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何林福
岳 阳 楼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下)
特约撰稿人 何林福
岳阳楼(杨一九 摄)
岳阳楼修得如何?滕子京不仅对工程施工格外用心,还力求美轮美奂,要超过前人,突出了岳阳楼文化建设,实践了自己的美学思想。据范仲淹《岳阳楼记》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滕子京《与范经略求记书》也说:“歌诗并赋七十八首,榜于梁栋间。”更重要的是滕子京请范仲淹写了《岳阳楼记》,又请大书法家苏舜钦书丹、著名篆刻家邵竦篆额,将它刊于岳阳楼中,这一行动得到了州人的赞誉。据《岳州记》曰:“岳阳楼时以滕子京造楼、范希文为记、苏子美书丹、邵竦篆额,号称‘天下四绝’”,有人树立了一块石碑,称为“四绝碑”。岳阳楼名传天下,全凭了一篇《岳阳楼记》,《岳阳楼记》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出了一个滕子京。由此可见,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把岳阳楼文化建设推向了顶峰。
清代时:张德容重修岳阳楼奠定现代岳阳楼模式。
清代260余年,岳阳楼有18次重修的记载,其中有3次毁于兵燹。从清代重修岳阳楼的情况看,对岳阳楼的建设和保护作出最大贡献的是岳州知府张德容。
张德容(1820—1888年),名谷,字德容,浙江衢县人,清咸丰进士。曾两次任岳阳知府,也两次修岳阳楼。同治十一年(1872年),张德容任岳州知府,同治十二年募捐修葺岳阳楼宸翰亭,后离任。光绪五年(1879年)再任岳州知府,立即着手重修岳阳楼。光绪六年,岳阳楼因湖水冲击,楼基拆裂后,张德容拨茶厘税及地方捐款修葺,对岳阳楼进行自有史料记载以来的彻底重修。这次将岳阳楼址从湖畔移进了6丈多,建在今日岳阳楼所在地。仙梅亭、三醉亭亦同时迁进,使楼亭皆循旧式稍增其制,更宏丽,奠定了岳阳楼的形制、规模和布局,把岳阳楼的驳岸和城墙雉堞亦加坚筑。在修复岳阳楼及仙梅亭、三醉亭时,张德容也重修了岳阳楼宸翰亭。总共耗费2万缗,历时整整一年。工程告竣,张德容亲笔写了《重修岳阳楼记》。第二年,又请李翰章撰《重修岳阳楼序》,一并刻石留碑,嵌于岳阳楼。这样使岳阳楼及其附属建筑重露丰采,气象峥嵘,岳阳楼出现了“大湖南北形胜之地,以斯楼为雄”的新气象,览胜者络绎不绝,从而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张德容主持重修岳阳楼,不但设计大胆,工程繁浩,进展迅速,而且质量也很好,这在岳阳楼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它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使岳阳楼免去了洞庭湖水的冲击之虞。因为建在巴丘山头地形高亢,土质干燥,可以使楼基免遭洞庭波涛的冲刷和地下渍水的侵蚀,有利于保固楼身。二是使岳阳楼摆脱城墙附楼的地位,视野更为开阔,“对景”更为丰富。三是使岳阳楼“修旧如旧”,保持了文物价值。这说明岳阳楼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完善,从此固定了岳阳楼址,也奠定了现存的岳阳楼形制和规模,为岳阳楼的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国时:两修岳阳楼是兴废继绝的延续。
在民国的38年中,史料记载修葺岳阳楼只有两次小修。
一次是民国九年(1920年)修葺岳阳楼。鲁荡平在民国九年五月出任岳阳知县,“于时,荡平奉省长谭命,来守是邦,兵焚之余,百废待举。”他看见“岳阳楼仅存钟楼及吕祖塑像而已,其它均遭破坏,前贤题咏,无一见存,叹世变之沧桑,悲文物之凋落”,便与地方各界人士集会,商议重修,主持修葺岳阳楼,并写有《重修岳阳楼记》。不过,这次重修实际上是小修,只是增加了《岳阳楼记》雕屏和一些匾对,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加上连年军阀混战,经常作为兵营马厩使用,破坏日深,致使岳阳楼每况愈下。
