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萃萃
摘 要:西安城墙的完整格局是西安城市空间规划和设计的重要限定要素。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西安城墙景观是西安古城风貌的靓丽城市景观,承担的价值功能由之前的城市防御体系转向城市空间规划和设计的价值源泉。依托西安明城墙修建的环城公园、护城河景观、顺城巷街区等都成为集园林建设、健身休憩、艺术建设等为一体的新型城市空间。历史遗留建筑景观对城市空间规划和设计是一个重要课题,在西安城墙的历史发展基础上,分析如何在城市空间规划和设计中发掘和利用西安城墙景观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西安城墙;城市景观;空间规划;开发
西安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而最能直观体现西安的古香古色的就是横亘数十里、气势恢宏的古城墙。西安城墙自隋唐时期大规模修筑以来,一直承担城市防御体系的功能,如今成为珍贵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西安城市特色的城市景观和市民重要的休憩娱乐开放空间。依古城墙而建的西安环城公园健身长廊在2008年7月对外开放,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一份贺礼,是市民重要的休闲健身空间。1993年西安市体育局创办的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在每年11月份举行,已经成功举办了24届,吸引了国内外大批马拉松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提升了西安古城墙的国际知名度。古城墙作为西安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西安城市空间规划的重要限定要素,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西安城墙的历史沿革
现存的西安古城墙主要为明城墙。西安城墙主要经历了隋朝兴建、唐末缩建、宋元沿袭、明朝改建、清朝巩固五个历史建设阶段,在明清时期成为现在的模样,全长13.7千米,建成于洪武十七年(1378年)。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定都长安,在开皇二年(582年)建成大兴宫和皇城,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建造外郭城,周长36.74千米,长安城格局基本确立,并被唐帝国延承。唐末长安城遭受叛乱,驻防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放弃隋期的外郭,只保留皇城,新城周长9.2千米。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到宋、元两代,长安城垣规模基本不变。明朝朱元璋执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在洪武七年(1374年)改筑西安城,西墙和南墙在原唐皇城基础上加长,东墙和北墙直接新建。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西安城墙由夯土结构披上青砖外衣,在明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又增建四关土城墙,西安城墙防御体系基本定型。清朝时期陕西战略位置险峻,历任督抚为巩固城防武备,对西安城垣进行过多次修葺,对护城壕进行多次疏浚。
二、西安城墙与城市整体规划之间的关系
城墙在古代是一座城市的空间格局,与经济、政治、地理等因素密切相連。古城墙在现代城市卸任了城市防御的职责,面对城墙内激增的人口,反而阻碍了城市交通,城市发展与古城墙的去留似乎是个城建问题。城市遗留的古代城墙的拆与不拆,是考验城市空间规划和设计的试金石。西安明城墙作为城市空间的“点”“线”要素,对于老城区的“面”的维护是相当必要的。古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城市生态、城市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古城墙不但拆不得,反而要精心保护起来,结合城墙地段的区域功能来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将明城墙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主要参照对象,维持“城、河、林、巷”的格局基本不变,强调古城墙的统领地位。
三、西安城墙景观在城市空间设计的利用
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由城墙外围和环城河组成的环城主题公园,围绕在四个方位形成环城绿带,包括松园、石榴园、牡丹园、樱花园、吉备真备园等。
(一)环城主题公园
环城主题公园的绿化遵循“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原则,依据护城河岸原有的植被和公园主题要求,种植有松柏、樱花、银杏、石榴、牡丹等。
松园:主题园松园位于永宁门(南门)外,内有西安老年大学、西安松园艺术研究会等组织,是民间群众组织公益性艺术表演的主要场地,平日秦腔表演、主题书画展览等活动源源不断。从永宁西苑隔护城河对望,是西安的现代化高层建筑,与松园内的低层景观建筑距离较近,就景区空间尺度而言不符合城市空间的合理调配。
