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旭 李秀秀
摘 要: 诗词引用的大量植物意象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思想内容。本文以历代扬州诗词中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分两步做了研究。第一,用统计的方法将扬州各个时代诗词分别与当时诗词总集中出现的植物频率作比较,横向对比探究扬州植物的地域特点,柳、琼花、芍药极具代表性。第二,将扬州历代诗词按时代划分,结合历史、民族、文化背景,纵向探究具体植物在诗词中地位的升降及影响因素,其中经济、政治、文化及外交等对植物意向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扬州历代诗词 植物 意象
在我国,关于“意”“象”的说法,最早见于《易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后意象一词被广泛地用于美学领域。中西方对植物意象的理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虽然没有统一定论,但有以下共识:一是植物意象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所形成的;二是植物意象是由人类创造并被认可的,具有社会属性;三是植物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相关文化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州界多水,水扬波”的扬州以水多著称,隋代开凿的纵贯南北的古运河与东流入海的长江连接,极大地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唐代更有“扬一益二”的知名度,从而奠定了扬州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扬州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繁多的植物。同时,作为淮扬文化的发源地,一直以文化著称于世,正所谓“政有兴废,诗无绝响”。《扬州历代诗词》收录了自西汉至民国初年上下两千年吟咏扬州的诗词,其中富有扬州特色的植物成为诗词写景抒情不可或缺的部分。“参差红菡萏,迤逦绿菰蒲”、“琼花芍药春次第,扬州风物总诗情”、“杏花开遍扬州雨,柳色浑铺瓜渚烟”……诗词中的菡萏、芍药、琼花、杏花、杨柳等植物意象不仅塑造了优美朦胧的意境,更因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而使得表情达意更含蓄典雅。
《扬州历代诗词》中收录的西汉至隋代共40首诗,其中涉及植物的共22首。由于作品较少,描写到的植物具有较大偶然性,暂不做研究。为直观分析比较《扬州历代诗词》中各时代诗词分别与当时诗词总集中出现的植物频率,现列表如下:
一、“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柳拂金堤”——柳
柳,因为“柳”与“留”谐音,被赋予了留别怀人的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歌咏的对象。“杨”、“柳”、“杨柳”在诗词中大量出现。我国古代释词专著《尔雅》中有“杨,蒲柳”的记载。《毛诗诂训传》中也有“杨柳,蒲柳也”的解释。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却认为杨“枝硬而挺起”,柳“枝弱而垂流”。“杨柳”名称起源与古代汉语的偏义复词有诸多相似,但尚无定论。根据诗中单字所提之“杨”的形态来看,大多和“柳”一样,同样指柳树。如“沙平瓜步出,树远绿杨低”、“郊外绿杨阴,江中沙屿明”……
从表一至表五可以看出柳在历代诗词中独一无二的地位,但在扬州诗词中柳更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地位,尤其是在唐代。在《全唐诗》和《全唐五代词》中,“柳”出现次数排名第一,约占诗词总首数的7%。在《扬州历代诗词》中的唐代部分,“柳”出现的诗词数量约占唐代诗词总量的18%,此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出现频率。为什么唐代扬州如此钟情柳树?这与扬州的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公元604至公元610年,隋炀帝杨广出于政治、经济及巩固国防等方面的考虑,倾举国之力在原有基础上开通了五千余里的大运河,为封建国家的繁荣与运河沿岸点点明珠之城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客观史实在《资治通鉴》、《隋书》等古籍中有证可考。民间传说隋炀帝植柳是为了给美女遮阳和以柳叶喂羊,并赐柳“杨”姓的民间传说不足为据。但隋炀帝确实为巩固河堤在河岸广植柳树,并鼓励植柳,为“绿杨城郭”开辟了源流。唐及五代沿袭前代又对运河做了开发、疏浚工作,特别是后周对邗沟进行了大规模整治。隋炀帝与杨柳成了扬州文化的重要部分,唐代白居易、杜牧、李山甫、方壶居士、毛文锡、江为分别写过以《隋堤柳》为题的诗。“隋家天子忆扬州,厌坐深宫傍海游”、“隋家古柳数株在,看取人间万事空”、“楚地蒹葭连海逈,隋朝杨柳映堤稀”……扬州的柳与隋炀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史书的撰写多以“以隋为鉴”为指导思想,因此隋炀帝多以暴虐、昏庸的亡国之君形象出现,民间传说更是夸大渲染了这一形象,使得隋炀帝蒙受“不白之冤”。故诗中多借“隋柳”意象批判、讽刺隋炀帝或表达盛衰兴亡、世事无常、物是人非之感。明清两代依然重视柳的栽培与种植,“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清代《扬州画舫录》记载城西“转入穿径多柳……池外堤上多高柳。柳外长河。河对岸。又多高柳”。柳营造了温婉的江南景致,成了扬州代表性的植物。
