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宝学
城子坦往事
□戴宝学
一
在渤海之滨,吊桥河畔有座千年古镇城子坦。
这里有山有水。山虽然不高,但清秀有灵气;水也不深,但源远流长,称谓碧流河。我就是在这座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千年古镇,度过了我中小学那难以忘却的年代。
多少往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难以忘怀!镇里有两条街,好比大连市的天津街繁华且有名气。一条叫鱼市街,在镇的东部是个商业街。鱼市码头、各类型商业店铺,大都分布在这条街面上;一条叫城西街,一些个单位服务部门都分布在这条街面上。比如:粮站、医院、电影院、邮电局、电业供电站等。
我家,就住在这条街面上。我家的正对面是老粮站和镇图书馆。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街面要铺柏油路了,学校动员学生去附近的山上采石块再用手推车拉回来,用铁环圈起来,砸成小石子,用它做铺柏油路的重要材料。当时学校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完成任务指标。现在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不讲条件,不讲报酬,任务指标一下发,同学们你争我赶,生怕自己落后,积极参与拣石块、砸石子行列,手磨起了血泡,手被砸了都是家常便饭,没有喊苦喊累,没有喊冤屈的。想想那个场面真是好感动啊!可以说,真是无私奉献!当我们的劳动果实——一条黝黑锃亮的柏油路呈现在我家门前时,那感觉可叫“真棒”!
还有件事让我难以忘怀。城子坦镇要建灯光球场了!那个年代,这算是一个大新闻了。人们兴高采烈,奔走相告。这时候我已经在城子坦填第三中学上学了,是个中学生了。当然,我知道这个项目的出现,都是刚落实政策回城工作的“五七干部”们的功劳。在人们的期盼中,坐落在镇中心位置,南山顶职工学校操场上的灯光球场建成开业了!
开业那天晚上,灯光球场灯火通明,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记得参赛的球队有水泵厂队、造纸厂队、二级批发站队,还有我们三中代表队。记得三中代表队前锋队员林永祥的二分球投得很准。我们都很羡慕他。还有队员兆麟的球技也不错。也是追捧的榜样!随着灯光球场建成运行,在小镇兴起了篮球热。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体育项目的全面开展。
所以,那时候,新金县全民体育运动成绩,城子坦镇总是名列前茅的!作为城子坦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二
凡在城子坦镇上住过的人大都知道“大车店”这个地方,我下乡回城后这里改名字了,叫“交通旅社”。
大车店的后身有条弯弯曲曲的河道,当地人都喜欢叫它“河汊子”这里也是我孩童时代喜欢玩耍的地方。我学游泳小狗扒就是在那里学会的。那时候的玩伴有大成,大水,刘波等等街坊邻居同龄人。
记得我和大成是同一类型人。家里是独生子,所以得到父母特别关照。炎热的夏天也是父母最关心的时候,怕我们去河汊洗澡,盯着我们睡午觉,不准出门一步。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有时趁大人困睡的时候,偷偷摸摸溜出来,约上小伙伴们,直奔大车店身后的“河汊子”游泳玩耍去了。
有一次,我们正玩的兴致时候,突然听到河岸上有人高喊:都藏起来吧,家里大人和老师找人来了!我一听马上慌了神,急中生智用河里淤泥抹到脸上,让老师和家长认不出来我。这招也挺灵,躲过了一劫!
如果说我们夏天的乐园是“河汊子”那么冬天的乐园就当属“羊店大湾了”!这是一个“死河套”面积广阔,其中没有障碍物,冰面如镜子。是冬季溜冰的好去处。这里有穿冰鞋溜冰的,有坐冰车滑冰的,也有在冰面上打陀螺的,各色各样别有风味,冬天的羊店大湾是热闹的儿童世界!
我家邻居五哥长我两岁,是我社会生活的启蒙人,在他身上我受益匪浅,学到了不少东西。五哥的家庭属于高知家庭,成员有教师有政府官员,他们的言语举动,潜移默化影响教育着我。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加入少先队那天,我高兴地带上红领巾来到五哥家,大姐看见我也高兴地笑了。说,宝学成为少先队员,长大一定是个好样的!
