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鹏
内容大概是,一个上班族为了煎饼上少了个鸡蛋和卖煎饼的大妈发生了争执,大妈说:“我月入3万,还会差你一个蛋吗?”这个在传统媒体排在第1470类稿后边的“新闻”在公司人心里可是激起了不小的波澜。
“大妈”这个词在朋友圈语境里,是指年龄在50岁以上、未受过高等教育、价值观相对传统的女性公民。公司人群体对“大妈”群体是带有鄙视的。但是上边说的那个帖子告诉大家,大妈比你挣得多。在这个以财富水平来衡量人的社会,你却比你鄙视的群体挣得少很多—还有比这更令人伤心的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端正一下价值观。对其他人加以教育程度歧视、年龄歧视、价值观歧视和性别歧视都是不对的。然后,那个卖煎饼的大妈说自己月入3万元,我们来算下数,这可能吗?在北京,一张煎饼卖6元,毛利在5元左右。月入3万元,得卖出6000张煎饼。而北京这样的气候,每个月平均可以在室外正常工作(例如卖煎饼的工作)的天数在24天左右。那么,这个大妈每天需要卖出250张煎饼。每张煎饼的制作时间大约是3分钟,那么制作250张煎饼就需要750分钟,12.5个小时。这是什么样的工作强度你了解吗?我原来从事过快餐工作,当时我们店最强壮的工作人员可以在烤盘前连续工作6个小时(第二天,他痔疮犯了)。如果那個大妈可以在煎饼烤盘前连续工作 12.5个小时,我怀疑她是从火星过来的。
我和我们附近卖煎饼的人聊过,他的收入是这个火星大妈的1/3稍多一些。通过观察他的工作时间,我感觉他的话是可信的。火星大妈如果真的月入3万元,远远超出了一般煎饼贩卖者的收益,这会触发另一个商业思考,那就是她为什么没有竞争者?除非大妈有别人不可比拟的牌照优势,但这种煎饼牌照存在吗?
如果大妈迷思已经破解,那么在此之前,另一篇关于一位大爷的迷思就更容易破解了—我看到腾讯新闻上推送一位大爷卖方便面一年入账100万元。这个大爷要卖出100万元的方便面,得在他的炉灶前一刻不停地煮面,才可能达到他的营业额。而同时,人们也在一刻不停地排队等待那碗方便面。一看就是扯淡的事。
这些大爷大妈的新闻是怎么出来的?有一部分可能是,某些大爷大妈就爱吹牛。就像公司人中也会有这种爱好的人存在。而那些记录这些事件的,智力上有些欠缺的新闻工作者,听到这些人吹牛以后就信了。另一部分,干脆就是作者瞎编的。那些互联网平台,它们只要转发量高就很高兴,瞎编内容根本不会伤害它们的道德底线。
当然了,这种帖子的直接影响不会太大,大概不会有公司人因为看了这个大妈传说就放弃现在的工作而去卖煎饼。但是,间接的问题不小。比如《你比月入3万的大妈差在哪里?》这类鸡汤文章,对很多职场新人的抗“病毒”能力就是一个挑战。
所以,学会算算数吧,这对你的财务生活有好处,甚至有利于你价值观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