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发展研究

2017-12-01 08:22石长波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年5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旅游文化

汤 姿,石长波

(哈尔滨商业大学 旅游烹饪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文化自信视域下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发展研究

汤 姿,石长波

(哈尔滨商业大学 旅游烹饪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

文化自信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黑龙江省湿地资源丰富,孕育了独特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以高纬度寒冷湿地为依托,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在宣传力度、联合发展、产品升级、综合效益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着产品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破坏环境、旅游适游期短等问题。因此,以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北大荒文化、饮食文化、候鸟文化、乡愁文化为线索,以“一带、两湖、三网、两边”为总体构架,以文化自信为底气和底蕴,以特色文化助推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发展,在传播湿地文化、讲述湿地故事、建设湿地形象中,展现黑龙江省湿地旅游独有的诗情和意境。

文化自信;生态文化;特色文化;湿地文化;湿地旅游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时代转型时期,更要坚定对传统优秀文化自信,留住中华民族文化情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交流、传承、弘扬的载体[2]。旅游业需要将文化元素融合到旅游中,在旅游中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需要用文化自信引领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者对文化产生依恋,对文化抒发思绪,在望见历史、看到未来中,增强旅游的核心吸引力[3]。

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4]。黑龙江省是我国湿地资源分布面积大、湿地类型较丰富的省份之一。根据2014年发布的黑龙江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报告,全省现有自然湿地总面积556.19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1.75%,湿地面积居全国第四位,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区,拥有沼泽、河流、湖泊、人工水面等四大类湿地类型[5-7]。

人类因水而生,文化因水而起[8]。黑龙江省密布的河流水系、湖泊沼泽等水域,为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孕育了独特的生态文明。近年来,黑龙江省在重视湿地保护、恢复和建设的同时加快了湿地旅游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在湿地旅游开发过程中,仍存在着产品单一、品质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与文化相结合,以文化自信为底气和底蕴,坚守和弘扬龙江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让文化自然融入到湿地旅游中,在传播湿地文化、讲述湿地故事、品味湿地硕果、展现湿地形象、感受湿地情怀、体验湿地意境的同时,提升黑龙江省湿地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牌竞争力。

1 湿地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发展现状

宣传力度加大:近年来,黑龙江省各级政府加大了湿地旅游的品牌推广和营销工作。哈尔滨市推出了“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项目,打造“北国水城”新景观;齐齐哈尔市把每年8月28日定为“观鹤节”,开展“扎龙湿地源头行”等活动;从2008年开始,大庆市已连续多年举办湿地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鸡西市联合省旅游委主办了“2015美丽中国行·走进自然的黑龙江”,对珍宝岛、兴凯湖湿地进行媒体采风;2016年双鸭山市与全国及省艺术摄影家协会联合举办了黑土湿地摄影大赛;2016年推出的“龙江十大最美湿地”评选活动,为全省湿地旅游发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区域联合发展:为了增强湿地旅游的集合效应,黑龙江省知名湿地景区开始进行融合发展,推出“火山湿地、华夏东极、森林深处”等系列湿地旅游品牌。为加强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品牌凝聚力,黑河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大兴安岭地区联合开发湿地旅游,打造“避暑胜地·畅爽龙江”品牌形象,设计大庆温泉体验游、扎龙湿地鹤乡游、五大连池火山矿泉康疗养生游、大兴安岭森林湿地游等线路,将“自然龙江”生态湿地旅游产品串联起来,丰富了旅游者的体验内容[9]。

产品细分升级:在湿地观光项目基础上,各湿地旅游景区不断进行产品细分和设计。如挠力河湿地景区利用农垦项目、农事体验等让旅游者追忆北大荒峥嵘岁月;扎龙湿地推出生态科普旅游产品打造家庭亲子游;南瓮河湿地启动了热气球、直升机等低空飞行运动项目;兴凯湖湿地以超级“鱼宴”为主题举办首届全国性旅游美食大赛;大沾河湿地推出白头鹤的野生训练和放飞表演;五大连池景区实现2016年冬季门票免费,并推出火山地磁温泉体验、火山冬捕之旅、老年康养体验游等项目,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湿地生态游体验。

综合效益提升:截至到2015年底,黑龙江省已建成138处各类的湿地自然保护区(23处国家级、64处省级)、72处湿地公园(52处国家级、20处省级)、9处湿地保护小区,总面积达到450万hm2[10],有扎龙、三江、南瓮河等八处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居全国首位(表1)。数据显示,全省湿地类型旅游景区2014年共接待旅游者达1419.57万人次,占全省旅游者总数的13.3%,旅游收入达到19.41亿元[11]。