另一次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整修岳阳楼。民国二十年(1931年)五月五日,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到岳阳视察,向县政府提议整修街道,修建岳阳楼,“以壮岳阳观瞻”。不久,何键派国民革命军第19师55旅旅长段珩到岳阳驻防,出任岳阳警备司令部司令,并主持修葺岳阳楼。他来后立即成立了“重修岳阳楼委员会”,由17人组成,自任委员长,原拟在岳阳商绅中筹集两千元(银洋),将岳阳楼正楼及仙梅亭、三醉亭一并略加整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九月二十八日,蒋介石偕同夫人宋美龄从武汉出游长沙,在岳阳楼二楼小憩。楼上道士徐至炎趁给蒋介石进茶之机,苦求蒋介石“恩赐重修”。蒋介石到长沙后就指示何键要修好岳阳楼,何键表示“斯楼系全国名胜,非大加修葺,不足以壮观瞻而光湖山,至所需经费,湖南省政府可酌予补助。”随后,何键一方面从长沙选派工程师周凤九赴岳阳勘视计划,为修葺岳阳楼作准备;一方面与谭常恺、曹典球等30多名湖南头面人物发出《重修岳阳楼募捐启》,向社会各界募捐,谋求大修岳阳楼。其结果,湖南省政府拨出银洋1.2万元,地方募捐银洋1.8万元,由驻防岳阳的旅长段珩、教育局长廖莘耕主持修葺,于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十日开工,民国二十三年二月十七日举行落成典礼,其中岳阳楼率先竣工,民国二十二年端午节对游人开放。这次修葺岳阳楼的情况,据参与主持修楼工作的廖莘耕回忆说,对岳阳楼没有作大的维修,只做了一些修补,将楼顶所盖的大型琉璃瓦换成了中型琉璃瓦,对楼身的腐朽构件作了一些必要的更换,并把原有四方的格门集中在正门一方,其余三方改砖砌墙,加固了摇摇欲坠的楼身。主楼内的陈设,均按旧制没有改动。
主楼三楼(尹明伟 摄)
岳阳楼(尹明伟 摄)
耸立在巴陵古城台上的岳阳楼(杨一九 摄)
民国时期,岳阳楼维修问题之所以能得到蒋介石、何键的高度重视,徐至炎是一位重要的推手,为岳阳楼保护的鼓与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代时:今朝岳阳楼更好看。
1949年10月至1982年,岳阳市人民政府对岳阳楼相继进行了5次小的维修,对岳阳楼楼身木制构件的腐朽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从光绪六年五月大修到1982年已有102年没有大修了。显然,岳阳楼非彻底大修不可,才能使它益寿延年。
1982年5月,新华社记者刘春贤到岳阳楼采写了《闻名中外的岳阳楼亟需修缮》一文,时任党中央主席的胡耀邦同志对此作了重要批示,湖南省人民政府立即召开省长办公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解决了岳阳楼的管理问题。同年,岳阳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岳阳楼大修工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施工。1983年3月,国家文物局拔款82万元修建主楼,会同有关部门正式落实大修岳阳楼。岳阳楼是纯木结构,盔式楼顶的古建筑。大修能否保持历史原貌,保留原有的建筑风格,按什么原则进行大修?这是关系到岳阳楼是由“真古董”变为“假古董”,还是保留其“真古董”的大问题。经过反复勘查和多次座谈,集思广益,文物部门决定大修的基本原则是“整旧如旧,复古出新”,基本要求是保护原貌,加固耐久,要保留古代的原物,从而为岳阳楼落架大修提供了组织、资金、技术保障和理论指导。
岳阳楼大修是一项工艺复杂、规模宏大工程。这次重修经历了施工准备,落架大修、立架组装、油漆装修等4个阶段,整个工程做到了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从1983年3月15日落架到1984年5月1日竣工对外开放,历时14个月,耗资152万元。它与大修前的岳阳楼比较有五大改进:一是既保持了原有建筑艺术和历史风格,又剔除了民国以来增加的不合理部分,恢复了明清式样。二是楼底花岗岩石基增高了30公分,不仅使岳阳楼更为壮观,而且与其两侧辅亭的主次之分更加鲜明。三是二楼明廊上下空间增加了10公分,游客凭栏,视野更加开阔。四是加固了楼基,作了防治白蚁处理,消除了隐患。五是楼内陈设“增其旧制”,充实了文化内容,原陈放三楼的吕洞宾雕像已移至三醉亭,而代之以毛泽东书杜甫《登岳阳楼》诗雕屏。楼内还增刻了一些古今名人楹联。所有雕屏、匾额、楹联,也都修复一新,显得古雅端庄。岳阳楼大修工程经国家和省文物部门验收,评为全优工程。这次岳阳楼大修是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好、影响最广的一次。
