□ 方刚 盛梦洁
美国媒体的蔡英文形象分析
——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例
□ 方刚 盛梦洁
领导人换届选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活动历来受到各国政府和媒体的关注。2016年台湾地区新任领导人大选活动,不仅因其两大政治党派蓝绿营的变动而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更因台湾与大陆之间历史遗留问题的悬而未决备受瞩目。新任领导人的政治主张,海峡关系的未来走向成为媒体重要议题。本文选取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新闻报道,主要从框架分析的角度来解读美国媒体所呈现的蔡英文媒介形象,旨在阐明美国媒体的报道倾向与立场,洞悉其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内容。
蔡英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媒介形象;框架分析
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新闻记者通过对政治人物及其活动进行特定符号编码与形象塑造,不仅直接影响受众对政治问题的基本认识,更会使他们按照媒体意识形态约束下的新闻框架去思考、评判问题。因此,从国家长远发展来看,无论是从事对外活动或构建外交关系还是捍卫本国主权或维护国家安稳,各国政府都要注意及时充分了解外国媒体关于本国重大活动的议题设置和言论倾向,从而准确把握舆论风向标。
本文选取美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话语体系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两份报纸《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从框架理论和话语分析的视角解读美国媒体有关此次台湾大选的议题选择和对蔡英文媒介形象的建构问题,以呈现媒体对此次台湾领导人换届的报道倾向,洞悉深层次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内容。
文章以《纽约时报》官网和《华盛顿邮报》官网为数据库来源,键入Tsai Ing-wen为检索关键词。由于台湾新任领导人选举结果公布于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于5月20日发表就职演说,所以为了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样本收集时段设定为2016年1月10日至5月30日,这期间的相关新闻报道共42篇,后期经过人工阅读筛掉与主题无关的新闻报道后最终选用34篇为分析材料。
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埃尔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一书中系统论述了框架理论。托德·吉特林(Todd Gitlin)从戈夫曼的框架理论出发提出“媒介框架是认知、阐释和表达的连贯模式,是筛选、强调和排除新闻报道的过程,同时也是事件操纵者组织言论的过程。”①框架分析涉及框架识别,根据恩特曼(R.M.Entman)的观点,框架至少存在于新闻消息来源、新闻文本、新闻工作者、读者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文章以框架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新闻文本的体裁、议题内容、主要事件、消息来源等进行统计,在解释量化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背后的新闻框架。这里涉及研究需要量化分析的几个方面,本文在此作些说明。
1.体裁:通读分析34篇样本新闻后发现报道体裁主要有五类
(1)消息:中立报道大选活动、结果等相关事实情况;
(2)通讯:蔡英文性格特征、情感生活和政治仕途方面的详尽信息;
(3)深度报道:两岸关系发展,蔡英文就职演讲内容相关的论述;
(4)评论:蔡英文本人言论、大陆媒体言论以及两岸关系等方面的评价;
(5)图片新闻:蔡英文大选获胜和两岸关系方面进行的描绘。
图1:《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新闻题材分布情况(单位/篇)
2.议题内容
(1)蔡英文本人:性格特征、情感生活、教育背景、人物经历、执政能力等;
(2)台湾大选:国民党、民进党等各党派参选情况,大选结果及民众反应;
(3)就职演讲:两岸政策论述,对九二共识的态度,内政处理和外交战略等;
(4)两岸关系:两岸历史渊源、海峡归属纷争、九二共识、习马会及海峡关系未来走向、太阳花运动、境外人员遣送回国的归属问题;
(5)大陆态度:大陆政府、媒体就台湾大选活动、蔡英文本人避谈九二共识和两岸论述等方面发表的言论和态度;
(6)中美关系:与大陆及台湾的外交关系及经贸往来等内容;
(7)其他:包括台湾经济、贸易和民生情况等。
图2:《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议题内容分布情况(单位/篇)
3.消息来源
(1)大陆官方、专家学者、媒体:大陆政府部门、官员、专家学者、大陆媒体及其海外版;
(2)蔡英文本人;
(3)台湾官员、专家学者、媒体:民进党、国民党、第三方党派官员,台湾专家学者及媒体人士;
(4)国外权威人士:美国政府部门、国外专家学者及分析人士;
(5)普通人士:普通民众、网民、学生抗议者;
(6)其他:匿名信源、模糊信源(如分析人士)。
图3:《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消息来源的引用情况(单位/个)
4.报道倾向
(1)正面:共13篇积极报道了台湾大选活动、蔡英文执政能力和两岸政策论述等内容;
(2)负面:共1篇呈现蔡英文的女性主义特征和家族亲日倾向;
(3)中立:共20篇未发表自身或引用具有某种意识形态倾向的信源的言论,仅对有关蔡英文的情况进行事实性呈现。
图4:《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报道倾向(单位/篇)
5.高频词
通过话语分析工具Antconcord对报道内容进行高词频分析。