表1 黑龙江省现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注:根据黑龙江省林业厅、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网站资料整理。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黑龙江省湿地旅游的开发普遍存在着观光化、浅表化现象。大部分景区的旅游产品和线路较单一,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湿地观光型产品上,缺乏趣味性和参与性[5]。其次,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足。部分湿地景区把现代元素符号、城市元素符号过度地引进湿地旅游中,甚至将其他地域文化强植入本景区中,让旅游者感到不伦不类。第三,湿地旅游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少数景区违规扩建旅游项目和设施,破坏了原有湿地景观;部分景区在夏季开展水上乐园、冬季开展冰雪旅游活动,对水体环境和动植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2]。第四,旅游适游期短。受地理位置影响,黑龙江省湿地旅游的最佳时期从6月份延续到10月,仅有四个月的时间,其余时间游客鲜至,大部分景区处于歇业状态。

2 湿地文化旅游资源类型

2.1 历史文化

黑龙江省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如新开流、阎家岗、昂昂溪等远古文化遗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先人们在松花江、嫩江、牡丹江、黑龙江等流域逐渐创造出肃慎文化、挹娄文化、勿吉文化、革未文化、女真文化、满清文化等。清代时,由于地理位置原因,黑龙江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人文化、京旗文化、站人文化等。19世纪末,随着沙俄入侵、中东铁路通车,为黑龙江省带来了独具特色的欧陆文化、犹太文化等,加上清末时期闯关东文化,共同形成了今天浓厚的多元文化氛围的省域,并且具有塞外特色(表2)。这些古代与现代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是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础。湿地旅游发展要深度挖掘区域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以发挥其辐射、延伸和带动作用。

表2 黑龙江省的主要历史文化资源

注:根据黑龙江旅游资讯网、文献[13]—[16]整理。

2.2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黑龙江省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边疆省份,这些民族保留着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风情,民族文化类型独特多样(表3)。如生活在乌苏里江流域的“捕鱼能手”赫哲族,其独特的渔猎生活方式、鱼皮文化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的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兽皮文化和桦皮文化;生活在嫩江流域的达斡尔、锡伯、柯尔克孜等民族,在长期的狩猎、捕鱼、农耕生活中创造了多彩的民俗风情[17]。沿牡丹江、松花江等干支流分布的朝鲜族,以水稻种植为主,其饮食、节日等别具特色;游牧在广阔的杜尔伯特湿地草原上的蒙古族,畜牧文化保存完好。这些北方渔猎、游牧、农耕民族的服饰、饮食、民居、交通、婚丧嫁娶、节日禁忌等,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神秘性,为黑龙江省发展湿地旅游奠定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基础。因此,开发黑龙江省湿地旅游也要唤醒沉睡的民族民俗文化,深度挖掘、搜集、整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通过创建民俗村、感受民族风情、体验民族劳作等形式展示和延续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体现少数民族民俗传承进程的人文关怀和文化保护。

表3 黑龙江省部分少数民族分布及民俗文化

注:人口数据来源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2.3 北大荒文化

以美丽神奇、荒蛮富饶而闻名的松嫩流域、黑龙江沿河平原、三江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壤肥沃,素有“北大荒”之称。由于历史原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复员转业军人、支边青年、城市知青、山东移民等先后在这里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开垦,使得北大荒变成了如今的“北大仓”。这里有9个农垦分局、113个国营农场、583个管理区和140多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农垦小城镇。这里有三代北大荒人的薪火相传、精心铸就的近七十年辉煌和传承,孕育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龙江人耕耘希望田野、创造宜居家园、建设美丽乡村。因此,在保护湿地的前提下进行湿地旅游开发也要体现与之岁月相伴、时代变迁为线索的北大荒文化、军旅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和黑土文化,以此丰富黑龙江省湿地旅游的文化内涵。

2.4 饮食文化

黑龙江省江河湖沼等地面水源丰富、河流纵横、湿地密布,为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棒打獐子瓢淘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众多种属和数量的飞禽野兽栖息在湿地,它们和丰富的植物性山产品为人们提供了美味的食材。而广袤的水域为人类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水产资源,尤以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素有“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之称,其中又以“三花五罗一岛子”为上品。淡水鱼类是黑龙江世居民族的主要食物,也是当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特点。东北的饮食习惯以炖菜为主,其中大部分以鱼为主料,如鲶鱼炖茄子、鲫鱼炖豆腐、鲤鱼炖白菜、鳇鱼炖土豆、酸菜鲫鱼汤、酱焖嘎牙子等,都是黑龙江省的特色菜,也是下饭的好菜;而清蒸白鱼、煎焖马哈、浇汁重唇、红烧鲟鱼,更是鱼菜中的珍品,是黑龙江人接待客人的当家菜。因此,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开发可以让游客体验渔家生活、感受湿地特色饮食文化的内涵。

