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董大威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使命。然而,陆续的扩招推动中国教育模式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而当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衡量指标也不再是过去单调的理论知识,更多的转移到综合能力素质的要求上。本文着眼于当代高等教育模式下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现状,列举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综合能力素质,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适用的培养途径,以期为致力于提升大学生能力素质的高等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social competition, the influence of talents on social development is further strengthened,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mission of conveying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the society. However, the successive expansion has promoted China's education model change from elite education to popular education, and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measure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no longer monotonous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transfer to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quality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model, and lists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suitable training method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能力素质;大学生;高等教育
Key words: ability and quality;college students;higher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3-0175-03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社会的影响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已变成人才的争夺,并且成为竞争制胜的法宝之一。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高精尖人才的储备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未来的希望。显而易见,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何实现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是关系到国家长足发展的不变论题,更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焦点。
“能力素质”一词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博士提出的,早在1973年,麦克利兰博士将它定义为“研究对象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麦克利兰博士认为人的能力素质应分为五个层次,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动机。当“能力素质”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大学生能力素质”狭义来讲便为“大学生为适应未来的岗位任职、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适应高速的科技发展所必备的个性特征和能力构成的集合”。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空前变革,但坦诚来讲,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我国高等院校仍未摆脱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依旧作为主要的教学环节存在,这就直接导致了用人单位抱怨大学毕业生“空有学历毫无能力”以及社会为大学生扣上“高分低能”的帽子。因此,对于高等院校来说,要为社会输送高级人才,要深入学习,积极探索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充分重视和满足社会和未来雇主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真正做到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提高综合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学历。这是高等院校在践行社会服务这一功能的使命和责任,更是现如今随着时代进步,高等教育改革持续前进对高等院校提出的客观要求。但实际情况是,国内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提法虽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仍然没有一个合适的落脚点,即科学的教育规律、可行的教育方法、贴合实际的的教育模式和措施,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高等院校及时探索出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式的途径与培养模式。
1 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
作为中国梦的青春一代,社会以挑剔的眼光关注着“95后”大学生,“垮掉的一代”“有梦想不低头的一代”等代名词被硬生生的与当代大学生紧密连在一起。然而客观来讲,当代大学生身上有着有拼劲、有想法、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优点,与此同时,有机构在做调查研究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仍有相当规模存在缺乏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缺乏团队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适应能力较弱等问题。
中华古代传统教育的尊老爱幼、立志自强以及以身作则等思想源远流长,而中华传统教育中对于青年一代树立良好地历史责任感的要求的内容也比比皆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古今名言警句,蕴涵著中国古代无数有识之士、无数先辈们对于青年一代承担社会责任与匡扶正义的期盼和要求。但是,在现如今,随着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网络渗透,再加之95后多为独生子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历史责任感等,离大学生群体越来越远,取而代之地更多是自私、冷漠、不交流、特立独行等不良个性,严重影响了当代以95后为主体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endprint
在学习上,有的大学生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为了应付考试,课堂外很少自觉花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有的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只会死记硬背,照搬照抄,缺乏个人见解,学用结合不到位,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不少学生不爱沟通交流,不懂礼尚往来,性格孤僻,少言寡语,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事能力。有的大学生崇尚个人主义,喜欢我行我素,单干蛮干,同学之间缺乏配合协作,缺乏责任意识与团队精神。而在心理素质方面,不少同学又存在碰到困难就却步,遇到挫折就泄气,自信心不足,心理脆弱,容易走极端等问题。
2 高校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能力的着力点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为国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接班人是其不变的历史使命,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寄予厚望,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基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高等教育特点,在当代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必须提升与完善具备以下能力素质,方能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2.1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早在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强壮或没有疾病,还指身体、精神、社交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当代高校教育体制倡导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每周一节的体育课,很少有学生具有自觉锻炼身体、积极面对生活的主动性,加之不少学生沉溺于网络和游戏,牺牲了很多走出宿舍提升身心素质的时间与机会,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状态并不乐观。
健康是一种个人能力,它可以引领人们在生活和社交中保持积极的态度,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多意义在于引导帮助青年人拥有强健的体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真正完整的人。
最近几年间,高校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下不断扩招,毕业生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严苛,特别是在新一轮经济危机过后,大学生承受着学业、就业、经济、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由于有调查显示有自杀倾向或自杀尝试的大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校园惨案也屡见不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校园安全与社会长足的稳定,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保障。
