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庆华
融入了职业教育教学之中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的重大变革,为实现教育改革、创新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空间。2013 年我国也顺势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科技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在教育教学领域,面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迎来了职业教育教学融合信息技术的新挑战,给院校提出全新的技术和教育融合模式。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起步、应用、融合和创新。院校如何增加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资源,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及运用水平,全面从应用走向融合,已成为高等学校管理层和教师面临的课题。本文结合我国职业院校,阐述了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融合之路径,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向全面融合创新阶段推进。
一、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信息技术和高职教育整合方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职业院校的优质实用的教学资源不足
高职院校教育通常存在着“重硬轻软、重建轻用”的现象,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硬件建设仍处于领先地位,导致了软件不足与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很好的硬软件设施,但是这些设施却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发与应用,利用率不高,导致资源浪费。在实践教学资源紧缺的当下,各院校资源基础差距较大,共享难度大。
(二)职业院校教师的技术应用水平低
数字媒介素养将成为日后高校教师与专业人才的重要素养。院校大部分教师囿于传统的教育思想,面对新的科技技能和设备不能及时学习和掌握,造成了课堂教学时教师张口就念PPT的局面,一些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甚至优于教师的尴尬局面时有出现。
(三)一些地区和学校没有从根本上重视,一线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强
总的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教育部和各省、直辖市举办的精品课申报、共享资源课以及信息教学竞赛,然而,竞赛与项目申报的必须是整个学校建设的有限课程。由于许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存在倾向误区,例如重硬件轻资源、重建设轻应用,结果并未产生多少带动和辐射作用。此外,许多一线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没有将教学信息化作为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的重点,没有及时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四)经费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
近几年来,虽然国家对于职业院校的教育经费支持有所增加,但仍不太能達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目标,经费总体投入不足。而且,经费的来源基本以申报建设投入方式为主,普惠方式较少,政府经费支持缺乏持续性和长效性的投入机制,经费使用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二、职业院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实行应用驱动机制,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
加快院校信息技术建设,推进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由“技术主导型”向“应用主导型”转变,提出“应用驱动”的信息化建设机制。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诸多环节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硬软运营维护、优质教育资源、优秀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间应建立相应管理机制,协同推进,并运用试点先行的推进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融合,为职业院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 加强院校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教育教学环境
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已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校园,但院校仍需长期不断地建设和维护基础设施。
(1)硬件设备的投入。
加强硬件设备管理,及时为信息设备提供专项引进资金,按相关标准引进硬件设备,为确保设备正常运转,需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其次,需提升信息管理效率,根据职业院校使用情况建立科学的信息设备使用机制,合理分配设备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量。
(2)做好信息管理软件与网络资源的开发工作。
为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院校应不断丰富和更新资源库的内容,并根据院校的信息化设施和教学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然后确定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3)拓展职业教育教学环境。
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应以拓展教育教学环境为重点,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施“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虚拟车间、工厂,还可以远程连线,通过将远程连线现场引入教室的方式,将学生“带到”真实的企业或工厂现场,为学生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并聘请企业专业技师和行业专家为教师,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三)教师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深入应用,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有效使用成为深度融合过程的关键因素。教师要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环境高效传递知识,而且在新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积极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着重培养以下四个方面,以提升自身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能力。
第一, 熟练掌握基本的技术应用技能。在应用各种新技术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富媒体资源的制作,从而提高教师的富媒体应用能力。在技术环境下,教师应不断提高高效协作与交流、高效查询和整理信息的水平,熟练使用教室环境下的各类装备,全面提升个体驾驭新技术的能力。
第二,根据学情、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进行融合技术的教学设计,从中汲取来自实践的智慧,进行教学设计,创造出能够满足师生实际需求的实例,有效提高教师个体融合技术的教学设计能力,加强院校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开展持续的行动研究。教师应根据教学岗位和教学任务情况进行研究,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中的感悟,体会信息技术在教与学两方面应用的驱动力,持续创新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征构建相应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平时要积极开展个人教学实验,对实验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提高自身教育研究能力。endprint
第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将学科、教学法和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并从教”向“学”转化,提高学生的高级思维品质。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并在信息化环境下持续改进和提高个体的教学能力。
(四)构建“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平台
对于优质资源平台的共建共享,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有明确表态:应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采用“共建共享”的方式构建优质资源平台,让各专业的广大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资源。因此,院校应不断扩大共享优质资源库的建设区域,进行跨区域、跨校的联合,并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和师生的使用积极性。应不断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将优质的教育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提供丰富生动的背景资料,尽可能采用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教育,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和效果,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五)应用信息技术,改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
1.以信息化教学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汲取经验,并建构适合教育教学发展的学习理论和体系。信息化教学的实现,已不仅仅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2.以信息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学生的学习内容和速度都不断提高。因此在职业教育课堂中,以信息化手段,采用与产业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过硬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3.以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形式
教育信息国际化建设速度的加快,给我国教育信息化革命带来新的挑战,知识更新更加频繁,也深远影响着我国的教育形式,我们的学习将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的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和灵活性逐渐成为可能。
(六) 构建符合深度融合要求的學习评估、反馈机制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学生态环境,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融合后的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考核。教师可随时查阅学生的情况,根据反馈信息对学生的教学进程进行调整,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达到教与学的最优化。
三、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设了智能化的教学环境,给职业院校的教学带来便捷,教学内容得到丰富。院校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整合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拓展舒适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开创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2012(12).
[2]许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3(9).
[3]王键.以教育信息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解读《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6).
见习编辑李曼莉责任编辑何丽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