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 霍力为 叶永亮
桡骨远端骺离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张杰 霍力为 叶永亮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骺离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0例桡骨远端骺离骨折患儿,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接筋续骨治疗, 研究组予以正骨手法联合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腕关节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9/30), 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肘关节活动能力、关节稳定性、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121.0402、96.2300、43.7237、101.8877, P<0.05).结论正骨手法联合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骺离骨折,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腕关节功能, 值得借鉴和推广.
正骨手法;夹板;石膏外固定;桡骨远端骺离骨折
桡骨远端骺离骨折是指发生在桡骨远端3 cm以内的一种骨折, 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 在骨科门诊中发病率高达17%, 在关节内骨折中的发病率高达25%, 该骨折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1].据调查显示:桡骨远端骺离骨折患儿进行正骨手法联合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 患儿的病情可见显著好转, 并且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效果确切[2,3].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抽取本院2014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骺离骨折患儿60例进行分组研究, 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按照入院顺序随机抽取本院2014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骺离骨折患儿60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30例.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9∶11, 年龄5~12岁, 平均年龄(8.56±2.56)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8∶12, 年龄4~12岁, 平均年龄(8.06±3.96)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西药治疗, 早期进行利水消肿, 中期进行活血化瘀, 后期进行接筋续骨治疗.
1.2.2 研究组 予以正骨手法联合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黄氏正骨手法包括:①整复方法:患儿平卧, 一助手握住前臂近端, 术者先检查未梢血运、感觉、活动度后, 再手摸心会判断骨折断端移位情况结合照片对比.术者两拇指置于骨折远端背侧, 食指及中指置于骨折近端掌侧, 余指置于掌部,扣紧大小鱼际肌, 先顺势拔伸约30~60 s, 加大断端空隙后用反折法让其背靠背再掌屈捺正断端, 并在维持牵引下同时迅速尺偏, 使之复位;再次触摸, 若仍未完全整复, 则由两助手维持牵引, 术者用两拇指扣住骨折远端背侧, 食指及中指置于骨折近端掌侧, 余指置于掌部, 用回旋法将远端旋前,骨折远端助手同时跟住术者旋前, 在牵引力下术者用两拇指迫使骨折远端尺偏掌屈, 最后运用推拿法即可达到解剖复位.复位后再次触摸检查末端血运, 活动及感觉.②固定方法:先在断端敷上本院自制续骨油纱, 再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分别放一平垫, 然后放上夹板, 夹板上端达前臂中上1/3, 桡、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 掌侧夹板达掌横纹处,尺侧夹板达尺骨茎突处, 绷带包扎后扎上3条边带, 然后盖上石膏板维持掌屈尺偏位固定再缠上绷带固定, 最后将前臂悬挂胸前, 保持约4~6周, 每周复诊换药1次, 定期复查X片.石膏一般在2~3周后去除.③练功活动:固定期间作握拳,伸直手指功能锻炼及肘肩活动.解除固定后作腕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锻炼.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治疗效果 疗效评定标准[4]:显效:疼痛消失, 活动不受限制, 关节功能无损伤, 骨骺复位良好, 对生长发育无影响 , 背伸 35~60°, 掌屈 50~60°, 桡偏 20~30°, 尺偏30~40°;有效:存在轻微疼痛, 关节功能略受限制, 握力接近于正常力, 骨骺复位基本良好, 无生长发育影响较小, 背伸 30~50°, 掌屈 40~50°, 桡偏 10~20°, 尺偏 20~30°;无效:疼痛剧烈, 活动严重受限, 生活不能自理, 骨骺复位较差, 严重影响了生长发育, 背伸20~40°, 掌屈30~40°, 桡偏0~10°,尺偏10~20°.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 . 2 腕关节功能 采用Mayo评分法对患儿的肘关节活动能力、关节稳定性、关节活动范围以及疼痛程度进行评定,满分为100分, 分值越高, 表明患儿的腕关节功能越好[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9/30), 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 两组患儿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研究组肘关节活动能力、关节稳定性、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121.0402、96.2300、43.7237、101.8877, 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n, %)
表2 两组患儿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分)
表2 两组患儿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组别 例数 肘关节活动能力 关节稳定性 关节活动范围 疼痛程度研究组 30 32.17±0.35a 9.96±0.14a 18.34±0.61a 45.37±0.32a对照组 30 23.15±0.21 7.21±0.07 13.19±0.21 38.25±0.21 t 121.0402 96.2300 43.7237 101.8877 P<0.01 <0.01 <0.01 <0.01
桡骨远端骺离骨折的患儿, 一般经过合理、积极、有效的治疗均可以恢复, 但是如果治疗方法不恰当或者治疗不及时, 极易导致患儿腕关节出现畸形、僵硬、无力、慢性疼痛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 进而出现腕关节功能障碍, 大大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6-9].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桡骨远端骺离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主要是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 极易出现骨折, 并且骨折一般累及关节面, 同时老年患者一般合并心脑血管等疾病, 手术风险性较高, 治疗难度大大增加[10-12].
