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研究
——基于SWOT-PEST矩阵分析

2017-12-02 01:55安徽大学商学院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安徽合肥230601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年6期
关键词:大通道合肥集群

(安徽大学 a.商学院;b.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研究
——基于SWOT-PEST矩阵分析

汪传雷a,b,秦 琴a,b,王静娟a,b
(安徽大学 a.商学院;b.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区域内协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合肥和沿江地区作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联手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对推动自身乃至安徽省、中部六省、长三角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SWOT-PEST矩阵法,综合分析了合肥和沿江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因素影响下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全面梳理了区域内各城市重点产业,因地制宜地定位各地区产业集群,进而从优势机遇、劣势威胁、优势威胁和劣势机遇四个方面提出策略建议。

产业集群;国际物流大通道;SWOT-PEST分析;长江经济带

1 引言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具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厂商和其他社会机构聚集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而形成的稳定且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集合体[1]。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使运输成本最小化[2],提高企业自身乃至产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物流大通道是指由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跨区域、长距离、高强度的货物流动走廊,推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有利于加强交通物流融合,提高物流业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统筹规划和区域的协调发展[3]。

我国工业与信息化部于2014年发布了《关于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工信部科函[2014]102号),2016年发布了《关于公布首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名单的通告》(工信部科函[2016]420号),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示范工作的推进对打造我国区域产业集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交通运输部于2016年发布了《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将我国物流大通道建设具体化为东北物流大通道、南北沿海物流大通道、沿长江物流大通道等11个通道方案,这些通道方案的规划和实施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共建共享。

合肥和沿江地区主要包括安徽省合肥、马鞍山、芜湖、安庆、铜陵和池州等城市,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产业集群、共建物流大通道有利于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布局优化,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有利于缩小城市发展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经济格局;有利于建设对外开放海陆双向新走廊,培养国际化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区域内家电、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轨道交通装备及零部件、新型显示、机器人等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了产业聚集。同时,皖江是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是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物流园区国家一级布局城市,芜湖是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合肥和马鞍山是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等,交通物流基础设施较好,因此合肥和沿江地区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SWOT-PEST分析法通过将研究对象自身的竞争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与宏观环境的政治(P)、经济(E)、社会(S)与技术(T)因素相结合,评判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发展前景[4]。本研究主要采用SWOT-PEST矩阵对合肥和沿江地区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威胁(表1)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表1 SWOT-PEST分析矩阵

2 产业集群和物流大通道SWOT-PEST矩阵分析

2.1 基于SWOT-PEST矩阵的内部优势分析

政治因素: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力推进,合肥和沿江地区政治稳定。我国政府《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关于印发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39号)、《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国函〔2016〕204号)、《关于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工信部科函[2014]102号)等政策文件的发布对合肥和沿江地区产业集群的打造与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交规划发[2016]217号)将合肥和芜湖分别作为我国物流大通道节点中的国家骨干联运枢纽城市和区域重点联运枢纽城市等,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皖政[2016]100号)、《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皖政办[2016]53号)、《安徽省“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皖政办[2016]18号)、《安徽省物流业降本增效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皖政办[2016]80号)、《安徽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皖政办秘[2016]230号)等政策文件为区域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

经济因素:随着2011年8月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逐步到位,合肥和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步入新路径,调转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创改加速实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强。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持续增强,产业迈向“聚焦”的新阶段,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产业、高新光伏与新能源、机器人、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陆续形成产业集群或产业集群雏形,引导物流业稳态发展,交通物流通道和网络逐步完善,进一步推动产业向开发区、工业园、产业园、创业园、特色小镇等区域、园区聚集,产业集群在区域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同时,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发挥了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又促进了产业集群企业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既合作又竞争,加速塑造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打造绿色产业链,形成产业高地。