2005年初,岳阳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又把岳阳楼景区工程正式纳入城市建设工作重点,明确提出要建成“民心工程”、“名城工程”和21世纪岳阳的文化遗产。2006年3月20日,岳阳楼景区建设工程正式启动,经过数月的努力,已完成一、二、三级平台挡土墙、古城墙、吕仙祠、双公祠、新碑廊、瞻岳门和城门角楼、汴河街等项目建设,整个工程以三国文化为主题,已恢复部分岳阳古城的原貌。2007年5月1日向游人开放。现在的岳阳楼,无论是质量,还是规模和内涵都是岳阳楼史上的巅峰之作,反映了我国社会安定、经济兴旺、文化繁荣,真是今朝岳阳楼更好看。
岳阳楼记(尹明伟 摄)
岳阳楼属于攒尖建筑木构架,楼阔深各三间带周围廊,台基南北长14.52米,东西宽11.74米,面积为170.46平方米,高0.4米,全用花岗岩石铺砌。三层三檐盔顶,二层出围廊,顶层有如意斗拱,总高18.72米。其建筑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体,主要特点有。
一是四柱结构。岳阳楼主楼三层,高15米,从楼底到楼顶采取不规格的四柱结构。全楼共有柱60根(蜀柱不包括在内),一是金柱4根,楠木质料,分别在楼的中部,柱高11.75米,柱径0.48米,圆柱石础高0.2米,金柱与二楼楼板的承接梁接头处有龙头替木。二楼金柱4根,高7.55米,柱径0.48米,一、二楼共有8根金柱直顶三楼普柏枋,承载全楼大部分重量。二是廊柱12根,由一楼直顶二楼檐面下,高8.5米,直径0.34米,有高约0.24米不等的圆形石础,一楼东北南三面有墙,墙厚0.35米,廊柱10根包在墙内;二楼廊柱系一楼直顶上来,柱间镶板装有槛窗。三是檐柱32根,其中一楼20根,分布在明廊上,柱高4.2米,柱径0.26米,圆形石础高0.2米不等;二楼12根,呈方形,边长0.17米,间隔嵌有栏杆。从枋与梁架来看,一楼廊顶为卷棚式(悬拱),每边各施三条平行脊挂,穿插枋上有蜀托住脊挂,蜀柱有悬拱枋,枋上雕花。二楼金柱与廊柱之间,顶为卷棚式,上施两条平行脊挂,老角梁前端为龙头雕刻,穿插枋与撩檐枋均不出头。从门窗与回廊看,门窗格窗也各层有别,一楼西面正门为格子门,二楼四周为步步紧格子窗,三楼四周为田字式槛窗。二楼的东面和北面,各有一个6级踏步上回廊。从回廊东面南侧有14级楼梯上三楼。
二是如意斗拱。岳阳楼三楼顶采用了斗拱的方法,层叠相衬,荷重承力,拱托楼顶,用伞形架传载负荷。其三楼的槛窗上为普柏枋承接鸳鸯交手如意斗拱。斗拱形制较小,大斗上宽0.33米,底宽0.25米,高0.15米,其中耳高0.03米,腰高0.01米,底高0.11米,小斗约为大斗的一半。斗拱总高0.87米,分四层。东西每面七攒,南北每面五攒,每一个斗的斗口上有两拱成十字交叉,交叉口插入纯装饰的昂,昂头雕刻成各种形状,下层为靴头,中层为龙头,上层为凤头,最上层为云头。斗拱与插昂,看来纷繁复杂,实则排列规整,形似蜂窝,外形美观。
三是盔式楼顶。岳阳楼在三楼天花板上部,每根老角梁的尾角伸向中央,有3根渐次增高的的蜀柱,共12根,柱间有拉牵和衬子,中央有一矩形宝架,宝架上有1根2.5米长的横梁,脊柱就承压在横梁上,脊柱高约1.5米,柱径0.24米,4根老角梁处于脊柱顶端,脊柱内插有一“天心”,上通宝瓶,宝架上方的椽皮,每根上垫有小木方直到底瓦,组成弧形,成为盔顶向外的突线。从外形看,四条棱脊隆起陡曲,似古代将军的头盔,故称为“盔顶”。岳阳楼为国内唯一大型盔顶建筑,显示出更为丰富生动的造型轮廓。
四是飞檐四起。岳阳楼的檐面和脊也具特色,三个层面各有4条脊。第一层面设檩子8根,水路3.8米,脊上装饰荷花、莲蓬,翘首为展翅欲飞的凤凰;第二层面设檩子8根,水路4.5米,脊上装饰蜿蜒的龙身,翘首为昂视的龙头;第三层面设檩子16根,水路7米,脊上饰卷草,翘首为回纹形祥云,盔顶中尖耸立一宝瓶。三层檐面铺盖黄色琉璃瓦,每层楼都飞檐四起,12个飞檐,檐牙高啄,似鸟嘴在高空啄食。一眼望去,重檐鳌突,藻井琐窗,雕梁画栋,丹柱彩楹,金碧辉煌。