2.5 候鸟文化

湿地是候鸟迁徙繁衍途中重要的中转站和栖息地。凭借广袤的湿地生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黑龙江省已成为东北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主要停歇、繁殖和越冬地。统计显示,每年春秋季节,过境全省迁徙的候鸟达300多种2000余万只。松花江沿岸、扎龙湿地、七星河湿地、珍宝岛湿地、兴凯湖等广大湿地水草丰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众多南迁、北归候鸟迁徙通道上的乐园,是其停栖、觅食、繁衍、安居的首选地,仅兴凯湖每年春季迁徙的候鸟就达200多万只。在迁徙的候鸟中,可观测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11种、二级56种,包括丹顶鹤、东方白鹳、白尾海雕、中华秋沙鸭等。除此之外,湿地也为雁鸭和其他水禽提供了栖息繁殖之所。近年来,扎龙湿地、兴凯湖、七星河湿地等景区陆续推出了观鸟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爱鸟护鸟组织、生态和鸟类专家、志愿者、摄影者与旅游者前来观鸟。

2.6 乡愁文化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黑龙江省原始神秘的广袤湿地形成了原汁原味的乡愁文化。城市、乡镇、村落的形成均与湿地休戚相关。最早的人类群居生活就是“泽水而居”,在湿地周围建设自己的宜居家园与生态粮仓。富饶美丽的松嫩、三江两大平原,水系众多、湖田纵横,是全省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充满活力的河流湿地正是很多人乡愁与童年记忆的来源。农舍的房前屋后被小沟渠、小池塘围绕,远处是鱼塘、稻田、河流、湿地,具有春之绚丽、夏之奔放、秋之神韵、冬之圣洁,充满了田园的诗情画意。神秘的渔猎祭祀仪式、神奇的萨满文化昭示着原始淳朴的宗教文化。东北话“泡子、甸子、池子”等湿地的别称,留住了多少游子的乡愁。这份乡愁与湿地之间从来都有割不断的情缘,而乡愁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人与人、人与湿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湿地旅游不仅要让旅游者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更应让旅游者记得住乡音,忘不了乡思,留得住乡愁,守得住对于家园的情怀、土地的情感和文化的情愫。

3 湿地旅游+特色文化发展

根据2015年编制的《黑龙江省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规划》,黑龙江省已初步制定了全省湿地旅游的总体布局规划。该设计围绕“醉美大湿地·魅力黑龙江”主题,以“一带、两湖、三网、两边”为总体构架,以点连线、以线带面,打造出东北特色的湿地旅游的龙头产品,最终形成独具魅力的高寒湿地生态旅游网络[18]。结合该发展规划,以湿地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本文从特色文化角度探讨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发展,有助于丰富湿地旅游的文化内涵,促进湿地旅游向纵深方向发展,推动湿地旅游产品创新升级(图1)。

注:根据文献[17]修改。

一带:松花江沿线湿地旅游带。该线路以松花江为纽带,串联起沿线的16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18个湿地公园,以此带动万顷松江湿地旅游发展。该旅游带途经哈尔滨、佳木斯等地市,以大都市与河流湿地为主体,建设城市湿地休闲文化,实现“入则自然,出则繁华”。此外,松花江流域作为肃慎文化、金源文化、京旗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文化遗迹较多。而松花江作为母亲河,滋润和养育了生活在两岸的人民,“松花江上”也牵动着他乡游子的乡愁眷恋。伴随中东铁路发展起来的哈尔滨,拥有浓厚的欧陆风情文化和犹太文化。此外,松花江流域盛产“三花五罗”等著名的鱼类,以品尝江鱼为特色,开展渔家乐旅游活动,推广具有渔家特色的全鱼宴,开发沿岸特色饮食文化资源。因此,在开发湿地自然景观的同时,可对沿线区域的金源文化、乡愁文化、都市休闲文化、欧陆文化、饮食文化等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提升松花江沿线湿地旅游的文化内涵。