社会因素:合肥和沿江地区人口持续增长,文化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逐步得到认可,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合肥和沿江地区现有合宁、合武、合蚌、合福、宁安、合九、皖赣等铁路通过,公路包括合芜、合铜、合宁、沿江等高速公路和G312、G318、G206等普通国道,皖江八百里高等级航道沿线分布有芜湖港、马鞍山港、合肥港等内河港口。此外,合肥、安庆、池州等城市还分布有航空枢纽[5]。合肥和沿江地区交通四通八达,连南接北、贯通东西,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建设。同时,合肥和沿江地区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产主要包括铁、硫铁、铜、铅、铅锌矿、建筑用砂、铸型用砂等,非金属矿产主要包括白云岩、花岗岩、石灰岩和大理岩等[6]。特别是马鞍山铁矿和铜陵铜矿储量大、种类全,为冶金、材料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提供了大量原材料,有利于产业向下游延伸,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技术因素: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技术成果的扩散和知识的外溢效应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壮大。合肥和沿江地区的科技人力、财力、物力、信息、组织资科等资源聚集,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国家重点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多家科研院所[7],在为合肥和沿江地区培养了大量基础研究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同时加速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新产业、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各类职业学校和各级成人学校为合肥、沿江地区的企业培养了大量技术娴熟的一线工人,为打造产业集群和共建物流大通道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军。

2.2 基于SWOT-PEST矩阵的内部劣势分析

政治因素:虽然国家和省级层面制定并颁布实施了支持产业发展和物流建设的多项政策性文件,但大部分政策都是着眼于全国或全省范围内的产业基地和物流通道的建设,内容面面俱到,相对宏观,仅具有指导性作用。合肥和沿江地区出台的政策主要服务于各城市自身的产业发展与物流通道建设,虽然制订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但具体的城市之间沟通途径不多、合作不够,导致城市边界的物流通道互联互通难。在已出台的政策中,合肥和沿江地区的产业规划和物流通道受制于具体行业的职能部门:在产业方面,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受辖于经信委,战略性新兴产业受辖于发改委,农业受辖于农委;在物流通道方面,公路和水路受辖于交通运输厅(局),铁路受辖于中国铁路总公司与上海铁路局,航空受辖于民用航空总局和安徽机场集团,管道(廊道)中的电网受辖于电力公司,自来水、污水和雨水网受辖于自来水公司,通信网络受辖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油气网络受辖于中石油和中石化等。职权分离使产业集群和物流大通道的规划和建设不协调、标准不统一、信息不畅通,严重制约了区域性产业集群的打造和物流大通道的共建。

注:数据来源于安徽省各城市201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1合肥和沿江地区各城市2015年全年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

经济因素:合肥和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制约了产业集群的打造和物流大通道的共建。根据2015年安徽省各市经济发展状况,合肥和沿江地区的全年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从高到低依次是合肥、芜湖、安庆、马鞍山、铜陵、池州,合肥与池州全年生产总值的差值高达5115.57亿元,工业生产总值差值高达2301.16亿元(图1)。合肥和沿江地区各城市经济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差距悬殊,而打造产业集群和共建物流大通道的成本相差不大,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集成、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建设。同时,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和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合肥和沿江地区尤其是安庆和池州产业配套与集聚能力较弱,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具体表现为:产业集群发育程度低、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薄弱、缺少知名品牌和区位品牌等。

社会因素:人力资源状况是影响合肥和沿江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对于全国发达地区,合肥和沿江地区对教育和科技的财政总投入与人均财政投入偏低,导致合肥和沿江地区的人力资源软实力不强,劳动力素质总体较低。合肥和沿江地区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相比,无论是人才总量、人才密度或是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均存在较大差距[8],且区域内的高级人才主要分布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而在企业工作的比例较低,这显然不利于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壮大。对内和对外开放水平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传统理念根深蒂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产业集群数量少、聚集度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严重。同时,区域内物流业蓬勃发展,专业化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对物流人力资源的需求量增质升,但合肥和沿江地区高层次物流专业人才不多、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加之交通物流网络尚不完善,孤岛节点和断头线路现象普遍,严重制约了物流业和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

技术因素:合肥和沿江城市的产业集群科技水平整体偏低,区域内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高新光伏产业等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仍以技术引进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不多,企业核心技术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不利于打造低碳、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众所周知,数字化的物流大通道体系有利于实现物流信息化服务的标准化和精准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产业效率[9]。但合肥和沿江地区无论是工业企业自营物流还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如企业直接购置的物流信息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难以完美契合,物流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难以对接,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与工业企业等用户信息系统难以对接,导致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传递不及时,需求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物流大通道规划和建设的盲目性。