五是纯木建筑。据文化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杜仙洲、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等古建筑学家考证,岳阳楼的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没有用一道巨梁。整个岳阳楼,构件严密,闩缝对榫,套合规正,工艺精巧,结构严谨,造型庄重,神工巧匠,天然雕成,为我国古代建筑中少见。
雕梁画栋(杨一九 摄)
作为古建筑的岳阳楼,建筑雕饰对岳阳楼建筑的附着,也同样显得十分重要。岳阳楼雕饰包括建筑构件(屋顶、梁枋、柱础、门窗等的装饰和油漆彩画),以及建筑附件(牌坊、牌楼、建筑前的石狮、栏杆)进行装饰的部分,具有古朴而端正、简洁而灵动,绵密而流丽的审美特点,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从屋面颜色上看,岳阳楼屋顶以象征皇权的黄色琉璃瓦铺盖。从屋顶脊饰内容上看,岳阳楼屋顶脊饰内容从上而下,按等级秩序排列:最上是象征神权的如意云纹图案,中间是象征皇权的游龙海藻图案,最下为象征吉祥的凤凰茶花图案。从雕塑题材内容上看,岳阳楼雕饰宣传忠、孝、节、义的儒家人物故事,如三国演义、庄王擂鼓、柳毅传书、打渔杀家等;有充满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八仙过海、吕洞宾醉酒、龙飞凤舞等;有世俗生活的描绘,如捕鱼、耕地、打柴等;有对大自然的向往,如大量的山水亭台、花卉小鸟、珍禽异兽等内容丰富多彩。从构图形式上看,岳阳楼追求规矩、方正、平面笃实,崇尚自由、曲折、飞动、空灵的构图形式,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可见,岳阳楼雕饰艺术不愧为一座民族民间艺术的宝库,极大地提升了岳阳楼建筑艺术和美学价值。
“红花虽好,尚需绿叶扶持。”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建筑有个体的美,也有群体的美,个体美是群体美的基础,群体美则是个体美的组合。岳阳楼左有“仙迹”的仙梅亭,右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传说的三醉亭,结成一个“品”字形的建筑群,以及楼下湖边有纪念杜甫的“怀甫亭”,布局合理,楼亭生辉,并形成一个园林艺术整体,实现了个体美和群体美的和谐统一。
仙梅亭位于岳阳楼的南侧,初名仙梅堂,始建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推官隐宗孔维修岳阳楼时,有人在岳阳楼下湖滨沙碛中掘出一块石板,上面有枯梅一干、无叶,但有花二十四萼,都自成文理,人们认为是“仙迹”,便修亭立石,以示纪念,并命为“仙梅堂”。明末清初杨柱朝有《仙梅记》载其事。后来,由于战火纷飞,灾害不断,仙梅堂倒塌,石板丢失了。清乾隆四十年(1755年),知县熊懋奖重建岳阳楼时,遍访石板下落,偶而在民屋灶下复得其石,但已缺损,纹理不清,于是摹刻一石,在遗址上复建其亭。他撰并书《仙梅石》碑文,连同仙梅石置于亭中,改“仙梅堂”为“仙梅亭”。时到清同治六年(1867年),仙梅亭也随岳阳楼维修得到了较大的修葺,并请大书法家何绍基题匾“留仙亭”,替代了“仙梅亭”。光绪六年(1880年),留仙亭又随着岳阳楼址上移而移至今日仙梅亭所在地,将“留仙亭”恢复原名“仙梅亭”。解放后,仙梅亭多次修缮。1979年落架重建,仙梅碑石仍置亭中。1983年修整后,将亭中铁梯拆除,杜绝游人登楼,减轻了对亭的上部建筑的压力,使亭中空间扩大,藻井有了完整构图,重新饰彩后,鲜艳夺目。新修的仙梅亭占地面积44平方米,亭底砌有90公分高的花岗岩台基,由6根平地而立的中心大柱撑起上下两层,为六方尖顶式重檐纯木结构,高7米,二层二檐,檐角高翘,上盖绿色琉璃瓦,玲珑小巧,分外别致,为丰富岳阳楼景观增添了色彩。
