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友东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核心问题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有更加明确的把握,从而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内化,并促进数学素养的提升。本文在对小学五、六年级数学课堂现状加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核心问题引导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核心问题 小学数学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5-0036-01
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具体说来就是学科知识、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学习经验等。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有了与时俱进的变化,从过去的“主导教学”转变成了当下的“引导探究”,对拓展学生的知识构成与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引导探究的过程中,提问法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而核心问题则是提问教学法的关键,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一)问题零散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也能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但是如果问题数量过多,会让学生始终处在疲于应对的状态,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加大了心理上的负担,同时也不利于课堂进度的有序推进。
例如,在关于“圆的周长”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周长的相关知识,而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圆的周长与哪些因素有关?圆的周长与直径这两个因素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在确定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之后,同学们能不能推出圆的周长公式?这些密集且冗长的提问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反而会对问题引导的效果起到消极的作用。
(二)提问缺乏深度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深度,尽管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但是其思考的空间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数学学科具备较强的逻辑性,如果没有有效提出问题,就不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问题的指向性不强
提问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严密的逻辑顺序且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指向性要强。这样才能够让小学生理解到教师提问的意图,并以此为线索而进行思考。但是当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性与指向性不足,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的意图。
二、核心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一)有利于改善教学质量
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已经由传统的知识教学转变为了学生综合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培养,而核心问题的应用能够让学生积极调动思维能力,并踊跃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教学的效果。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利用核心问题引导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其自身数学素养的优化与提升。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能力
核心问题的设计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要设计出有效的核心问题,应当在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出发,对所涉及到的教学问题进行高度概括,并将之转化为能够让学生容易理解、深入思考的提问。
三、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中核心问题的应用步骤
(一)从教学内容出发,提炼核心内容
每一堂课的核心内容往往只有一个,教师则要依据这一核心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核心问题的设计是在教学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并产生自身独特的见解,同时还要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想法。其次,教师要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依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判断核心问题设计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以保证其能够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与精炼,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与难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核心问题的设计。[1]
例如,在对《折线统计图》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在备课环节教师就要明确教学重点,这一部分的内容较为简单,但是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教学作用,对后续的扇形统计图学习有着铺垫作用。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再结合教材与即将学到的扇形统计图内容,制定出“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基本形式与特点,并能够初步应用折线统计图解决简单的数据分析问题。”这一核心的教学内容,并依据核心教学内容设计核心问题。
(二)从核心内容出发,设计核心问题
在总结出教学的核心内容之后,教师应当对这一核心内容进行拆分与组合,并利用通俗精炼的教学语言组织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核心问题的提出往往不能采取“开门见山”的直接陈述,而是要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除此之外,核心问题的设计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通过逐渐引导让学生掌握核心内容。[2]
例如,在对《折线统计图》的核心问题加以设计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将折线统计图中点与线的关系作为核心问题,由点及线,分析点与线分别在统计图中起到的作用,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因此其核心问题应当设计为:“既然描点就能够在折线统计图中表示数量,为什么还要将点连成线?”
(三)从核心问题出发,拟定辅助问题
核心问题是提问教学中的关键,但是辅助问题的提出也是必要的,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核心问题与核心内容,还能够推动教学的进度,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例如,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在明确核心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设计“通过对折线统计图的观察,同学们能够得到怎样的结论?”在学生思考并回答之后,教师则可以引出点与线这两个要素,紧接着再提出问题:“点在统计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回答了这一问题之后,教师则要引导学生学会画出折线统计图,并解决核心问题,这样就能够使教学效果得到优化。
结束语:
核心问题的提出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核心素养,最终实现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将核心问题的设计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依据步骤分别确定核心内容、核心问题以及辅助问题,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得到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华忠.小学数学“核心问题”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师教育论坛,2015,12:61-64.
[2]郭鹏飞.核心问题,提高小学数学教学驱动力[J].内蒙古教育,2016,33: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