2.3 基于SWOT-PEST矩阵的外部机遇分析

政治因素:共建“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战略贯彻开放的地区合作精神,致力于建设和维护开放包容型的世界;长江经济带战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推动沿江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沿江城市群国际竞争力。借助“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营造的物流发展环境,依托重要物流节点发展高效产业集群,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联动发展[10];区域共建畅通、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大通道,能够带动产业集群产品“走出去”和“请进来”,促进合肥和沿江地区与国际互联互通,形成适应海陆双向开放的空间布局。可见,国家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等为合肥和沿江地区联手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经济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交易市场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互动发展正在加快,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国引进先进产品、吸收技术和创新产业提供了可能,极大地推动了制造业的全面升级换代[11]。在经济全球化演进过程中,生产要素通过国际贸易、资金流动、服务提供、信息传输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转移,涉及地域日益扩大。合肥和沿江地区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电子信息、家用电器、钢铁和铜产品、水泥建材、农产品和食品等产业可以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之下加快物流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通道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和利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供应商和加工制造商以及需求市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质量,加速企业和产业聚集,使产业集群发展与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相互促进。

社会因素:我国经济社会差异主要存在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虽然国家层面为缓解区域差异矛盾陆续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发展战略,但不同地带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12],造成区域间的人口流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流动人口主要转移到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大中城市,其中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区域是净流入人口聚集的重要地区。合肥和沿江地区是长三角世界城市群的组成部分,西部省份和本省皖北地区人口向合肥和沿江地区的流动将增加劳动力资源供给,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实现“人口红利”,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同时带动物流大通道建设。

技术因素:技术引进是我国产业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我国技术引进金额不断增加、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方式更加多元化[13],为合肥和沿江地区产业集群尤其是电子信息、家用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和光伏、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为积极推动国际物流大通道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欧洲为推动交通一体化启动了全欧交通网络计划,通过制定交通运输网络规划纲领,协调和改善各国主要交通通道和管理系统,形成了交通运输一体化和多式联运的高效运输网络[14]。因此,借鉴国外物流大通道建设的宝贵经验,将有利于合肥和沿江地区共建安全、高效、畅通、绿色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2.4 基于SWOT-PEST矩阵的外部威胁分析

政治因素:合肥和沿江地区地处我国长三角西部,与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城市相比,开放程度不高、综合实力较弱、影响辐射范围较窄,领会和落实国家政策较弱,争取和享有需要配套资金和资源的政策不多,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同时,国家发布的一系列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力度也超过了合肥和沿江地区。

经济因素: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世界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我国经济也由此受到不利影响,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自身实力有限、筹集资金的途径有限、融资方式单一、银行信贷授信不足[15]。总体而论,我国建设和运营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导致企业转型升级困难,产业集群发展受到制约,延缓了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建设。

社会因素: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人地矛盾逐渐显现。合肥和沿江地区的土地资源使用结构不合理,土地资源约束加大,特别是合肥土地价格涨价带动商品房价格飞涨,虽然每年高校毕业生有部分留驻工作和创业,但导致部分人力资源逃离合肥和沿江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劳动力供需平衡被打破,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已成为一种趋势[16]。这些因素引起产业集群发展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的土地资源成本和劳动力资源成本上涨,必然使合肥和沿江地区电子信息、家用电器、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受到影响,延缓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进程。

技术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工业领域进口主要以成套设备为主,而软件技术和知识技能方面的引进意识淡薄,这种引进模式造成企业忽视软件技术、人员培训和自身技术条件,影响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同时,我国普遍缺乏专业人士专门研究境外待引进设备性能及其发展的最新动态,引进的设备和技术难以转化为核心生产力,企业陷入“引进—过时—再引进”的不良循环圈,严重消耗了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17];部分企业的高技术人员特别是技术团队也因种种原因离职甚至离开合肥和沿江地区,严重干扰了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甚至生产活动的开展。人才流失将造成核心技术和商业机密的泄露,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严重阻碍了合肥和沿江地区打造产业集群和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

3 区域打造产业集群和物流大通道的策略建议

3.1 优势机遇策略(SO)