大姐是三中教师,有气质有水平,平日我们都敬重她,能得到大姐的表扬,真是太高兴了!最后大姐建议我与五哥去照相馆合个影留念。并垫上了照相钱,钱虽然不多,但在那个年代能做到这点实属不易。所以这事我至今不忘。我与五哥的合影“带上了红领巾”照片还是大姐亲选的标题。这张照片我和五哥都还保留着。现在拿出来看看,真是感慨万千,回味无穷啊!
三
城子坦往事,历历在目浮现在眼帘。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我跟大院里的同龄小伙伴们在玩“打老爷”游戏。就是把五块砖头或石块竖起来,树立在中间那块石块就是“老爷”。而竖立在“老爷”左右两边的叫“耳朵”,后边的则叫小辫,摆放在前面的叫鼻子。
在距它们六七米的地方画条线,在这条线外,我们排成队轮流用手中的“炮弹”找准目标去击打它们。打倒了什么就用手里的炮弹坐上去。如果你打倒了是老爷,你就可以坐上去当老爷。但在规定的时间内,其他人还可以把你打下来,这就看你的运气了!
那天,我们正玩得起劲的时候,就听街面上纷纷扬扬说:在北甸子打下一架台湾国民党侦查飞机。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游戏也不玩了,蜂拥到北甸去看热闹。我们赶过去的时候,看热闹的人真是不少,都围着打下的飞机,远远地看着,听大人们议论,这是一台来自台湾的无人驾驶侦查机,被黄台山驻军打下来的。
当时,我就想,长大了我也去当解放军,保家卫国。那时起,在我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了当兵的念头。虽然后来我的梦想没能实现(其实我在青年点时偷偷参加了当兵体检,并且通过了,后来在母亲的干预下兵就没当成。)但童年好友们大成、克振都实现了当兵梦,我也高兴!记得他们俩都是文化兵种。后来,大成在部队很有出息,官位升职两杠四个星大校军衔。
哈哈,这小子我们孩童时代一起玩家家的时候就是一个当官的料,总是跟我争当司令。大成的成长也跟他的家庭教育有关系,他父母都属于高级知识分子。不但把自己的儿女都培养成才,作为邻居也惠及了我们。大成的母亲于老师在三中任职语文老师。是我启蒙老师之一。小时候经常去大成家玩,常听于老师对我俩开导教育,好好学习,怎么做人等。于老师教育孩子,跟我母亲不一样,她对该子不是溺爱,而是关爱!有更高深的一面。
四
在城子坦镇内的"喇叭山"脚下,有座连接着城子坦街里与河东面那片平原大甸子的桥叫“吊桥”。
过了桥就是平整一望无际的大甸子了。听说小日本统治时期要在这里修飞机场。后来,日本偷袭珍珠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计划就“泡汤搁浅”了。但足以说明这个地方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冬天的“大甸子”比较无味,可是,夏天一到就两样了。不必说碧流河岸边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杨柳树,也不必说那一片片茂密鲜绿的莲蓬花开。单单河边那片芦苇荡一带,就有无限的乐趣!
我们可以在这里玩捉迷藏偷袭对方阵营游戏,用芦苇为材料编制玩具手枪,再挑选好一点的芦苇节含在嘴里,然后沉到河里,偷袭对方阵营。可别说真还是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偷袭成功率基本是百分之百!有时候玩起来都忘记回家吃饭了,肚子饿了怎么办?哈哈,有办法。
我跟小伙伴们偷偷溜到城里大队的“蔬菜基地”解决饥饿问题。这是城坦镇郊区的生产大队,他们这个蔬菜基地生产出来的蔬菜大都供应镇内的居民。趁菜农大人们不注意,我们偷摘西红柿黄瓜和茄子吃。填饱肚子再回去玩,待日落西山的时候,又匆匆忙忙到岸边换上衣服,迎着西山天边那一缕晚霞,高高兴兴和小伙伴们蹦蹦跳跳回家了。
五
记得在我懂事的时候起,最盼望的就是春节,也就是说过年。
每到年末岁尾,平时比较冷清的古镇城坦街面也开始热闹起来了。赶集逛街的、进城购买年货的、街道两旁摆地摊捏唐人的、街面居民扫房子清洁卫生的。人来人往,忙得不可开交。大人们所做的这些事对我没有关系,我也不感兴趣。我盼望和喜欢的是过年,这是有原因的。
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吃好东西。还有更好的是,晚上观看放烟花爆竹,白天围看踩高跷舞狮子游行表演。在这些表演队伍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支队伍,一支是城子坦郊区的城复村高跷表演队,一支是由城子坦第四运输站车队工人们组成的耍狮子表演队。这两支表演队各有特色,都深受古城百姓关注青睐。
先说说城复村的高跷队。这是一支由城复村民社员组成的扭秧歌高跷队,队员们有扮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角色的、有扮相古怪划旱船取媳妇角色的、也有扮演孙悟空打白骨精角色的。他们踩着高跷,蹦蹦跳跳把这些个人物表演的淋漓尽致,观众看了捧腹大笑,让人们真正感觉到了过年的喜悦!
