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7-12-05 09:28杨广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22期
关键词:出血性收缩压螺旋

杨广涛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杨广涛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对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的表现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63例脑梗死患者, 根据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分为转化组(76例)和对照组(87例).分析转化组患者CT影像学特征, 并对比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血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脑梗死面积.结果转化组患者中41例可见明显斑片状高密度影, 19例出血量较大, 16例出血量较小.转化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血糖、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脑梗死面积大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CT影像学可见低密度区时, 发生出血性转化几率高, 高血压、高血糖、NIHSS评分、脑梗死面积大均为危险因素.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危险因素

由于脑部血管堵塞造成血液流动不畅不能及时供入大脑, 从而引起脑部组织缺血、损伤疾病称为脑梗死(CI).研究表明现阶段发现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发病年龄多40周岁以上[1].急性脑梗死后由自发性出血、抗凝、降纤、溶栓等药物治疗, 引发的脑内出血称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可致病情恶化、死亡[2-4].多无明显临床症状, 因此提高其诊断有助于降低发病后死亡率并提高预后.将本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76例脑梗死发生出血性转化患者,在病发后1~2 d均行头多层螺旋CT平扫, 分析影像学表现特点, 并总结危险因素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63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分为转化组(76例)和对照组(87例).纳入标准[3]:经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 转化组患者符合出血性转化诊断, 首次发病,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配合本次调研.排除标准:急性感染、肝肾功能不全、心脏功能不全、营养不良、恶性肿瘤、风湿类风湿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转化组男49例(64.47%), 女27例(35.53%), 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57.3±7.3)岁.对照组男57例(65.52%), 女30例(34.48%), 年龄39~76岁, 平均年龄(55.3±6.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病发入院后即刻采取多层螺旋CT检查, 检查时患者取平卧位.器材:采用西门子公司SOMATOM spirit双层螺旋CT.设定相关CT参数为:管电压120 kV, 电流35 mA, 间隔6 mm, 层原6 mm, 相关参数设定完毕后对患者进行连续向上的轴位扫描.

1.3 观察指标 分析转化组患者CT影像学特征, 并对比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血糖、NIHSS评分[4]及脑梗死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转化组多层CT表现 转化组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41例(53.95%)可见明显斑片状高密度影, 较一般脑内出血浅淡, 且边缘模糊;19例(25.00%)出血量较大:可见不规则型团块状, 表现有典型占位;16例(21.05%)出血量较小:被周围低密度水肿区域以及梗死坏死区域掩盖.可见提示为低密度区者, 其脑梗死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可能性更高.见表1.

表1 转化组76例多层CT表现(n, %)

2.2 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血糖、NIHSS评分及脑梗死面积比较 转化组患者舒张压为(110.5±5.6)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为 (181.3±6.7)mm Hg、血糖为 (16.9±3.6)mmol/L、NIHSS评分为(19.5±1.3)分、脑梗死面积为(7.3±2.7)cm2;对照组患者舒张压为(92.3±3.7)mm Hg、收缩压为(152.6±8.8)mm Hg、血糖为(8.2±1.9)mmol/L、NIHSS评分为(14.6±0.9)分、脑梗死面积为(3.5±0.6)cm2.转化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血糖、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脑梗死面积大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梗死期间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 致梗死区域继发性出血, 虽然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延长了时间窗, 但其仍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5].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状态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有着重要关系[6].目前临床均采用溶栓及抗凝治疗脑梗死患者, 采用静脉滴注药物促进血栓溶解及疏通闭塞血管实现再通, 恢复脑组织血液供应, 但此治疗方式将会加大出血性转化发生率, 因此提高脑梗死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的诊断率, 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 对降低死亡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7,8].脑梗死为临床常用诊断学工具, 多层螺旋脑梗死有着较高的图像分辨率, 为脑梗死患者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诊断基本工具, 在原有低密度梗死灶内发现各种形态高密度出血灶即可确诊[9].从本研究中可明显看出, 转化组患者的多层螺旋脑梗死表现:41例(53.95%)可见明显斑片状高密度影, 较一般脑内出血浅淡, 且边缘模糊;19例(25.00%)出血量较大:可见不规则型团块状, 表现有典型占位;16例(21.05%)出血量较小:被周围低密度水肿区域以及脑梗死坏死区域掩盖.可见提示为低密度区者, 其脑梗死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可能性更高.

转化组患者舒张压为(110.5±5.6)mm Hg、收缩压为(181.3±6.7)mm Hg、血糖为 (16.9±3.6)mmol/L、NIHSS评分为(19.5±1.3)分、脑梗死面积为(7.3±2.7)cm2;对照组患者舒张压为(92.3±3.7)mm Hg、收缩压为(152.6±8.8)mm Hg、血糖为(8.2±1.9)mmol/L、NIHSS评分为(14.6±0.9)分、脑梗死面积为(3.5±0.6)cm2.转化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血糖、NI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脑梗死面积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对脑梗死患者行头颅CT检查时应注意其影像学变化, 对于血压、血糖控制较差, 脑梗死面积较大及NIHSS评分较高的患者为高危人群, 应仔细查看CT检查结果, 避免延误病情, 发生不良预后情况.本组研究结果与范建东等[5]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 经多层螺旋CT平扫后脑梗死患者影像学可见低密度区时, 其发生出血性转化几率较高, 此外血压、血糖水平、NIHSS评分较高, 脑梗死面积较大均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1] 潘林华, 朱成芳, 徐玉萍, 等.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山东医药, 2013, 53(4):49-51.

[2] 谢启约, 耿俊山, 谢佳固, 等. 增强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13(4):8-10, 23.

[3] 李丽. 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及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3(6):837-839.

[4] 王楚铭. CT、MRI在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 14(8):99-101.

[5] 范建东, 余巨明, 邵阳, 等. 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8):3552-3554.

[6] 张国胜.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 15(5):21-24.

[7] 李晓岚.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1):45-48.

[8] 石德志, 张海三, 杨照华.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1, 14(3):360-361.

[9] 张爽.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吉林大学, 201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2.019

116600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大连医院放射科

2017-10-11]

猜你喜欢
出血性收缩压螺旋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简单三招轻松降压
健康年轻人收缩压高会增加动脉硬化风险
强化降低收缩压不增加卒中风险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