三醉亭位于岳阳楼前右侧5米处,又名望仙阁和斗姆阁,是纪念吕洞宾而修建的。据清光绪《巴陵县志》载:望仙阁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由巴陵知县熊懋奖承建。后来坍毁,道光十九年(1839年),在原址上重建,改“望仙阁”为“斗姆阁”,用以祭祀北斗星神。咸丰年问(1851—1861年),岳阳楼和斗姆阁俱颓坏。同治六年(1867年)又重建,根据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而定名,改斗姆阁为三醉亭,并自楼上建阁道通岳阳楼二楼,将三醉亭辟为宴席之所。光绪六年(1880年),随同岳阳楼上移六丈多,循旧制而重建,原貌一直保留至今。解放后,三醉亭多次修葺。1977年落架重建,将四周的砖墙拆除,成为纯木建筑,依照仿宋式建筑风格进行了统一布局。一层增建了屏楼,上绘吕洞宾醉卧像,并书吕洞宾诗一首。1983年大修岳阳楼时,将吕洞宾像移到三醉亭的二楼。整个三醉亭占地135.7平方米,高9米,二层二檐,为重檐歇山顶方形殿宇式建筑,与左侧的仙梅亭相映成趣,给岳阳楼增添了人文之美。
二楼花槛窗上绦环板上的透雕(杨一九 摄)
怀甫亭位于岳阳楼下西南面的湖边,是1962年为纪念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诞生1250周年而修建的,为一方形小亭,占地面积40平方米。亭向坐南朝北,四柱为水泥铸构,环以栏杆,上端为木结构,翘首脊饰精巧,藻井彩绘鲜艳。亭额悬挂的“怀甫亭”为朱德同志1962年所书。正面亭柱上的对联是:“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这是诗人、书法家吴丈蜀先生1979年撰写的,表达了对杜甫的怀念之情。1984年,对怀甫亭进行了修整,并刷漆一新。亭中竖石碑一方,正面刻杜甫的画像和他的《登岳阳楼》诗,背面刻有诗人生平的碑文,概述了杜甫一生的功绩。怀甫亭的修建,,则成为岳阳楼的陪衬,使岳阳楼显得更加巍峨壮观。
自然景观如果少了历史人文的内涵,如人没有眼睛一样,少了一些神韵和灵魂。岳阳楼从南朝宋开始,由军事设施向观光浏览转变,历代“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我国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孟浩然等都曾登楼赋诗,写下了许多诗篇。据历代《巴陵县志·岳阳楼文集》统计,共收有从南朝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止的诗词歌赋等作者357人的作品484篇(首)。而现代写岳阳楼的作品则无法统计,极大地丰富了岳阳楼文化,其思想性之强,艺术性之高,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从岳阳楼文化发展史来看,唐诗、宋文、清联是岳阳楼三座文化艺术高峰。
高峰之一:杜孟文章在,后人不敢复题。
岳阳楼,历代不知有多少诗人登临题咏,竟试歌喉,写出成千上万的诗篇,组成一阕岳阳楼诗的大合唱。宋代词人贺铸曾说:“尝登岳阳楼,左序毬门壁间,大书孟诗,右书杜诗,后人不敢复题。”宋人方回曾上岳阳楼也说:“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又说:“后人自不敢复题也。”《瀛奎律髓》卷一中日本学者森大来在评释明代李攀龙《唐诗选》中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时认为:“岳阳洞庭占东南山水之壮观,骚人墨客题咏者不一而足,然不愧为冠冕者,实浩然此作与杜少陵之‘昔闻洞庭水’一篇而已。”这说明孟浩然和杜甫堪称描写岳阳楼的绝代歌手。
孟浩然(689—740年),湖北襄阳县人。其诗今传《孟浩然集》,共263首,词秀调雅,清新淡远,是他的作品基本风格,尽管他生活在盛唐人才辈出的时代,仍以他独特的风格赢得了许多诗人的推崇和后代诗家的广泛赞许。《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他传世的名篇。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他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诗中借洞庭胜景而发感慨,表达了希求引荐,积极出仕的心情。诗人笔底的洞庭湖博大浩瀚,大有吞吐太空的气势。以蓝天含于湖内,突出湖面宽阔无限。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说明水势的澎湃汹涌,完全可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媲美。