从新闻体裁的选用来看(见图1),两报报道方式迥异,其中,《纽约时报》以消息和深度报道为主,共占报道量的78%,评论不足10%;而《华盛顿邮报》对台湾大选的报道体裁一半以上(55%)选用的都是评论模式,消息、深度报道辅之。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主要归因于两报价值取向不同,作为国际性权威大报的《纽约时报》在报道国际政治新闻时,注重通过及时的突发新闻和全面丰富的深度报道来彰显自身特色并巩固其严肃大报的权威,通过背景信息的选择和使用来发表隐藏观点以影响世界舆论;水门事件让《华盛顿邮报》的调查性新闻报道扬名内外,该报也以观点独到、言论权威的政治新闻报道著称,它影响国内外权威人士对某些重大问题或政治事件的认识和判断,因此对台湾大选报道以评论居多,算是发挥所长。
从议题内容来看(见图2),不论是《纽约时报》还是《华盛顿邮报》都将新闻议题的重点集中于本次“台湾大选”“就职演讲”“两岸关系”和“大陆态度”四个方面。如何看待和处理两岸关系是大选候选人必答的政治考题之一,也是蔡英文就职演讲中备受外界关注的核心内容,大陆对台湾领导人变更的反应也能反映两岸关系现状。因此可以说,两报对大选重点的聚焦恰好显示了国际媒体对中国政治准确的敏感度和良好的把握。
政权交替改变台湾政治生态的同时也给海峡关系带来多种不确定性,作为台湾地区首位当选的女性领导人,对蔡英文的个性特征、情感经历、政治仕途等全方位的探索也是报道的关键性议题内容,对此,《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篇幅相对较多。受利益接近性和政治使命感的约束,两报对美国与台湾经贸联系以及与中国大陆外交等方面的关系都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
从消息来源的引用来看(见图3),两报均以被视为意见领袖的官员、专家学者等社会权威人士作为报道的主要信源,其次较多引用蔡英文就职演讲的相关论述,而很少关注普通人士的看法。其中,《华盛顿邮报》主要引用了大陆官方人员、专家学者及媒体对台湾大选发表的言辞及态度,再加上对国外专家学者等分析人士看法的引用便能很好地表达媒体的自身立场;对此,《纽约时报》在信源引用上则显得较为平衡,该报对大陆和台湾方面信源的引用量大致相当,然后是国外专家学者对台湾大选以及海峡关系的看法。
从报道倾向上来说(见图4),由于涉及与中国大陆之间政治的敏感性,《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对此次选举的报道多以价值中立的态度报道新闻,分别占总报道量的65.2%和45.5%。其次,《纽约时报》的正面呈现多于负面报道,这主要源于媒体避重就轻的政治考量,即为了促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更是出现零负面情况,其在报道和评论过程中注重强化美国式的台湾民主意识,如该报1月17日的导语:“A stunning victory for Taiwan’s opposition and the election of the island’s first female president Saturday signal a new era and send a clear message∶Taiwan is coming of a age as a democracy.”(本周六,台湾在野党的大胜和岛内第一位女性领导人的选举,标志台湾新纪元的同时也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台湾民主时代的到来。)
1.台湾地区首位女性领导人:高知、政治家
从新闻标题结构来看,一方面,两报标题多用一般现在时态来强调中国大陆与台湾目前持续的对立状态,China和Taiwan二词同时出现的频率高达76%。其中,《华盛顿邮报》(见表 1)注意用 progressive,tolerant,diverse,democratic election,landslide win等正面词汇来评价台湾社会及本次大选,而选择用attack,gob-smacked,rattled等负面词汇报道大陆对台湾换届的反应,甚至用“One China fiction,China...could learn from Taiwan...”和“It’s time to ditch...”等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来直接发表自身立场。媒体在有意强调台湾政治制度的民主和包容的同时还显现了丑化大陆形象的目的,对此我们不难看出美国当局有巧妙借用媒体施压中国大陆的意图;而《纽约时报》在论述台湾时则显得较为客观,基本没有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汇,除了用watch closely,largely shrug,play down politics词汇来报道大陆反应外,标题没有明显发表媒体观点。另一方面,标题内容强调两岸冲突的同时,还刻意强调了蔡英文作为首位当选的女性领导人的特殊性,如Tsai Ing-wen,Taiwan’s first female leader(蔡英文:台湾地区首位女性领导人);Tsai Ing-wen,elected president of Taiwan,first woman to hold office.(台湾新选领导人蔡英文——首位执掌大权的女性)。从对“蔡英文本人”为议题的具体报道内容上来看,《华盛顿邮报》上的蔡英文有着多年的从政经历,仕途一帆风顺,提倡民主与自由,在九二共识和两岸关系问题上不让步,但生活中的她为人亲和,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英”;《纽约时报》上的蔡英文生于富裕家庭,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学专业,之后求学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她思维理性,凭个人实力打破亚洲男性主导政治的传统。总之,美国媒体笔下的蔡英文既是一个受过中西方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又是一个具有政治抱负的民进党领袖,两份报纸所描述的蔡英文既有东方女性柔和端庄的一面,又不乏一个政治家的老练和果敢。
表1:《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新闻标题的用词比较
2.“主权、民主与自由”的捍卫者
民主是政治的幻象,又是自由的保障。蔡英文试图在片面强调两岸稳定的措辞的庇护下避谈九二共识,为了获得更多的民意支持,蔡英文对民主夸夸其谈,以在情绪上影响台湾青年的政治选择,在政治活动上受到岛内民众拥护。她的主要目的则是在维持两岸现状的前提下拥有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以振兴台湾经济,同时通过大肆宣传台湾主权独立意识,致力于打造岛内民主幻象,从而提高其从事台独分裂活动的合法性。