再看看舞狮子的队伍,引领舞狮子表演队的孙姓老者别看他身材矮小,但体格健壮,身手敏捷灵活,只见他走在队伍的前面,舞动着绣球左呼右唤,把个狮子耍弄的活龙活现,围绕着他团团转。街头舞狮表演引来了观众一阵阵叫好喝彩声!
当然还有镇内造纸厂高跷队,铁路高跷队及镇内的其他住街单位部门,也都积极踊跃参加到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集体娱乐活动中来,并都有不错的表演。他们不惜自己的休息时间,把欢乐送给了古城百姓!
在这里提醒大家,那时候的组队表演,都是义务奉献,任何人都不讲待遇报酬个人得失的。那是一个集体荣誉感强,团结友爱具有凝聚力的难以忘却的火红年代!
六
在距离我家右侧方向近一千米的地方,也就是城子坦医院门诊大门前不足五百米的地方,镇内城西街面大官道旁边,有一个堆积沙场。
堆放的沙子是铺撒路面和公路养护维修使用的,是城子坦市政道路养护工作管理站存放在这里的。这个沙场能有小学校操场一半大小的面积。堆放的沙子细腻干净,是我们放学回家玩耍重要场所之一。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玩骑马打架游戏。放学后同学们三三两两汇集到这里,放下书包,脱了鞋赤着脚进入沙滩,开始寻找合适伙伴,组成各自战斗队伍,就是小伙伴们每人肩上扛着一个人,肩上这人就是勇士或是将军,他们骑着马驰骋沙场,互相扯拉打斗,被拉下马的就是败将降兵,留在马上的就是胜利将军。
因为自己身体瘦弱体轻,常被人扛着跟别人打斗,但败多胜少,主要是力气不够到位,三两个回合就被人拖拉下马了。当然,也不能说瘦小体弱的人都是手下败将。住在老造纸厂对面大门洞院里的涛子,身体虽然也瘦小,但他是个机灵鬼。扛着他的叫二小,黝黑的面孔,身材魁梧壮实,这个组合算是最佳搭档,驰骋沙场,所向无敌,被小伙伴们公认为是“沙场常胜将军”!
冬天的沙场冷清多了,小伙伴们很少到这里玩耍了。都汇集到电业大院里玩“打枪”游戏。有人要问了,什么叫电业大院?因为这个大院里居住的人家大都是电业家属。像四海、绍斌、绍华、绍谱、卫国、福生等都是电业家属,所以附近人都习惯这里叫电业大院。
当然,也有两户外来人家如:郭军、平、童和运东、运千也住在这里,这些人年龄相仿,都住在一个院里大家聚在一起可热闹啦!这个大院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跟别的大院不一样,它一面靠山,一面是电业供电管理站堆放杂物的仓库地,周围用电丝网圈着,但这电丝网早被小伙伴们剪开个口子,属于虚设。
堆放杂物的院子里有一个大铁箱子,玩“打枪”游戏的小伙伴们有大院里的人,也有街面上来的,大成、大水、刘波、刘涛等他们分为两帮,一帮分在山根底下天然石洞为掩体的红军队伍,一帮分在铁丝网内把铁箱作为掩体碉堡的顽军队伍。两军交战各自挥舞着木头手枪和树条刀剑,只听嘴里喊着“叭叭打死一个,啪啪又打死一个”,双方交战激烈,很难抉择胜败!最后的结局是:吃饭时间到了,双方扯了个平,都只好草草收兵,回家吃饭去了。
七
自小时候记事起,就知道镇北面桥头边上有座电影院,即城子坦镇老电影院。
那个年代这也算是城子坦镇娱乐文化中心了。电影院面积能有十多个篮球场大小,里面的座位都是长板条木做成的,记得共有24排。每排条凳还标有座位号。来看电影或观看演戏的人都得持票对号入座。舞台面积能有三分之二篮球场大,两侧耳房的面积不算大,是供来这里演戏时演员们化妆用的地方。
记得当年新金县评剧团,在城子坦电影院公演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那时在城坦引起了轰动。因为大家知道剧中演员沙四龙的扮演者是城子坦人王波,胡传魁扮演者也是城子坦人徐大刚。他们俩原来都是城子坦三中中学宣传队的学生,家都住在镇内,是鱼市街后山顶上的居民。哈哈,家乡人参与演出的戏,家乡人当然都期望观看欣赏了。