国家和安徽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政策为合肥和沿江地区产业集群的打造和物流大通道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合肥和沿江地区应顺应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趋势,利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多重利好政策,科学规划和创新发展产业集群,抓住国际物流大发展机遇,共建“畅通、高效、便捷”的国际物流大通道。首先,应对合肥和沿江地区不同产业集群进行具体和科学的分类,统筹规划不同城市同一类别的产业集群,协同布局和建设服务产业集群和物流需求量大企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表2)。其次,完善芜湖、马鞍山与合肥之间的公路、铁路、水路交通网建设,联手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家电产业集群;加强芜湖与合肥五个家电产业园区的联系,联手打造电子家电产业集群;完善池州与合肥之间公路、铁路建设,坚持优势互补,联手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完善安庆与合肥之间公路与铁路建设,借助合肥科研力量联手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疏通铜陵至马鞍山沿江水运航道,联手打造钢铁、铜,产业延伸产业集群。

表2 合肥和沿江地区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的SWOT-PEST分析矩阵

合肥和沿江地区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应充分利用区域内运输通道便捷的优势,抓住人口流入量大、人力资源素质较高的机遇,打造产业集群,引导物流大通道建设。合肥和沿江地区应结合境内已有的多条高铁、普通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干线、过江通道、内河港口、民航机场,抢抓交通、物流等规划实施,完善布局、织密网络;强化合肥和沿江地区对外物流大通道建设,向东加强与南京、扬州的对外交通建设,向西加强与武汉、重庆的对外交通建设,向南加强与杭州、福州、南昌的对外交通建设,向北加强与蚌埠、徐州、郑州的对外交通建设,融会贯通东西向、南北向的物流大通道,以物流大通道的建设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力资源就业和创业,形成规模经济,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3.2 劣势威胁策略(WT)

针对产业集群发展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的薄弱环节,我国应大力推动合肥和沿江地区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逐渐缩小沿江地区各城市与合肥经济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差距;完善沿江各市之间的产业集群和物流大通道协商机制,优先考虑各市交界地段的物流通道衔接,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物流网络布局,整合物流资源,促进共同主导的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品牌;大力落实国家和省市相关税收减免政策,降低企业创办和经营过程中的制度性成本;开拓企业融资新途径,组合直接贷款、协调贷款和担保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贷款机制,建立企业信贷支持体系,缓解合肥和沿江地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立产业集群投资基金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基金。

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并重原则,建立健全区域内“产学研用管”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区域内企业开展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引导区域内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创新产品内容和形式等手段高效吸收引进技术,提高合肥和沿江地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依托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通道基础公共信息交换网络建设,推动合肥和沿江地区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廊道)等跨方式的信息资源汇集与整合利用,提高物流通道信息化水平;积极引导企业为人才提供竞争性薪酬、开展员工持股计划、重视员工制定和落实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企业文化凝聚力,保障人才的合理流动。

3.3 优势威胁策略(ST)

合肥市经济首位度的提升和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但推动了本市物流通道的建设,而且带动了其他沿江地区城市的发展。应充分利用经济和已有产业集群的优势,一方面拓展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加快供给侧改革,减少合肥和沿江地区产业集群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降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威胁。通过整合合肥和沿江地区的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科学规划新的产业集群布局,协调各城市同类产业集群原材料和零部件购入、运输、仓储和产品的仓储、运输等,减少资源消耗,打造绿色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集群规划区域内物流大通道与多种运输方式和货运枢纽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合肥和沿江地区对外交通建设,畅通东、南、西、北等方向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大国际贸易和投资,实现与我国其他城市圈、经济带和境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充分利用从国际上引进的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已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基本途径。合肥和沿江地区的家电、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高新光伏、新能源、机器人、新型显示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充分利用区域内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及其创新能力,加强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打造区域内的品牌技术和品牌产业。同时,完善技术人才培养政策,发挥区域内数量庞大、素质较高、拥有娴熟技能的一线技术工人资源的作用,通过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建设发展产业集群,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合肥和沿江地区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减少不合理的人才流失,降低损失。

3.4 劣势机遇策略(WO)

