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改革探析

2017-12-01 19:27孙万国王梓寒李方舟齐飞
价值工程 2017年33期
关键词:陆军改革

孙万国+王梓寒+李方舟+齐飞

摘要: 着眼新形势下陆军转型建设需求,重点对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改革的“基本动因、目标定位、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4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阐释,为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Land Forc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is thesis mainly explained problems about the basic reasons, target location, basic framework and main contents of the Equipment Maintenance and Support reform, aiming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Land Forces Equipment Maintenance and Support System reform construction.

关键词: 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改革

Key words: Land Forces;Equipment Maintenance and Support System;reform

中图分类号:E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3-0039-03

0 引言

陆军装备新体制的建立和运行,使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改革站在了新的历史当口,迫切需要着眼未来作战需求,明确改革机理和目标定位,理清改革思路和主要任务,在理论上为改革实践提供有益参考,从而推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结构重塑,加速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变。

1 改革的基本动因

面对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军适时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军队面貌焕然一新。陆军装备维修体系改革正是在顶层战略既定、发展道路明确、现实需求紧迫的条件下开展的,改革动因有以下4个方面:

1.1 军队使命任务产生显著变化

习主席提出军事力量“走出去”、总体国家安全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军事斗争准备提供重要指导,给军队使命任务带来深远变化。由本土和周边国土防卫拓展到适度向外、能够走出去执行任务的安全需求日益凸显,要求陆军装备维修保障必须突出统筹谋划、体系设计,按战略方向、成体系同步建设,形成与军事战略方针相适应、与不同战略方向军事斗争准备任务相衔接的装备保障体系。

1.2 陆军建用模式发生根本转变

按照陆军建设发展战略,2020年前将以信息化建设为主线,逐步实现陆军组织结构向小型化、遂行任务向多能化、作战领域向空中立体、力量投送向全域机动方向的转变和拓展。陆军建设模式和运用方式的这些历史性变革,必然给装备保障建设带来新的要求,必须紧跟发展、整体推进,以新的装备保障理念指导开展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各方面的改革落地,着力提高具备信息化特征的装备保障能力[1]。

1.3 军民融合战略带来发展驱动

随着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顶层战略,各类调控举措、法规制度和协作平台相继出台落地,给装备维修保障军民融合建设发展环境带来积极影响。在确保军队核心保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地方优质保障资源,引入地方优势保障力量,参与装备维修保障建设与运行,成为装备维修保障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装备维修保障建设应抓住机遇、宏观布局,调整优化体系内部结构和构成要素,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推进装备军民融合维修保障深度发展。

1.4 军队依法治军提出刚性要求

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创新发展依法治军理论和实践,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成为新常态。随着军队改革带来一系列的组织形态和体制编制调整,原有一些保障法规将不再适用,迫切需要抓好建章立制,系统规范新形势下维修保障的组织实施,加快陆军依法决策、战区依法指导、部队依法保障、业务依法管理的改革进程,促进装备维修领域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常态落实、刚性执行。

2 改革的目标定位

新形势下,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陆军“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以实战化为牵引,以信息化为主线,依托新体制、紧跟新形势、适应新要求,通过改进结构、优化要素、转变模式、创新手段等方式,实现陆军装备维修保障理念上创新引领、体系上优化集成、管理上集约高效,加速形成有效为作战能力服务的新质装备保障能力。具体目标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2.1 维修制度科学合理

针对当前装备维修保障“维修过剩”与“维修不足”并存、总体效益偏低的矛盾问题,逐步确立完善基于装备使用规律、故障规律、消耗规律的定时定程预防性维修与基于状态视情维修相结合的装备维修制度,以适应各兵种专业装备特点、融合各技术代别装备维修需求,满足平时精细维修和战时精确保障要求。

