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邠庐抗议》及冯桂芬思想探析

2017-12-01 13:53武晓慧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进步思想

武晓慧

【摘 要】冯桂芬是近代中国具有开拓意义且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沿着林则徐、魏源的路线发展,对中国近代思想政治有着积极的影响。其代表作《校邠庐抗议》集中反映了冯桂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思想和改革主张。本文试通过《校邠庐抗议》一书对冯桂芬的主要进步思想进行系统分析,着力反映冯桂芬思想研究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冯桂芬;《校邠庐抗议》;进步;思想

冯桂芬(1809—1874),晚清思想家。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林则徐的得意门生。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冯桂芬在苏州兴办团练,为清王朝收复松江府诸城,升右中允。咸丰十年(1860),太平天国占领苏州,他逃到上海,参与组建由江浙官绅和英、法、美等国领事组成的会防局,又为苏南官绅写信向李鸿章求援,促使曾国藩派李鸿章率淮军至上海攻打太平军,并参加了李鸿章幕府,对当时的河漕、兵刑、盐铁等问题尤有研究。

一、《校邠庐抗议》内容简介

全书共四十篇,附录两篇。“校邠庐”为作者的居住处,“抗议”二字语出《后汉书·赵壹传》,“即位卑言高之意”。作者针对清咸丰以后的社会大变动,以及当时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的状况,向当权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全书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经济等各领域,指出了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方向,集中体现了冯桂芬的开放思想。

冯桂芬写《校邠庐抗议》的宗旨,在他的自序中作了很清楚的交代:“参以杂家,佐以私臆,甚且羼以夷说,而要以不畔于三代圣人之法为宗旨”。所以要“参以杂家”、“羼以夷说”,这是因为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在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坚船利炮”面前已经相形见绌,为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自强之道实在乎是”。否则“不独俄、英、美、米之为患也,我中国且将为天下万国所鱼肉,何以堪之?”所谓“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即《校邠庐抗议》的思想核心。

二、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的主要进步思想

1.自强求变思想

从《校邠庐抗议》一书中反映出来的冯桂芬心目中的客观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肯定了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且不是简单的重复,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考查中国社会问题,就应该把中国放在整个世界中,作为与其联系着的一部分来考查。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躲避战乱,冯桂芬一度避居上海。此时的上海已是一个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着的繁华商埠,数不胜数的新事物、新信息、新观念在此风云际会,给冯桂芬留下的印象是新奇而深刻的。周旋于十里洋场,他亲眼目睹了上海因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渗入而出现的繁荣景象与勃勃生机,也亲身体验了西方坚船利炮之威力。这一切无疑是他向西方学习以图自强思想的重要催化剂。内忧外患激发了冯桂芬的爱国热情,外国侵略使他感到愤慨不已,在此种形势下,他已经认识到墨守成规已不能驾驭当前“变局”。

痛定思痛,泱泱大国为什么竟败在区区“小夷”之手?冯桂芬认为中国落后不是 的条件不如人,而是人们的主观努力不如人,而解决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自强!冯桂芬批判“夫所谓不如,实不如也,忌嫉之无益,文饰之不能,勉强之无庸”的态度,正视落后的现实,并且探究落后的原因,“道在实知其不如之所在,彼何以小而强,我何以大而弱?必求所以如之,仍亦存乎人而已矣。”他将中西现状做了比较,得出“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即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并非天朝上国,已经远远地落在了后面。冯桂芬对中西方的认识显然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能及时认清现实而觉醒,这就是进步。他因此疾呼中国不赶快谋求自强之策,会出现“我中华且将为天下万国所鱼肉”的结局。

如何才能达到自强,是固守中国的传统文化吗?肯定不是。冯桂芬高呼要自强,要放下所谓“天朝大国”的架子去学习外国的长处。他学习西方的主张和抵抗侵略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学习西方的目的是为有效地抵抗侵略者。反对俯首帖耳地居于任人摆布的地位中去求“强”而是在求“强”中强调“自”的地位,主张“自造、自修、自用”,自力更生创办军事工业。他相信中国只要拥有了自己的先进武器力量,就可以荡平区宇,雄长瀛寰。

冯桂芬向西方学习制造武器和船只的主张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脉相承,与林则徐、魏源属同一思想体系。但冯氏没有在先辈的思想上停滞不前,而是在继承中去粗取精,加以发展,特别强调了自主自强的重要性。

2.教育改革思想

冯桂芬曾提出,中国曾以人杰地灵而称雄于世,现在为什么落后了?他将中国与西方在教育、官制等方面进行一番比较研究后,感叹中国的人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中国在教育、官制上落后于西方。

冯桂芬首先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抨击。选官制度是人才流向的引路灯,而中国封建社会自隋唐以来实行科举选拔官吏,明时规定以八股文取士,清时嘉庆、道光以后,考场混乱,舞弊成风,科举取士非但造就不出人才,反而断送了人才。冯桂芬猛烈抨击科举制度,八股取士。这些束发就学,皓首穷经的知识分子沉湎于程朱理学,埋头于古籍经书,不问世事,于国于民能有什么用处呢?由此看来科举制度必须改革。

冯桂芬主张变革科举考试制度应从考试内容着手。提出改变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内命题的传统,加试策论,引导士人关心国家的命运,培养能够治国安邦、抵制侵略的志士能人。他认为西方科学技术都是建立在基础科学——算学之上,因此提出在科举考试中加算学。教学内容应以经学、史学、散文、骈体文、赋、各体诗为主,附加小学、算学,还应附加包括西方文字、自然科学、军事和生产技术等。要达此目的必须建立新式学校,形成新的教育制度。他建议“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岁以下颖悟儿童,倍其廪饩,住院肆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三年为期,学习有成,调京考试,量予录用”。在这里,冯桂芬不仅提出了学校地点,招生对象,还具体提出了教学内容、教育目的、教学年限,这实在是一种与当时完全不同的培养人才的西式学堂。在他的帮助下,李鸿章在上海、郭嵩焘在广东先后建立“翻译公所”、“广方言馆”,聘西人和内地名师广泛传授西学,使两校成为培养西学人才的基地。

冯桂芬坚信只要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科举内容,做到人尽其才,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强国。他主张应扩大人才的选取范围,从各方面选拔人才。不仅如此,他还认为人才的获得不必只通过考试筛选,还可以采取毛遂自荐的方法,让人才“许自陈”。让地方官吏有权推荐人才,让国民都有机会毛遂自荐,这样才有利于把更多的具有真才实学的人选拔到适当岗位上去,使他们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国家转弱为强,长治久安。另外冯桂芬还主张把一些在学习外国科学技术方面桌游成效者,视同科举出身,加以任命。这种主张打破了明清以來只以四书五经取士的限制。

改革科举制度是清末政治改革的主题之一,也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而冯桂芬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即提出了改革科举的要求,为后来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冯桂芬是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转换时代具有开拓意义的、影响深远的。他提出全面系统地变法思想,力主在多方面向西方学习,注意消解变法中古今、中西之矛盾,具有开拓意义、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进步思想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