合肥和沿江地区应抓住“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战略实施机遇,积极谋划和落实区域内等高对接政策。在突出各市产业集群特色的同时寻找共性,克服害怕竞争顾虑,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方面结合,积极向中央政府和省政府争取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真金白银”政策。特别是各市应加快“共享理念”等新思想的贯彻执行,梳理自身物流通道状况,重视边界之处的交通大通道衔接,协调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一体化建设,畅通物流大通道。

紧抓合肥和沿江地区临近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心城市的机遇,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和技术带头人。筹措和引进资金,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办学,支持高等院校与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合资合作办学方式培养人才,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合理开发和利用流入的人才资源,增加人才总量。通过开办课程、技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流入人口的整体技能,优化产业集群人才分布结构,提高合肥和沿江地区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物流大通道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后备军。

4 结语

本文运用SWOT-PEST分析理论,结合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全面分析了安徽省合肥和沿江地区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宏观环境影响下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因素,并针对SWOT-PEST分析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探索了合肥和沿江地区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的策略,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共建。

[1]Por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0.

[2]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3]交通运输部政府信息网.交通运输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推进物流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http://zizhan.mot.gov.cn/zfxxgk/bnssj/zhghs/201701/t20170103-2149349.html,2017-01-10.

[4]陆和建,李杨.基于SWOT-PEST分析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管理发展策略研究[J]. 图书情报知识,2016,(4)∶119-128.

[5]安徽省信息公开网.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EB/OL].http://xxgk.ah.gov.cn/UserData/DocHtml/700/2013/12/5/50604830885.html,2017-01-11.

[6]中国百科网.安徽省矿产资源概况[EB/OL].http://www.chinabaike.com/z/keji/ck/543062.html,2017-01-11.

[7]汪晓梦.皖江城市带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41-44.

[8]鲁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力资源发展问题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2-17.

[9]赵光辉.我国物流信息化服务的经济效益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6,(4)∶63-64.

[10]陈文玲,梅冠群.“一带一路”物流体系的整体架构与建设方案[J].经济纵横,2016,(10)∶19-26.

[11]权衡.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迈向一体化互动发展[J].国际展望,2014,(5)∶1-15,150.

[12]冯长春,曾赞荣,崔娜娜.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2015,34(2)∶234-246.

[13]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31-43.

[14]Pien K C,Han K,Shang W,etal.Robustness Analysis of the European Air Traffic Network[J].Transportmetrica A:Transport Science,2015,11(9)∶772-792.

[15]赵焦焦,赵新宇.物流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息,2015,(14)∶288-289.

[16]金三林,朱贤强.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成因及趋势[J].经济纵横,2013,(2)∶37-42.

[17]程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J].企业导报,2015,(12)∶76,86.

ResearchontheDevelopmentofIndustryClusterandInternationalLogisticsChannelinAreas——BasedonSWOT-PESTAnalysis

WANG Chuan-leia,b,QIN Qina,b,WANG Jing-juana,b
(Anhui University a.School of Business;b.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Research Center,Hefei 230601,China)

With China′s economy was accelerated to link with the world′s economy,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regions became an important way for economic gain,Hefei and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Are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and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demonstration region of the Wanjiang City Belt,building industry cluster and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hannel had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ea,Anhui Province,six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and Changjiange River Delta.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building industry cluster and constructing logistics channel in Hefei and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 Are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s,economy,society and technology factors,recognized primary industry of each city in this area,orientated industry clusters in each area rationally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SO,WT,ST and WO strategies.

industry cluster;international logistics channel;SWOT-PEST analysis;the Changjiang River Economic Belt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6.012

F263;F572.88

A

1005-8141(2017)06-0705-06

2017-03-14;

2017-04-21

2016年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合肥和沿江地区联手打造产业集群,共建国际物流大通道研究”(编号:2016CX016)。

汪传雷(1970-),男,安徽省黟县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

秦琴(1996-),女,安徽省六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物流管理。

猜你喜欢
大通道合肥集群
京港澳高速:版图上的“黄金大通道”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Поезд Харбин-Россия стимулирует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российской торговли в провинции Хэйлунцзян哈俄班列拉动黑龙江中俄贸易增量
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合肥蜂巢城市会客厅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