2.2 作业体系整体优化

按照“建战一致”原则,把陆军装备维修体系融入作战体系之中,统筹军地保障力量,形成平战一体的两级维修作业体系和保障力量体系,使各级修理机构平时保障任务与战时保障任务的作业范围、作业方式、复杂程度和工作量基本一致,各层级之间基本保障职能上下衔接、特殊保障功能融合互补。

2.3 保障力量灵活机动

构建布局合理、能级匹配、编组灵活的保障力量体系:在战略级上,突出全型号覆盖、全域机动保障,建立基于型号、军民融合的规模化、专业化的装备保障力量;在部队級上,突出专业融合、精干合成,建立基于能力、模块编组和动态重组的队属保障力量。并通过灵活运用预置和投送等方式,使装备维修保障力量初步具备陆、海、空多通道投送能力,实现面向全域的快速立体布势和按需迅速调整。endprint

2.4 资源配套精干高效

装备维修保障手段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程度显著提高,谱系精干、集成高效,能够适应保障力量模块化编组运用方式,便捷组合、优化配置、快速部署,机动性能适应作战装备性能,保障功能涵盖战时抢救抢修需求,实现全域机动、广谱适应。

2.5 管理控制精细精准

基于网络信息系统建立全维覆盖、端到端、全资可视的维修保障体系,形成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系统管理、数据管理、网络管理等先进管理理念和手段的运用,实现保障力量精准使用、保障对象精准定位、保障方式精准选择、保障行动精准调控的、适时适量的精确保障。

3 改革的基本思路

推进陆军装备维修保障改革,应当以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以习主席改革强军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以成建制成体系形成装备作战能力和保障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体系重塑、结构优化、资源整合、模式转变为重点,构建完善与现代陆军使命任务相适应、与各战略方向作战布势和装备布势相协调、与综合保障要求相一致、与装备技术发展相同步的陆军装备维修保障新体系。

3.1 在外部动力机制上坚持“作战牵引、一体联动”

习主席指出:“陆军要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加快实现区域防卫型向全域作战型转变”。因此,推进陆军装备维修保障改革应坚持“作战牵引保障、战保一体联动”的主导思路,着眼陆军“五大作战任务”、“九种作战样式”和“五种作战能力”提出的装备维修保障需求,构建与陆军作战体系相适应、与作战能力相衔接的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满足新形势下陆军装备维修保障的需要。

3.2 在内部能力生成上坚持“信息主导、体系重塑”

为加速体系作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生成,在陆军装备维修保障改革建设中应重塑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结构,实现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功能优化和提升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效能。而且在整个改革进程中,信息力贯穿装备维修保障全过程,对保障力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应坚持以信息为主导重塑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结构、优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功能,推动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改革建设。

3.3 在整体推进方式上坚持“统筹统建、精准破局”

在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的外部动力需求明确、内生能力要求清晰的情况下,科学优化装备维修保障体系结构、有序推进装备维修保障机制转型、加快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是推进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改革建设的关键。这就要求装备维修保障建设要紧跟陆军建设转型的步伐,着眼陆军使命任务的调整变化,加强顶层设计,搞好统筹谋划,按照维修保障体系内部构成要素的重要程度、主次矛盾关系,选好改革建设的发力点,优化布局改革建设的进程,实现精准破局,确保整个改革建设协调、持续地发展。

4 改革的主要任务

在陆军转型总体布局下,需主动把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改革融入陆军建设全局和装备建设进程,通过调整维修保障体系构架、推进重大制度机制改革、优化保障力量规模结构,用技术创新、手段创新引领装备维修保障改革不断深入。

4.1 推行现代化装备维修制度

在新型陆军装备管理体制下,应前瞻性、针对性地对装备维修制度进行调整完善。主要有3个方面:

①基于装备可靠性分布、装备技术状态监控,调整优化装备维修时机、范围和作业方式,推行基于装备可靠性寿命周期的定时定程预防性维修和基于状态视情维修相结合的维修制度;

②基于装备定型状态和新技术应用发展,建立装备改进性维修制度;