两湖:镜泊湖和兴凯湖两大湿地旅游集群。镜泊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山堰塞湖,兴凯湖是黑龙江流域最大的构造湖泊。该线路以镜泊湖、兴凯湖为核心,带动周边3个湿地公园和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山地与湖泊相互映称的景观。从文化资源看,镜泊湖附近有唐代革未革曷族建立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清代宁古塔流人文化遗址;兴凯湖附近有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北大荒开发纪念碑和北大荒书法艺术长廊等景点景区,折射着北大荒精神以及北大荒文化;林海雪原、镜泊湖水、东宁要塞见证了抗联将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同时,兴凯湖是候鸟的重要迁徙栖息地,可设计以爱鸟、护鸟、观鸟为主题的候鸟文化节系列活动。此外,镜泊湖盛产湖鲫和红尾鱼,兴凯湖盛产白鱼,也可开发特色风味鱼宴吸引游客。因此,“两湖”湿地生态旅游集群除了欣赏高山平湖、中俄界湖外,还可以带动渤海文化、流人文化、北大荒文化、红色文化、候鸟文化、饮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形成可供科研、避暑、游览、观光、度假和文化交流活动的综合性景区。

三网:乌裕尔河河湖湿地旅游网以乌裕尔河为纽带,以扎龙湿地为核心,以周边17个湿地保护区、8个湿地公园为节点,构建松嫩河湖湿地旅游网。该区域地处松嫩平原腹地,湿地、草原、耕地相间分布,是著名的黑土之乡,也是古代东胡、秽貊等族系的活动范围,其游牧、农耕历史悠久,辽金古迹点缀其中。这里居住着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可开发的民族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特别是满蒙风情依然浓厚。扎龙湿地是丹顶鹤的故乡,青冈县已建成以猛犸象、披毛犀等化石为主体的“第四纪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加上大庆油田的铁人精神等等,都在为发展湿地旅游的同时提供了丰富的黑土文化、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鹤乡文化、古生物文化、铁人精神等文化内涵。

挠力河大沼泽湿地旅游网以挠力河为枢纽,以周边2个国家湿地公园和5个湿地保护区为核心,建设三江平原河网湿地旅游区。该区域是北魏时期挹娄、南北朝时勿吉、辽金时女真等族系的主要活动区域,遗留了凤林古城、同仁古城、奥里米古城、炮台山七星祭坛等文化遗址。街津口是“鱼皮部落”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在衣食住行、婚丧宗教、伊玛堪说唱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这里也是闯关东移民、转业军人、知识青年等开垦拓荒之场所,是为之奉献青春的第二故乡,对这片热土、乡情的眷恋与记忆,构成了独特的乡愁文化。此外,该区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是许多珍稀濒危动物尤其是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等众多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是重要的湿地物种基因库和种群资源圃。因此,该区域可依托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乡愁文化、北大荒文化、候鸟文化、饮食文化等,打造成为集湿地生态休闲游、古文化遗址游、知青主题游、望山见水乡愁游、北大荒田园风情游、赫哲风情游、观鸟文化游于一体的综合性观光旅游胜地。

大小兴安岭森林湿地旅游网以大沾河湿地为核心,连接了附近21个自然保护区和11个湿地公园。该区域森林覆盖率高达81.23%,分布着许多重要的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被誉为“金鸡冠上的绿宝石”。在大片的森林湿地、火山湿地内,繁衍生息着几十种冷水鱼类、几百种珍禽异兽、上千种野生植物,可供食用的山珍野味、河产鱼鲜极其丰富。漠河是祖国的“神州北极”,极光、极昼等极地文化浓厚。这里是我国最冷的地方,构筑了极佳的北国林海雪原景观画卷;这里先后存在了东胡、鲜卑、室韦等少数民族。清朝时修建的有“古黄金之路”的驿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站丁”文化;抗战时期,留下了抗日联军英勇的红色抗联史;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中,形成了富有大兴安岭精神的开拓史和伐木史[19]。在这里,人们还可领略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这里还有中国第一块恐龙化石的发生地——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五大连池火山湿地区内丰富的矿泉水资源,对许多疾病有良好的医疗作用。该区域可建设成集“绿”文化、“北”文化、“雪”文化、“史”文化、“红”文化、恐龙之乡、养生保健、特色饮食、民族风情于一体的“巍巍兴安岭” 特色文化。