2.2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方针倡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古至今,中国的教育都将德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德育更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的重要前提。
大学校园里,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大学生过度追求物质条件而在一些问题上甘愿放弃原则和社会理想,他们非常关心个人利益,在某些社会问题上明显缺少大局意识;在价值取向方面,有的大学生具有严重的个人本位思想,很少考虑社会规则,特别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看待大部分问题都先考虑个人价值,将个人价值凌驾于社会规则之上;有的在行为准则方面过于重个人价值轻视社会责任;有的学生对待学习并不认真,而是在大好时光里沉迷网络游戏,对未来缺少规划;有的学生家境并不富裕却有严重的攀比心理,在日常消费中不懂节俭,对家庭缺少责任感,道德品质积淀的薄弱衍生出种种问题。
2.3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
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在于向社会输送高知识、高技能的精英人才,无论是教师、学生、家长,还是用人单位对于专业成绩都很看重,高等院校更是将专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教育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在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上仍需完善。当代专业教育普遍存在与社会脱节、专业知识利用率低等问题。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打造毕业即就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2.4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直接影响高校生存、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理想。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发展,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余地渐宽,超越学历与专业知识外的职业能力素质越来越被用人单位看中。目前,很多人对于职业要求的素养并不了解,学历与职业素质能力之间经常出现不对称的关系。一方面,大学生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在四处寻觅,抱怨找到适合员工难。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素质,能否高效率、高契合的担负职业任务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依据。
3 高校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能力的路径探究
3.1 多元融合,全面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
在硬件设施方面,高等院校不应将教学视为衡量高校成就与水平的唯一标准,应增设体育中心、学生健康中心、学生休闲中心,为学生提供其喜闻乐见的身体锻炼场所与平台。相应运动场所免费对在校师生开放,并设立健康咨询中心,聘请体育运动方面的专家,给予师生正确的健康发展建议与规划。
在规章政策方面,根据学生特点与高校特点组织学生晨练,增设体育必修课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选修课程。在学生思想引导方面,利用高校思政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热爱运动、阳光积极的生活习惯,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运动文化氛围。
在高校增设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办公室,为在校师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咨询中尤其要注重多元文化影响,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多元文化、宗教信仰等差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在学生管理部门增設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办公室,并在各班级增设心理委员,把握学生思想心理动态,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释放压力、保持良好的健康心理状态、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能收获幸福的人生。
3.2 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3.2.1 依靠教学及管理两个法宝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endprint
高等教育中,学校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育教学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课程设计上突出德育重点,结合教育教学需求创新教育模式,使思想品德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走入教材。其次,发挥各科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学生,以科学的教育手段约束学生,切实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此外,严格的学生管理是塑造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渠道,思想品德教育与严格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就缺乏思想基础,没有严格管理,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道德规范的确立也只能落空。
3.2.2 思想道德品质的全面培养离不开思想品德评价体系的健全
高等院校务必建立健全、科学、操作性强的思想品德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表彰制度,通过制度进行监督、激励。要树立大学生青春榜样,树立典型,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行引领、引导。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现状,根据《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与高等学校学生行为相关的规范要求,结合各高等院校大学生现状,制定包括《大学生在校行为规范》、《文明大学生行为规范》、《先进班级评比规范》、《优良学风班评比规范》、《文明宿舍评比规范》、《校园十佳大学生评比规范》等管理、评选制度,通过定期评选、表彰校、院、班三级优秀集体与个人,全方位的激励学生养成良好地行为规范,更好地成长成才。通过“第二课堂”、“主题晚点名”等教学、管理途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推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大学生在校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3.3 多箭齐发,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
3.3.1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是高校育人功能的重要环节,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从而获得更多知识;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更好地运用到课外实践中去;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学要以科学方法为指导,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通过有效构建开放、互动、平衡的课堂生态,如“化入”教学法等,全面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树立师生结合的多层次社会化实践观,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3.3.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社会适应性
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改进人才教育质量,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有效路径。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强化内涵建设,结合教育教学要求进一步优化专业设计,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及时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教学,以学分制为核心逐步落实教学管理制度,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构建优质课程群,全面提高课程质量,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力倡导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3.4 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
针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满足社会需要:首先,进一步系统化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就明白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并把隐性职业素养的培養做为重点。其次,健全职业能力素质培养相关职能部门,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实际的职业指导,以协助大学生养成成系统的职业素养。如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最好是要配合提供相关的社会资源。
总之,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各高校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学校层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学生就业主要趋向等因素,通过教学、管理、实践等方式不断探索、锐意创新,真正实现社会长足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完美平衡,方能实现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国家输出精英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吴维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2]徐涌金,张明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04):36-39.
[3]陈海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研究[D].河海大学,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