二、“千点珍珠擎素蕊,一环明玉破香葩”——琼花
在历代诗词中,琼花并没有很高的地位,远不如桃、杏、兰、菊那样受诗人关注。在扬州历代诗词中,琼花自隋唐以来就受到诗人重视。唐代扬州诗词中琼花出现首数已经排名第七;到了宋代,琼花出现首数升为第二,约占宋代扬州诗词的12%;令人瞩目的是,金元时期,琼花出现的首数竟远远超过一度排名第一的柳树,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在宋元扬州诗词总首数中约占24%的比重,此后一直保持较高频率,虽略有波动,但一直稳居前十。唐代诗人杜悰、杜牧,宋代刘敞、鲜于侁等都以《琼花》单独为题歌咏过琼花。从诗词中可以看出,琼花最异于其他花的特点也是吸引诗人关注的特点就是稀有。“楚地五千里,扬州独一株”、“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应知天下无他本,唯有扬州是尔家”、“百花天下多,琼花天下稀”……都是对琼花绝无仅有的写照。
伴随着琼花大量出现的还有具有扬州特色的植物聚八仙,因为聚八仙外形与琼花相似,经常被混淆。在明代的揚州诗词中聚八仙出现的首数名列前十,虽然历代聚八仙出现的首数多在十名之外,但在诗词中作为与琼花的对比、区分,在扬州诗词中的引用不在少数。“枝叶粗疏大有差,八仙那可比琼花”、“八仙那可拟,众口尚传讹”、“谩说八仙模样似,八仙那得有香来”……都将聚八仙与琼花做了对比,大多带有贬低聚八仙、褒扬琼花的感情色彩。endprint
关于琼花种植时代、产生原因及种种神话传说,可谓汗牛充栋。据学者与植物学家考证,初步确定比较令人信服的说法是古琼花是聚八仙的一个优良变种,但在宋末元初时已经绝迹。
琼花作为扬州的典型植物,因其罕见被赋予了神秘色彩,并衍生出许多神话传说,尽管这些传说经不起推敲,却为大众喜闻乐见。纵观扬州历代诗词,琼花这一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1.珍奇,美丽。诗人借此表达猎奇心理和对自然之美的倾心,表达对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因为琼花少、奇、美,香气怡人,给人一种审美愉悦。如“此花超出万花群,阑槛真如隔彩云”等。2.忠贞、操守、气节。琼花洁白如玉,玉又象征气节,因此为文人墨客所青睐。琼花对生长条件要求较高,并且与宋俱亡。所以琼花成了气节的化身,又被誉为“烈女花”。如宋代赵棠《吊琼花》:“他年若我修花史,合传琼妃烈女中。”3.美女、妖气、亡国。琼花娇美动人,自古人们喜欢将美艳的花与美女联系起来,美女与荒淫亡国一直是封建社会里长盛不衰的谬论,由此敷演出琼花使隋灭亡的故事。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琼花成了人们毁谤的对象。如“嘉瑞已知光物表,娉婷宁信是花妖”、“琼花劫到雕栏损,玉树歌终画殿凉”其实每个朝代亡国自有原因,何必加罪于无辜的草木?
三、“金蕊丝头茜染成,五云楼映玉盘倾”——芍药
芍药,在诗词中也多被称作红药。在唐代的扬州诗词中仅有一首提到芍药,而在宋代扬州诗词中,芍药出现57次,出现次数排名第三。与芍药俱贵于时的牡丹仅出现10首。在金元时期扬州诗词中,芍药出现32次,出现次数排名第四,之后长盛不衰,一直受到诗人重视。扬州的气温、降水、海拔、光照等都有利于芍药的生长,对芍药的大量记载是在宋代,在扬州诗词创作上,南宋关于芍药的诗词又明显多于北宋。唐代国家强盛,牡丹艳丽、雍容、华贵,与盛唐气象相称,加上统治阶级对牡丹的偏爱,出现了“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的盛况。刘禹锡认为芍药“妖无格”唯有牡丹“花开时节动京城”更是将牡丹追捧到艳冠群芳、倾国倾城的地位。在宋代,对内为加强集权统治,开支巨大;对外,连年征战,民生疾苦,一改盛唐气象。特别是南渡之后,迁都临安,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之后,势必带来文化的繁荣。扬州距离杭州较近,又以盛产芍药著称,芍药更多地受到文人的关注。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载有与扬州有关的“四相簪花”的故事,在1045年,扬州一株稀有的芍药品种“金缠腰”一枝四岔分别开花,时任扬州太守的韩琦邀好友王珪、王安石、陈升之赏花饮酒,并将四朵“金缠腰”分别簪在了头上,在后来的三十年,四个人先后担任了宰相。这使芍药与富贵、祥瑞联系起来,极大地丰富了芍药的意象。
芍药在诗词中地位提高的同时,意象也得到了丰富发展。芍药这一意象的含义在扬州诗词中主要有以下几种:1.美好,艳丽,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扬州作为芍药的盛产地,较之其他地方,芍药品种更多、质量更优。北宋王观《芍药谱》载:“扬州芍药,名于天下,非特以多为夸也。”体现了芍药在扬州的优越地位。从扬州历代诗词中也能看到许多对芍药的欣赏与赞美,如“当阶芍药绽红白,冰资艳质俱天真”、“江南草木千载归,广陵芍药天下奇”等。2.祝福、期望、劝告等。扬州历代诗词中芍药多以赠人出现,如刘敞的《园人献芍药》、赵蕃的《次韵孙温叟求芍药二首》。赠送芍药的传统最早出现在《诗经·郑风·溱洧》中“赠之以芍药”,在男女交往中赠送表示约定、惜别等含义。在扬州诗词中的芍药突破、超越了约定、惜别等含义,被赋予了更多的祝福、劝告的含义,如“送花政自从人乞,名品安能择是非”、“平山芍药开如斗,拟拣肥枝作赠枝”等。3.时光易逝,蹉跎岁月之感。芍药开花较晚,在农历四月份,已是暮春之后,花期只有一周左右。这使人们直观朴素地联想到韶华易逝、盛衰无常,如“独殿春光,此花开后无花了”、“双鬓改,一枝帽底,如今应为花羞”等。4.物是人非,盛衰兴亡之感。扬州虽然是烟柳繁华之地,但在历史上也经历过几次战乱,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完颜亮率兵攻入扬州,在此背景下,姜夔有感于扬州今日的凄凉,写下了《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表达自己对山河破碎的悲哀。1276年,扬州城被元军占领,再次经历一场浩劫。