京剧《沙家浜》在城子坦公演的日子里,城子坦镇内大街小巷,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人们奔走相告,谁手里能有张门票真是不知道怎么高兴了!我班同学高阳家与电影院卖票室就是一壁之隔。他父亲是个老公安,是个厚道的人家。那时候买张门票很不容易,得排老长的队,有不少人早早过来排队买票。常言说的好;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同学高阳家跟电影院是近邻,有时我求同学帮忙买张票,因影院跟高家关系平时相处不错,所以,买张门票电影院工作人员还是给面子的。
说起电影院工作人员,我记起了把门收票的老姜了。老姜不是城子坦本地人,听说是从普兰店对调过来的。这人在岗位上班的时候,脸上很少看见他有笑容,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收门票一丝不苟,不徇私情。但是,下班后不在岗位上时,就完全变了个人,通情达理,有时还会跟你开玩笑!那个年代人基本都是这样,给我的印象大都是爱岗敬业的人多,贪婪自私的人少!
八
记得儿时,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城子坦大庙会这几天,特别是正日这天,大庙前那条街用“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你看,来这里的人有的是专门来烧香拜佛的香客、有的是散客游民来买东西看热闹的、也有的是附近郊区的农民,这些农民有的推着车,有的拐着筐,还有挑着担子兜卖自家的农产品:鸡、鸭,鹅蛋。还有叫卖桃子、黄杏、李子等新鲜水果及水萝卜,西红柿、黄瓜这些时节蔬菜。
然而,给我印象更深刻的还是摆地摊叫卖红水萝卜的,一捆捆有圆形的,有长条形的,给五分钱随便捡。有时我还看见小孩给卖水萝卜的二分钱,他也随便让你拿。那时候的人没把钱看得那么重,在大人孩子们的脸上都荡漾着知足、满意、幸福欢快的喜悦……!
哈哈,我们再把目标转到这边看看,那些从远郊赶着马车、小驴车载着地方农产品、海产品前来赶庙会的农民、渔民。他们都是借着庙会机会兜卖自家生产的农产品的。他们来到庙会站在小驴车上高声叫卖板栗、榛子、蘑菇、山鸡、野兔。有的叫卖晾晒好的鱼虾海货。
听大人们说,叫卖山货的都是从大老远的安波、俭汤山区那地方过来的。叫卖海产品的是来自干岛小渔村的渔民。他们天不亮就得起来起来赶路,来到城坦镇上时,天边也呈现白鱼肚色了。这些不辞辛苦的人,给赶庙会的人们带来了“山珍海味”,也是城子坦大庙会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九
记得小时候县电影公司定期来城子坦电影院放映电影。看电影是要买票的,一般都是五分钱一张票。记得小学时候印象比较深刻的影片有《小兵张嘎》《鱼岛之子》《鸡毛信》《英雄儿女》《地雷战》《地道战》等。
那时候小玩伴们的模仿力都强,看什么就学什么,立竿见影。看完了小兵张嘎就想怎样弄一把像电影里张嘎子用的木头手枪。我自己没有能力刻手枪,就整天围着五哥转,磨叽五哥让他帮助解决一个。五哥心灵手巧,就用木板给我做了把“五四手枪”。刻完又上了黑亮油漆,哈哈,真是太像真手枪一样,心里高兴劲就甭提了!拿着手枪跟小伙伴们玩捉汉奸游戏。
记得我学游泳小狗扒就是在那个时候学会的。看完电影《地雷战》,就跟年龄比自己大一点的高年级大哥哥学习做土地雷。高年级的大哥哥们,也不负众望,买来鞭炮“二踢脚”扒开后把火药导出来,用圆形大药丸空盒装上后,再用黄泥包装成地雷形状封好。把电灯泡乌丝当引子连接上电线,另一头用一号电池连上,只要按下开关,接通电源,连接在药丸里的乌丝就会发红,火药就会被点燃引爆地雷!