《华盛顿邮报》首先肯定了台湾的民主选举,认为民主是强化自身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该报强调了以蔡英文为核心领导的民进党极力提倡民主,评论说蔡英文的胜选标志着台湾民主时代的到来和复兴。《纽约时报》则把更多的笔墨放在蔡英文的台独论述上,作为多届元老,她承袭民进党的台独分裂传统,始终打着民主、自由的口号呼吁民众联合捍卫领土主权(见表2)。
与《纽约时报》的观点隐性化相比,《华盛顿邮报》则直接将从蔡英文身上折射出的性别歧视和单身可耻等传统观念的矛头直指大陆,把大陆式的执政和台湾民进党的上台分别描述为“斯大林式的集权模式”和“迅速发展的自由民主式”。媒体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中隐性地赞扬台湾式的、具有美国烙印的民主,试图继续实现对台湾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为美国政治的需要服务。
表2:《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内容关键词词频比较
3.决定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重要人物
作为两岸关系政治基础的九二共识在马英九执政时期得到进一步肯定和推进,尤其是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的历史性会晤增强了两岸政治互信。但国民党因内政问题在本届领导人换届选举中失利,民进党则以压倒性的胜利坐上了台湾执政权的第一把交椅。因此,面对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和两岸关系的不明朗的现实状况,使得蔡英文的就职演讲成为各界把握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重要评判。
就台独言论的发展来看,蔡英文是李登辉“两国论”的主要起草人,是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重要推手,在当选为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之后她避谈九二共识,借“维持现状”贩卖岛内民意并打着民主的旗号坚持台独分裂立场,其政策是否会引起两岸关系的紧张和台海局势的动荡,是否会干扰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及影响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全面推进,是美国政府当下的核心关切点。
为了进一步提升与台湾的战略性伙伴关系,美国在大选前一月对台军售为其安防造势,并积极安排本国政务高官会见台湾两党候选人,旨在判断和扶植能做出符合美国利益的两岸政策论述的一方上台当政。可以说,美国对本次台湾大选的提前介入和媒体的持续关注,无形中显示两岸政策影响力的多边性和深远性,使得两岸关系议题成为关注本次换届的核心轴线。蔡英文的演说内容展现了蔡当局试图“解构两岸政治成果,建构台湾主体论述和构筑外部集体架构”②的思维特征,其两岸政策论述给未来海峡关系的发展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蔡的就职论述以及日后的政治举措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纽约时报》上的蔡英文家境殷实,是一名接受过中西方教育的高级知识分子,做过律师、当过大学教授、后转向政治圈,她将其精力和重心全部放在台湾政治活动中,在个人情感生活上不受传统婚姻束缚;《华盛顿邮报》强调了蔡英文颠覆传统的男权主导现象并在政界游刃有余的女性政客形象。作为台湾地区首位女性领袖,她对内面临振兴岛内经济、提高民生水平等挑战,对外还需处理海峡关系问题和实现与其他国家经贸往来等问题。两份报纸对蔡英文的报道有所重叠。
稳坐执政交椅多年的国民党因内政不彰、党内矛盾不断等原因落败,民进党则以高出对手25.08%的得票率和在立法委员选举中获得席次过半的压倒性胜利拿到执政权,美国政府自然不会放弃用一种隐性的、看似平衡的方式介入本次选举。从媒体整个报道倾向来看,报道以中立为主,其次是正面多于负面,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美国在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战略考虑上避重就轻,在中美大国间的较量和角逐中,台湾充其量只是一颗帮助美国制衡大陆发展的“棋子”而已。因此,报道立场选择中立居多,以免影响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如果蔡英文的政治立场较为温和或者对九二共识的态度没有那么抵触,那么美国势必认为崛起的中国会威胁其“世界警察”的定位,显然这不符合美国政府的战略考虑。因此,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刻意强调两岸意识的冲突和立场的对峙,从而把两岸关系放在一个可调控的范围内。
总之,台湾问题是建构中美大国关系中最为常见也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一方面,美国在推进“亚洲再平衡战略”的过程中处理海峡关系的核心策略是鱼与熊掌兼得,既不能让台湾问题影响中美大国关系的发展和维系,同时要继续发挥台湾牵制中国的“战略棋子”的作用;另一方面,大陆在坚定宣称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立场下极力捍卫领土完整,而蔡英文强硬的台独立场势必会使海峡关系更加紧张化,台海动乱或是两岸对峙势必会影响政治经贸等多方面的发展,这显然不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
注释:
①[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张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4.
②刘世洋.从就职演说看蔡英文两岸政策主张及思维逻辑[J].现代台湾研究,2016(4).
(作者方刚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盛梦洁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