然而,从洞庭湖的气势,联想到欣欣向荣的开元盛世,正是国家用人之时,因而有心出仕。但是欲渡无舟,故兴“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之叹,并寄托希望于执政者—张九龄丞相。从这首诗来看,它的名闻遐迩,决不是因为它的后半首通过洞庭风物的抒写,巧妙地寄托了希望当权者接引的寓意,而是因为它的前四句“巨细映衬”的写法确实不同凡响,构成了一幅前后大小相形而错综多彩的图画:既有大景,又有小景,大小交融,相辅相成,大因小而神气充塞,小因大而精神飞动,十分丰富多姿,毫不单调贫乏。正如日本学者森大来在《唐诗选评辨》中所说“浩然此作,气象雄伟,旷然之壮观,如在目前”。如果没有前四句,这首诗很可能会在历史的记忆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孟浩然这首诗,就是艺术上大小结合、点面相映的典范之作,才使得历代很多咏洞庭的诗相形失色,成为千古传唱之作。
夏永《岳阳楼图》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曾祖时迁移居河南巩县,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朝大历三年(768年),杜甫乘舟由川入湘,泛洞庭,登岳阳楼,写了传诵千古的名篇《登岳阳楼》诗曰: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时诗人已经57岁,常年多病,又拖着家室,对百姓的痛苦体验尤为深切。这首诗开篇抓住岳阳楼的地理特征,采用对仗的手法,表达了昔日对洞庭湖的向往和如今登上岳阳楼的兴奋。接着实写洞庭湖面的开阔,水势浩大,虚写岳阳楼的高。诗人抓住了“八百里洞庭”的壮阔风貌,提炼升华,极为巧妙地显示了自然美与精神美妙合无垠的壮美境界。这一联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不仅仅从宏观世界写出了洞庭景色,也含蓄地反映了唐王朝安史乱后的实景。同时也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后半生的身世。“亲朋无一字”,侧面反映了时局动荡,交通阻塞。“老病有孤舟”与身世悲凉,年老多病,孤舟借以栖身。如果说颔联是从宏观世界落笔,那么颈联是着眼于微观世界了。尾联悲叹战乱不停,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首诗忧时伤世,沉郁顿挫,表现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清初黄生对这一首诗有一段议论认为,诗的前四句写景,写得那么宽阔广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的身世,又是写得这么凄凉落寞,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诗人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五个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写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就能够很好地上下衬托起来,铢两悉称。这样创造的天才,当然地压倒了后人。
高峰之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垂千古。
当历史步入宋代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把岳阳楼文化推向了第二个高峰—宋文,更使岳阳楼誉满天下,而催生《岳阳楼记》的是滕子京的《与范经略求记书》。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认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便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抄录了唐代和当时名人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亲笔写了一封《求记书》,介绍了岳阳楼的有关情况,倾吐他请求知己范仲淹为之作记的迫切心情,并派人将这封信送至被贬谪在邓州(今河南邓县)的好友范仲淹。
