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王莹)
试论我国转型时期国民道德教育的举措
刘(王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我国经济领域中的一场革命,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深远的。这场经济变革强烈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念体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转型时期 道德教育 举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我国经济领域中的一场革命,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深远的。这场变革强烈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观念体系,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新的道德观念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时,最容易出现道德真空和道德无序的现象。邓小平曾经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任务。
第一,从国家层面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从国家层面看,政府的行政行为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行政能力的触角已经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行政权力的道德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一方面,国家公职人员的行政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合乎道德的要求,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影响力也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乃至每个社会成员。另一方面,国家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对社会成员控制的能力也是其他社会组织不能相比的。我们的社会需要使奉献者得其所得,即使做出奉献的人并不期望得到相应的报酬,但作为承受风险并倡导道德精神的社会,有义务对奉献者予以回报,是履行道德义务的人,做出奉献的人,在社会上得到他所应有的道德权利。[2]
第二,加强社会公德的建设和教育。社会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规范和调节公共场合中人们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它是社会道德体系体系的基础性道德,是人类在早期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最简单、最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相互约束的公共生活
道德规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秩序、社会风气和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一个国家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良好的社会公德对于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社会生活的有效运转,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三,加强职业道德的建设和教育。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每种职业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大存在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职业是个体谋生的必要手段,同时还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职业道德信念具有集职业道德知、情、意三种品格于一身的特点,所以它不仅是从业人员选择符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要求的道德行为的根本保证,而且还是其将职业道德行为真正付诸实践的强大推动力量。这些都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
第四,加强家庭美德的建设和教育。家庭美德是调节家庭内部成员及其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人际交往关系的行为规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强家庭美德的建设和教育,就是要把家庭美德成为普遍的风尚,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生活营造出幸福的氛围。加强家庭美德的建设和教育,首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注重传统美德,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道德的培养和建设,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个人到社会,由家庭道国家,都是值得承续的优良道德传统。
第五,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在各级学校推进道德建设,是提升人们道德境界的阵地。学校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还要教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首先,让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学校的道德教育的组织、内容、手段等方面都必须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逻辑起点,必须和社会生活保持一致,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和沟通,更容易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施。最后,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合力作用。对学生而言,道德教育所发生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因此,在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使三个方面相互配合,发挥其合力的作用。针对“90后、00后”青少年理性务实、关注自我发展的特点,道德教育要符合他们的接受特点和表达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思考和增长才干。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4.
[2]马莉萍.道德制度的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2(04).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刘(王莹)(1973-),女,北京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