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指导方法研究

2017-12-01 11:02方俞苏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儿童

方俞苏

【摘 要】本论文讨论了学前儿童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指导,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家庭渐趋增多使传统的家庭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也引发了许多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许多明显的差异,因而出现的问题也具有其独特性。在教育中,出现了“独生子女问题多”“独生子女难养”的思想倾向,我国新时期独生子女的发展是很令人担忧的,也引起了我们的很多思考。本文从当前独生子女早期教育的利于弊因素分析入手,就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略抒粗浅之见。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

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环境中成长的。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是第一位的。80年代,我国的一项大型学前项目研究证实,家庭教育对幼儿认知和个性发展的影响超过幼儿园。我国著名的爱国将领朱庆澜先生曾经说过,孩子一生下来就像雪白的丝,在家里生活了六年好似第一道染缸,进了学校好似第二道染缸,二十岁以后毕了业来到社会上好似第三道染缸。他认为关键是第一道染缸,第一道染缸染上了红色底子,以后再受到好的教育就会变成大红、朱红,即使以后受到不良的影响,红色底子也不会完全变黑;但如果第一道染缸染成了黑色底子,以后就是受到好的教育,黑色也难完全褪去,如果再受到不良影响那就更是黑上加黑,永远褪不去。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征使得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成为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具有其它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利与弊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地方,是儿童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儿童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是由儿童所处的特定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所决定的。独生子女的特定生活条件对他们所形成的心理特点是有很大影响的,群众家庭中父母的态度尤为重要。一般来讲,独生子女的生活条件是优越的,他们在家庭中处于中心的地位,这种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及其早期教育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有利因素:独生子女智力较好、聪明伶俐、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活泼开朗、兴趣广泛、独生子女在智力和才能的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优势。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独生子女的父母都比较年轻,受过良好的教育,独立生子女的父母在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居多,父母往往也多给孩子一些自主权,充分尊重他们的愿望与要求,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为智力开发奠定基础。家庭为独生子女提供了较好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较好,从物质上保证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个独生子女家庭都是千方百计地创造经济条件,满足子女在生活供给、营养、医疗等方面需要。家长从生活照料到学习辅导,都有更多的机会同孩子接触。

不利因素:父母过分关心孩子的吃、穿、住、玩,父母的虚荣心助长了独生子女的优越感,使孩子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凡事必要以“我”为中心,极易养成自私任性,形成了依赖性格。这种依赖性格最初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以后影响到心理发展方面。很多独生子女都了进幼儿园的年龄,基本的生活训练还很不完善,他们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常见的是一家人围着孩子转,有求必应,孩子要求的权利越来越多,从小娇养惯了的孩子把享受当作理所当然,对父母的辛劳习以为常,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将来很难适应社会集体生活。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成人和各种媒介。他们过早的接触到很多成人化的东西,失去了孩子本应该有的童真。而观察一些独生子女的行为,他们会做一些应该是大人才做的事情。“早熟”是我们现在对新一代的独生子女们经常的评价。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误区

爱得过份:父母爱孩子,这是无可非议的,但爱得过份,就变成了害。目前部分独生子女的家长,掌握不好爱和溺爱的界限。不能做到孩子的合理要求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决不迁就;而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疼爱变成了溺爱,盲目的爱,代替了理智的教育。溺爱的结晶,必然使孩子形成任性、放纵、自私等不良性格。

包办过多:父母包办过多,会使孩子丧失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据在某小学四年级学生中调查发现,起床后不叠被子,不做家务劳动的占70%。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有作为的人。但是由于包办过多,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会成为一个窝囊废。正是因为家长包办过多,才使孩子的意志力,坚持性得不到锻炼,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还会影响智力的发展和将来的工作成就。

在日本,一个刚会走路的幼儿也背一个小包,打开后里面装着他的奶瓶和尿布,这是日本家庭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一种方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灌输一种思想:“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强化这种思想。目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凡能做的,就要自己做,尽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日本人把这看成是一种道德修养。

第一,首先解决心态问题

都说独生子女难以教育。其实,独生子女和其他的孩子是一样的,都是普通儿童。孩子是需要保护、关心、照顾、宽容、爱护的,过分了,效果会适得其反。首先要端正父母的教育态度,父母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主要动因,让父母认识到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自己肩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责。儿童首先接触到的是爸爸妈妈,他们的模仿从这里学会,所以父母必须为孩子做好榜样。只有父母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事事處处为子女做出榜样,才能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第二,把独生子女摆在家庭生活中适当的地位

家长对儿童的态度以及儿童在家里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等都会在幼儿性格的形成上打下最出的烙印为什么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性格任性、怕劳动、娇、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独生子女家长在思想上,一般把孩子看得过重,孩子的地位摆得过高,要把独生子女摆在适当的地位,他们也是普通的家庭成员,不能视为“特等公民”。

第三,期望不要过高

孩子呱呱落地,与母体分离,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全部为他们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或私有财产。中国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恰恰是在我国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社会的时期。促使家长普遍产生了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对孩子任意实施超越年龄特征的“超前教育”,施加巨大的超“负荷”压力。家长必须明白,适当的期望是激发孩子前进的动力,过高的期望像是“拦路虎”,会让孩子望而生畏。

第四,要早一点进入儿童的社会群体

独生子女的家庭是一个成年人的“社会”,没有儿童的群体,孩子在家里没有与同龄人共处、磨合的经历,这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一个天然缺陷。孩子生活在以“四二一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家庭里,他们作为弱者,就像国宝大熊猫一样,被成年人照顾、呵护,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独”,越来越“傲”,越来越不合群。这很不利于将来顺利进入社会生活。

幼儿园是独生子女健康成长最好的场所,在这里集中了许多性格不同、脾气各异、条件不同,老师借助玩教具等手段以游戏的形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同时幼儿园集体生活小朋友之间的互相接触,使独生子女摆脱了家庭小天地的束缚,增强了互相帮助和团结友爱的观念。早一点进入儿童的社会群体,参与集体生活;让孩子广泛进行社会交往,学习与人相处,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降低从家庭到社会的“坡度”和难度。

参考文献:

[1]李洪曾.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家长》.

[3]上海学前教育网.《现代育儿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家庭儿童
家庭“煮”夫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