三醉亭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谥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是北宋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通观史料,范仲淹的一生可谓“三不朽”,即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他为官以来治理水患创办义田等,可谓“立德”;他戍边守陲,力矫时弊,推行“庆历新政”等,可谓“立功”;他的奏对、条陈等姑且不论,仅以《岳阳楼记》的文化价值看,可谓“立言”。就大多数人来说,知有《岳阳楼记》,未必尽识范仲淹。他出身贫苦,从小刻苦自学,二十七岁考中进士。做官后遏事敢言,不怕打击。曾带兵镇守边疆,明赏罚,鼓士气,增修要塞城堡,招抚流亡居民,团结境内各族人民,对巩固国防颇有贡献。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擢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他锐意改革弊政,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领导了著名的“庆历变法”。他的政治改革触犯了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朝廷保守派的反对和攻击。庆历五年,范仲淹被迫离开朝廷,到邓州去做地方官。当他得到滕子京的求记书后,欣然应滕子京之请,借写楼记以抒怀,于同年九月十五日慷慨激昂地挥笔写就了这篇368字的《岳阳楼记》。兹将全文援引如下: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都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这篇《岳阳楼记》是为朋友记事的,但他根本没写岳阳楼的沿革,对重修岳阳楼的功业及其作记的缘由,也只用了51个字,全篇集中抒发作者平生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写景用了整整三段文字,好像是在描绘山川胜景,其实是在评点不同心情的人物对山川胜景的不同感慨。同是“登斯楼也”,有的就引起“忧谗畏讥”、“感极而悲”,有的则“宠辱皆忘”、“其喜洋洋”。那么,什么样的襟怀才是作者所崇尚和合乎道德规范的呢?作者写道,那些“以物喜”或“以己悲”的人,都不过是只顾个人得失的可怜虫而已,都不足取,都不合“仁人之心”。只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仅在朝作官时,“忧其民”,就是流落江湖了,也忧其国,才符合“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两句话,重千钧,字字如金,掷地有声,写出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宏阔的胸怀,令人拍案叫绝!它之所以能够脍炙人口,广泛流传,是因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都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就《岳阳楼记》一文来说,真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其语言非常生动优美,真正是清词丽句。比如说洞庭湖张开大口“衔远山,吞长江”何等气势!“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把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的景象画得多么美!不同凡响,不落俗套,一字一句,都经锤炼。其语言形式,音色、节奏,都像诗一样的美好。从而使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流传千古而不朽。九个多世纪以来,岳阳楼的兴废不知凡几,但那高标于楼头的巨大精神丰碑《岳阳楼记》,不仅毫无圮缺,反而超越朝代更迭,历史盛衰,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滋养着人们的心灵。楼以文显,文以楼传。滕子京因为岳阳楼而不朽,而岳阳楼又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不朽,并使得岳阳楼名传四海。正如宋代诗人王十朋吟道:“雄文谁继范文正,妙曲异无滕子京。”