③基于装备保障卡开展业务运行和经费监管,建立军选民用装备社会化保障制度。

4.2 强化“两级”维修作业体系

根据装备平时作业、作战运用的规律,调整各级修理任务和修理范围,建立维修任务分配表,完善基地级、部队级二级维修作业体系。基地级维修以原件修复或零部件项修为主,以换件修理为辅,担负整装修理、总成部件专业化修理、复杂故障修理和新型装备巡回修理。对故障频度较低、维修用时较长、修理难度较高、工艺要求严格的部组件,以换件修理为主。部队级修理以故障部组件换件修理为主、零部件换件修理为辅,主要担负保养、检测、总成部件换件修理和一般故障修理等任务[2]。

4.3 构建网络化信息管理体系

按照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要求,构建网络化的装备维修保障指挥和业务管理体系[3],实现装备保障依网组织、依网运行、依网评估。

①通过在各级装备保障单元、各类装备平台和物资器材上加装相应的传感设备,在保障场所、作业点位配套授权信息采集终端,构建覆盖多维“数据源点”体系,实现装备保障大数据实时感知;

②构建集“连接、存储、管理、检索”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港口”体系,通过与各数据源点的直接连通,运用标准适配、海量存储、动态运算等手段,实现数据集中统管、应用统一发布和信息实时共享;

③构建多级在线、自主定制和业务融合的“数据云端服务”体系,按照“取数据”到“取知识”再到“取专业”的发展阶段定位,持续改进并发布业务应用程序,提供数据测算、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服务,实现装备保障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动态配置和精准高效。

4.4 优化保障力量的规模结构

按照“统分结合、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思路,对装备维修保障力量的规模结构加以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建立基于灵活高效的队属装备保障力量,通过整合分散管理的兵种装备维修力量,将按“兵种专业”设置班组转型为按“共性保障对象”设置模块;②建立基于基地、业务一体的战役装备保障力量,通过整合现有战区陆军直属装备修理力量,组建划片定点、辐射各军兵种的战役级装备维修保障基地,实现按方向、按区域的“统保联保”;③建立基于型号、军民融合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战略装备保障力量,通过整合陆军企业化装备修理工厂和装备承研承制单位的技术力量,吸纳地方相关骨干企业,组建若干超大规模装备综合维修基地,实现全型号覆盖、全域机动支援保障。

4.5 搞好保障资源集约化建设

按照“综合集成、集约高效、平战一体”的原则,挖掘现有保障资源潜能,整合優化各类保障手段,构建与作战任务需求相适应、与保障职能相吻合、与保障力量相匹配的维修保障资源配套体系。

①按照功能组合、技术升级的要求,打破专业界限,统一规划、集成设计,对保障设施进行优化重组和集约配置;

②加大技术整合力度,对保障手段进行信息化集成,发展横向一体的综合检测、维修、管理技术手段;

③按照技术通用化、功能组合化的要求,对维修保障设备进行平台化整合,注重开发研制野战化、综合化、智能化的检测修理平台;

④结合陆军部队任务特点和器材消耗规律,制定新的器材消耗、库存定额以及供应标准等,建立模块化的储供模式,探索确立高效集约的周转供应方式,并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在筹、在运、在储器材的可视化管理。

5 结论

深化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改革是适应陆军装备新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着眼新形势下陆军使命任务,明确目标定位、转变建设理念、研究特点规律、突破关键技术,才能形成对陆军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改革的科学指导和力量驱动,进而不断推动改革走向深入,提升装备维修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旭阳,梁婧.新时期陆军装备器材保障建设探析[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6,30(6):8.

[2]戚广玉,刘树贵,孙东江.对军械装备维修保障转型的思考[J].军械维修工程研究,2013,30(6):48.

[3]焦冰.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改革研究[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0,24(5):4.endprint

猜你喜欢
陆军改革
陆军海战第一连
改革之路
以色列陆军开始组建无人机机队
改革备忘
奋进吧陆军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陆军士兵之歌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