本组研究数据表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9/30), 高于对照组的70.0%(21/3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肘关节活动能力、关节稳定性、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0402、96.2300、43.7237、101.8877, P<0.05).其原因主要是:黄氏正骨手法将骨折作为力点, 将骨骼力线作为方向, 达到了关节面的解剖复位, 具有重复性好、安全、简便等一系列优点[13], 避免了手术操作, 同时可以根据患儿不同的损伤程度施予不同的力度, 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患儿以及家属易于接受.夹板+石膏外固定可以结合患儿的骨折类型进行优质的塑形, 贴合效果好, 同时为患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稳定的环境, 固定牢靠[14], 给患儿造成的痛苦较小,安全系数较高.同时固定后患儿的关节可及早的进行伸指、握拳锻炼, 治疗费用较低, 操作简单.
综上所述, 桡骨远端骺离骨折患儿进行正骨手法联合夹板+石膏外固定治疗, 患儿的病情有了明显的缓解, 腕关节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值得广大患儿信赖和推广.
[1] 赵纯, 董霞, 袁荣霞. 郑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干骺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四川中医, 2017, 35(7):178-180.
[2] 于泓淼, 孙雅静. 小夹板外固定合中药分期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临床研究.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18(3):148-150.
[3] 刘佳, 肖勋刚, 陈永岗, 等. 桡骨远端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近端骨折.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6, 31(1):87-88.
[4] 尹国建. 用保守疗法治疗儿童胫骨远端骨骺骨折的效果分析.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9):133-134.
[5] 温雅国. 手法复位结合夹板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下段双骨折80例体会. 右江医学, 2016, 44(5):597-598.
[6] 余希临, 桂彤, 刘海峰. 儿童桡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闭合复位远期疗效观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0, 7(5):491-492.
[7] 任海军, 刘传康, 李明. 102例儿童桡骨远端骺离骨折保守治疗与分析. 重庆医学, 2015, 44(12):1694-1696.
[8] 赵志强, 陈金兰, 张合成. 儿童难复型桡骨远端骺离骨折的治疗.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21):21-22.
[9] 胡兴明. 儿童难复型桡骨远端骺离骨折治疗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10):1906-1907.
[10] 齐利海, 韩书勇, 杨顺, 等. 前臂旋后功能位治疗青少年桡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 中国实用医刊, 2009, 36(10):91-92.
[11] 张子兴, 蔡长生. 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骺骨折102例. 河北医药, 2005, 27(4):311.
[12] 刘枝城, 董霞, 陈启仪. 手法复位配合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 中医正骨, 2014, 26(8):30-31.
[13] 贾春芝. 手法复位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附126例临床分析). 临床医药实践, 2005, 14(4):278.
[14] 廖雄飞, 李波, 刘智全, 等. 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骺骨折46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19):27.
Clinical effect analysis of distal radius epiphyseal fracture
ZHANG Jie, HUO Li-wei, YE Yong-liang.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Guangzhou Bone-setting Hospital, Guangzhou 510045, China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distal radius epiphyseal fracture.MethodsA total of 60 children with distal radius epiphyseal fract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esearch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reinforcing tendon and connecting bone, and the research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one-sett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splint and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treatment effect, wrist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total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as 96.7% (29/30) than 70.0% (21/30)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research group had higher elbow joint activity, joint stability, range of joint activity and pain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121.0402, 96.2300, 43.7237, 101.8877, P<0.05).ConclusionBone-sett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splint and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wrist function of children with distal radius epiphyseal fracture, and it is worthy of reference and promotion.
Bone-setting manipulation; Splint;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 Distal radius epiphyseal fracture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22.010
510045 广州市正骨医院
2017-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