后代诗人也多引用杜牧的“红药”意象,如“吊古不烦频感慨,琼花芍药总荒丘”等,悲伤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诗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不断使这一文学体裁丰富、成熟。诗歌中的植物意象从《诗经》中注重植物的食用价值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审美追求。诗歌中的植物意象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必然受到客观存在的制约。扬州在历史上经济、政治地位的升降,战争的影响,民族的融合,外交的扩大,在扬州历代诗词中都得到了体现,植物在诗人反复使用过程中渗透了诗人的情感,逐渐形成了某些较为固定的意象。深入了解扬州历代诗词中的植物意象,对于我们了解扬州、读懂扬州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1:3.
[2]李坦.扬州历代诗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潘富俊.草木缘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植物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4.
[4]钱传仓.扬州琼花[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10.
[5]褚蔚霖,刘成富.最扬州——扬州历史与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4.
[6]韦明铧.扬州掌故[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1.
[7]李保華.扬州诗咏[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2.
[8]李拓.楚辞——植物意象实证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0.
[9]孙莹.诗经——植物意象实微探[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10]贾军.植物意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endprint
[11]孙超姣.论宋词中的植物意象[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12]郭卓荦.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的植物文化及其应用[J].现代园艺,2013(12).
[13]河东.草木世界的文学心灵[N].中国绿色时报,2015-7-3(004).
[14]冯旖旎.《全宋词》植物意象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15]孙慧颖.唐宋文学中的芍药[D].合肥:安徽大学,2013.
[16]付蕾.植物意象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价值——《竹山词》植物意象探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5,6.
[17]石润宏.唐诗植物意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18]唐珣.柳与园林造景——以扬州园林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
[19]孙慧颖.唐宋文学中的芍药[D].合肥:安徽大学,2013.
[20]李亚丹.《诗经·国风》植物意象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2016.
[21]邱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2]张文志.植物从文学中醒来[N].中华读书报,2015-5-27(023).
[23]奚赋斌.盐商文化性格对扬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影响研究[J].现代园林,2013,10(8):24-28.
[24]陶友莲.植物象征文化研究——以《红楼梦》植物象征为例[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2.
[25]孙秀华.《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统观及文化意蕴诠释[J].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0,9(5).
[26]邵静.扬州“瘦西湖”植物景观古典文化意象与扬州社会各个阶层关系研究[J].绿色科技,2012,4(4).
[27]程杰.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杨柳题材创作繁盛的原因和意义[J].文史哲,2008(01).
[28]关传友.中国植柳史与柳文化[J].北京林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29]黄敬.浅谈古诗词中的杨柳意象[J].语文学刊,2009(21).
[30]渠红岩.中国古代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31]石志鸟.中国古代文學杨柳题材与意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2]王蓉.隋唐扬州诗意研究[D].西南大学,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