高峰之三:“窦联”堪称“另一篇《岳阳楼记》”。
一座园林,一处名胜,需有佳联点缀,优美的风景才显得更为高雅,使得游人情致益浓,兴味益浓。岳阳楼楹联是岳阳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古今名家锵金玉之篇,亦有海外赤子爱国怀乡之什,有老一辈之清辞丽句,亦有后起者的雏凤新声,一副楹联,寥寥数语,往往把岳阳楼的景,或者有关的人事,“点露无遗”,“景以联而著,联因景而华”,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在岳阳楼内有副与“杜诗”、“范记”齐名的“窦联”。这就是清代云南窦垿所撰,湖南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的岳阳楼长联。其联为: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泪下;
毛泽东手书杜甫诗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作者窦垿,云南罗平人,名垿,字子坫,“兰泉”为其号。他于1825年乡试,得中解元,四年后会试取为进士,后任江西道监察御史。1850年,他不畏强权,仗义执言,参劾屈膝媚外,树党营权,权倾一时的大学士穆彰阿和协办大学士琦善。后因参劾无结果,毅然告假回滇。于是,他撰写的这副长联正是从自己忧国忧民却壮志难酬的切身体会出发,感慨岳阳楼四周的湖、江、山、城的秀丽景观。下联写风光,“潴者、流者、峙者、镇者”与这四方的描写相应,构成“湖光涌聚,江水奔流,大山雄峙,古城威镇”的壮丽形象。上联写掌故,缅怀与岳阳楼结下不解之缘的诗人、名臣、贤吏和仙客,四位名家,不同身份。诗人杜甫写了五言律诗《登岳阳楼》,所以说他“五言绝唱”;滕子京在巴陵郡当官,重修岳阳楼,所以说他“百废俱兴”;吕纯阳就是传说中的神仙吕洞宾,写过“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的诗句,所以说他“三过必醉”;范希文即范仲淹,他在《岳阳楼记》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思想。这“忧”、“乐”二字发人深思,所以说他“两字关情”。上下两联都用问答式,由叙事到写景,由写景到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从而揭示了自己从观赏自然风光,思考世事变迁中悟出的“体会”:个人的顺挫、得失与大自然景观的长荣长存相比,是何等的渺小、短暂?和杜甫的风雨飘泊,范仲淹的以天下忧乐为忧乐,以及滕子京的贬官岳州而作出政绩,吕纯阳的弃官成仙相比,自己的遭遇又何必耿耿于怀呢!这种广阔的胸襟大概也就是多少年来人们称颂“窦联”,理解“此中真意”的所在吧?纵观全联,102个字紧扣岳阳楼,打破了一般名山名楼的长联多是上联写风光,下联写掌故,观光怀古,就实论虚的写法。这副楹联偏偏倒过来写,上联咏史,下联绘景,同时抒情述怀。其选材之精当,对仗之奇巧,令人叹绝,更加使人回味无穷的是全联以问句始,以问句终,内涵之丰富,底蕴之深远,在我国楹联珍品中,确属罕见。因此,“窦联”与“杜诗”、“范记”齐名,是岳阳楼文化史上的三座艺术高峰之一。
岳阳楼山水之美,人文之胜,既有伟人扶,也有文人捧,经名人大家的吟唱、传诵,被赋予丰富的人文精神,内容得以重新挖掘升华,此后声名鹊起,经久不衰,并随时间的推移而愈发闪光,而成为人们向往的风景名胜地。
岳阳楼
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下)
责任编辑:陈生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