当然,这样的地雷材料难搞到,制作工艺又复杂,我们是做不来的。我们这些小玩伴也不会闲着,自己动手,制作容易制作的地雷。组合材料也很简单,有铁丝、橡皮筋、竹棍就可以了!把做好了的地雷挖坑放进去,盖上泥土伪装好,只要不小心脚踏上去,触动紧绷在橡皮筋上的竹棍,就会引爆地雷,“噼里啪啦”响起来。哈哈,你可别说,这效果也蛮好的,街面上的小朋友很快都学会了这个方法,都在玩这游戏。
到我上中学的时候,记得印象比较深刻的电影有《卖花姑娘》《一个护士的故事》《地下游击队》《桥》,这么多影片都是外国电影译制片。看完电影没几天镇内大街小巷都可看到学唱电影里主题歌曲的热潮。看完了朝鲜电影《一个护士的故事》,主题歌曲《小夜莺》随时都被模仿学唱响起在耳畔……
看完南斯拉夫电影《桥》后,电影插曲《啊!朋友再见》我们基本都会哼唱了;看完阿尔巴尼亚电影《地下游击队》,其主题歌也很快被学会传唱:“赶快上山吧勇士们,今天参加了春天的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我们祖国将要取得自由解放!”
电影中,一段意大利军官的台词也比较流行:“年轻人,继续抵抗是没有用的,只要投降,意大利当局是不会枪毙你们的!接着就被一阵激烈的投掷手榴弹爆炸声掩盖了……”
十
记得小时候,不都是“贪玩”,有时候也跟比自己年龄大点的街坊邻居哥哥们到镇近郊农村老古村、大付屯、大卢屯和稍远一点的兰店子村田间地头“拔豆棍”“拾玉米茬子”“割青草”。把豆棍、玉米茬子收拾回来,堆放积攒成垛,待等冬天烧炕用。青草则送到镇东头“喇叭山”脚下的屠宰场换零花钱了。
有时候还跟他们到较远点的农村去“拦地瓜”“刨花生”。体味劳动生活的艰辛苦辣。从事这项活动的时候,一般是要早早起来的,在东方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天边刚刚露出白色鱼肚的时候,我们一行八九个人,年龄大点的扛着工具走在前面,我们几个年龄小点的提着篮子,腰间别着绳子,跟在他们后面。
从镇里集合出发,翻过小付屯“大架山”,去“下吴村”和距镇里比较偏远的“金厂村”“吴山村”的乡村田间“拦地瓜”“刨花生”。别看我们这些人早晨起来风尘仆仆又一路劳累伤神,但一天下来,等傍晚收工回家,带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满载而归的时候,一身疲劳就会烟消云散,一扫而光,沉浸在享受劳动果实和成就感的喜悦之中!
这样的情景不但在农村田间地头有,在“赶海”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跟邻居大人们去碧流河里摸蚬子,一般都是在河水退潮,水位浅显的时候去。这些“赶海人”提着鱼篓或水桶,因河水不深,就趟水到蚬子集中部位。
碧流河的蚬子是城坦特有独份,个头不大,呈黄绿色壳,大都藏在积沙下面,“赶海人”有时用手摸,有时用脚踩。大人们一个潮水下来,就可以收获上半铁桶蚬子,也就10斤左右吧!而我们这些小伙伴跟着大人们也就图个玩乐,手里的鱼篓底刚刚盖上去一层,哈哈,也就一二斤的样子吧。现在回想起来孩童时代,玩能玩出来个乐趣,劳作也有劳作付出后所得到的成就、快乐和满足感……
责任编辑 张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