两边:黑龙江、乌苏里江界江边境湿地旅游带。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联邦有着约3000km的边境线,其中约2000km为界江和界河。黑龙江界江边境旅游带链接了祖国的“神州北极”与“华夏东极”,森林、湿地、平原相互交错。乌苏里江界江边境旅游带形成了“一江两岛” 大美湿地相连,即乌苏里江、珍宝岛和黑瞎子岛湿地旅游精美产品。作为中俄界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见证了清朝时期中俄战争、近代的中苏边境冲突,瑷珲古城、珍宝岛等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也遗留着“二战”时期日军沿着中苏边境线修建的东宁、虎头、孙吴胜山等13处地下要塞。乌苏里江畔是赫哲族世代生活的家园,有的村落依然保存着传统渔猎式生活方式,原生态文化独具魅力。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分布着15个对俄边境口岸城市,这些城市充斥着浓郁的俄罗斯异国风情民俗文化。因此,该区域湿地旅游发展应以界江风光为纽带,依托爱国主义、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异国文化等,设计体现边境、历史、民族、家国情怀的湿地旅游线路和产品。

[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J].党建,2016,(12)∶7-12.

[2]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4)∶322-326.

[3]李萌.坚持文化自信,优化旅游表达[N].中国旅游报,2016-10-14(3).

[4]李禄康.湿地与湿地公约[J].世界林业研究,2001,14(1)∶1-7.

[5]石长波,徐艳红.黑龙江省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J].对外经贸,2016,(9)∶59-60.

[6]宋庆丰,牛香,殷彤,等.黑龙江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43(6)∶149-152.

[7]焉申堂,康铁鑫,王薇娜.浅谈黑龙江省湿地资源空间分布及湿地建设发展方向[J].防护林科技,2014,(3)∶44-45.

[8]李良杰,彭燕,刘渊,等.江西湿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81-287.

[9]王新兵.夏季湿地游∶黑龙江旅游新名片[N].中国旅游报,2016-06-29(3).

[10]中国林业网.《黑龙江省湿地名录》发布[EB/OL].http://www.forestry.gov.cn/main/102/content-935680.html,2017-01-04.

[11]黑龙江省林业厅.省林业厅圆满完成2015年湿地保护建设工作任务[EB/OL].http://www.hljforest.gov.cn/details.jsp?wordfileid=20160

1081017410182016101741133AM1,2016-01-08.

[12]徐振.黑龙江省湿地旅游开发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7)∶147-148.

[13]李永菊.黑龙江省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28)∶119-121.

[14]黑龙江十大系列历史文化资源(下)[N].黑龙江日报,2008-07-04(007).

[15]李兴盛.黑龙江流域文明与流人文化[J].学习与探索,2006,(2)∶183-187.

[16]刘伟东,贾书梅.黑龙江省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及其文化服务作用[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3,(4)∶87-91.

[17]王凯宏,裴志超.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J].学术交流,2016,(10)∶152-155.

[18]人民网.黑龙江省已初步制定湿地旅游总体布局,松花江沿线18个湿地公园[EB/OL].http://hlj.people.com.cn/n/2015/0513/c220027-24841839.html,2015-05-13.

[19]汤姿.林业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与策略——以大兴安岭地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1)∶1389-1392.

ResearchonDevelopmentofWetlandTourisminHeilongjiangProvinceUnderPerspectiveofCulturalSelf-confidence

TANG Zi,SHI Chang-bo
(School of Tourism and Cuisine,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 150076,China)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provided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spiritual pow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rich in wetland resources,which gave birth to unique ecological cultur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Depending on high latitudes and cold wetland resources,the wetland tourism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propaganda,joint development,product upgrade,and comprehensive benefits.However,there were some problems,such as single product,lack of cultural connotation,damaging environment,and short travel time.Therefore,relying on historical culture,minority folk culture,Great Northern Wilderness culture,food culture,migratory bird culture,and nostalgic culture,taking “one river zone, two lakes,three networks,two borders” as a general framework,and firm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the development modes combining with characteristic culture of wetland tourism were discussed.The unique poetic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wetland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showed in the process of spreading wetland culture,telling wetland stories and building wetland image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ecological culture;characteristic culture;wetland culture;wetland tourism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5.024

F590.75;F590.82

A

1005-8141(2017)05-0630-05

2017-03-17;

2017-04-2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16M600257);2016年度黑龙江省政府博士后资助项目(编号:LBHZ16093);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6JYE03);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项目(编号:16028);哈尔滨商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编号:2016BS05)。

及通讯作者简介:汤姿(1978-),女,吉林省白城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旅游经济。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旅游文化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谁远谁近?
旅游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