石榴园:作为西安的市花,石榴的种植是必不可少的。石榴园位于长乐门(东门),在朱雀门东侧有大量石榴林,在春夏之交会形成大片的石榴花林,与地面形成宜人的空间尺度。石榴花紧挨城墙根种植,在秋季树叶金黄,入冬凋零。一些四季常青的女贞、白皮松等沿南边护城河一侧种植,作为冬季石榴园的植物景观补充。
牡丹园:牡丹园在长乐门(东门)外北侧的向阳处。牡丹花喜阳,花朵硕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牡丹花花开之节,会举办年度牡丹花节,成年人和小孩都会来牡丹园赏花休憩。
樱花园:樱花园位于中山门北侧,是日本友好人士有贺士郎在1991年种植,是中日友谊的见证。虽然植株较小,但每年春天都会开满枝头,簇拥在古城墙脚下成为长安一景。除了几个以植物为主题的公园之外,城墙边与文庙之间的文昌门段还有大片的柏树林,柏树与象征文学造诣的文昌门、文庙相得益彰。
环城公园内的建筑物以三层以下的房间居多,有公共用途的卫生间、办公室、凉亭、画廊,也有商业用途的水吧、咖啡厅、酒吧等。公共厕所多为红柱白墙,造型古朴,分布位置合理。管理用房有竹木外壁造型、白墙青瓦造型。各式凉亭以传统中式的四角攒尖亭居多,也有日式茅草顶的亭子,颇显日本风格,因为园内有中日友好樱花林和吉备真备园。回廊花架多为实木结构,尚有紫藤、爬山虎缠绕,下有长板石凳供游人停留。经营性用房多为中式房屋,尤其城墙下的咖啡屋设计与古城墙融为一体,颇有古风古韵。
(二)景观小景设计
在明城墙上,游人指示牌、照明系统、垃圾箱等都设计成古典雕塑形态。其中灯具为仿铜材质,高高耸立,有种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视觉体验,不论是在城墙上游走还是墙下观望,都有较好的装饰效果。仿铜材质的灯杆顶部都有龙凤呈祥、双龙戏珠等传统元素的体现,包括垃圾箱也是镀铜的雕塑效果,有貔貅、乌龟、凤凰等造型。游人指示牌为木质结构,有篆书字体和外文翻译。
环城西苑有众多公共环境雕塑,有反映陕甘地区饮食文化的兰州拉面、反映地方民俗文化的马勺、反映民间娱乐形式的斗鸡、反映民间日常生活的磨剪刀等雕塑,是展示地方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也是公共区域的重要文化景观。在西南角广场有浮雕壁画《艺之壁》,以秦腔脸谱、陕北剪纸、华县皮影等文化元素系统而整体地展示了陕西的文化全貌,与浮雕壁画对应的是小广场用特殊石材铺砌的陕西省地图全貌,白天踩在凹凸不同的陕西地图石板上,晚上石板地图灯光亮起效果更佳。此外,在安定门、永宁门等空地上都有仕女阅书卷之类的全铜雕塑,与古城墙相得益彰。
(三)城墙夜景亮化工程
西安城墙夜景照明设计体现古城墙作为西安的重要历史人文景观的历史厚重感及其作为西安主要景观点的标志性,其灯光处理以景观照明为主,功能性照明为辅,追求艺术照明与环境的融合,重点突出,统一协调,选用节能阻燃发光灯具取代传统的泛光灯具,根据日期和时段的需要决定开灯数量,创造出多彩的效果,塑造出古城墙雄伟、壮观、亮丽的夜间形象。城墙的夜景亮化设计为传统投光灯点亮的效果,沿城墙根均布400W白光金卤投光灯,在马面处以灯光的明暗对比形成强光弱光的节奏韵律达到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用LED轮廓灯勾勒垛口使垛口更具形象和立体感。
城墙根布设的白光金卤投光灯能够把墙体通体照亮。在城墙北线外侧的植物稀疏,在夜晚可以远眺金光照射下通亮的城墙以及环城公园内的游人和植物。而城墙南线的护城河边树林茂密高耸,遮挡住城墙的灯光。为了照亮城墙墙体,又不破坏植被,就要在植被繁复的地方增设灯源,这样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光污染,还会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紊乱,造成早开花和不开花的现象。城墙上照明系统的设置要照顾到游人的动作习惯。夜间登城墙看灯展是一项重要的游览活动,在夜晚会有众多的游人登上城墙游走。城墙地面磨损严重,在灯具的灯杆附近安设的硬币大小光源可以照亮地面不平整地方,防止游人滑倒摔伤。
四、结语
西安城墙的城楼、敌楼、角楼、吊桥、垛口以及城墙周边的环境艺术设计,步移景异,处处风景如画。在西安城墙保护得当的基础上,西安城墙景观的文化价值到了较好的开发和利用,立足现在展望未来,西安城墙遗址应有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文化价值得到更进一步提升。同时,一些现象值得反思,不文明现象和破坏城墙遗址的个别行为以及城墙遗址区域内的安全措施,有待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潘玥.西安城墙景观文化价值的开发与利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2]刘梅.西安城墙周边地域性景观空间营造的研究——以西安環城公园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3]蒋苑,崔陇鹏,严少飞.近代以来西安城墙保护历程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02).
[4]魏晞,李琰君,孙昕.地域文化在西安城墙景观系统中的应用[J].设计艺术研究,2012,(12).
[5]陶慧,张园.关于西安城墙开发模式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7,(09).
[6]杨剑,杨博,朱嘉伟.西安市护城河治理景观改造设计理念[J].陕西水利,2012,(07).
[7]潘玥.西安城墙灯会艺术设计与展示路线规划[J].西北美术,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