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河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效应和路径研究
徐 君1,2,任腾飞2
(1.江苏师范大学 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河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是驱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钢铁产业存在供过于求、同质化竞争、融资成本高、环境约束力大等一系列问题。首先,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政府、劳动力、创新和资本四条主线驱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并设计驱动效应模型。其次,分析驱动效应模型作用机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简政放权、释放人力资本、改善融资环境、改革资本要素等手段实现驱动效果。第三,依据效应分析的基本思路,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升劳动力价值、保持创新核心地位和优化资本配置四个层面设计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加速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钢铁产业素有“工业粮食”之称,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国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遇到一系列困难:产业链低端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难以与国外钢铁市场开展有效竞争;产能急剧扩张,国内外市场疲软不振,产能利用率低;行业无序竞争导致供过于求,钢铁价格持续走低,利润骤降;市场集中度较低,产能过于分散:钢铁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价值链低端竞争增大行业波动风险。钢铁产业出现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创新而导致产品质量与种类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供需错配严重。在开放经济体制下,低附加值、粗放型的钢铁产业发展模式在资本、环境、资源等硬约束下难以为继,已不能适应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产品生产端和要素供给端入手,调整要素分配,化解过剩钢铁产能,立足创新提升钢铁产品质量,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走出发展困境。
国内学者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阐释[1]、路径设计[2]和意义分析[3],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银行[4]、物流[5]、高等教育[6]的关系等方面,对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分析[7]、评价体系构建[8,9]和转型升级路径设计[10]三个方面。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相互关系的研究较薄弱,因此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效应分析和路径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本文尝试性地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效应,揭示其作用机理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并从顶层设计、人才供给、技术供给和资本配置四个层面设计供给结构性改革驱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16年,我国全国粗钢产量为80382.5万t,比2015年增长了1.2%;钢材产量为113801万t,比2015年增长了2.3%。2016年粗钢产量增速得到控制,但高成本、低价格、低需求、低效益的产业环境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我国钢铁产业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①钢铁产业对市场需求量研判不足,下游用钢行业需求增速持续回落,钢材需求下降明显,供过于求导致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凸显。201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51590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了12%,较1—11月份增速有所回落。②钢铁企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逐渐出现波及高端钢铁产品市场的迹象。我国钢铁产品差异化程度小,需求增速放缓加剧了钢材市场竞争,钢铁企业为了保证产销平衡,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③钢铁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困难等问题持续凸显,在资金紧张和负债率上升的双重压力下,企业经营风险增大。④环境约束力加大,抬升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新环保法和新钢铁行业标准既增加了环境考核指标,又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钢铁企业被迫增加环保投资,淘汰落后生产设备,企业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⑤国内铁矿山企业缺乏成本优势,铁矿石进口量居高不下。2014年以来,铁矿石市场的“供过于求”导致进口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跌,国外三大矿山利用超低成本优势挤占中国市场,国内矿山企业原料优势逐渐消失,企业经营出现困难。⑥钢铁企业集中度持续下降。自2012年以来,钢铁行业集中度指标连续下降,钢铁行业在产业链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
图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效应
20世纪70—80年代,“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西方国家经济走出“滞胀”。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化解过剩产能,更加注重优化产品供给质量和提高供给效率,更加注重以创新战略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需求侧经济管理思路注重发挥“投资、消费、出口”对内需的拉动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强调从政府、劳动力、创新、资本四条主线上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效应模型见图1。
从政府主线上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简政放权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为侧重点。一方面,通过反腐和简政放权,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使公共政策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发挥公共政策与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协同促进作用。对于钢铁产业来说,简政放权能够简化钢铁企业办事程序,促进民营钢铁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兼并重组淘汰“僵尸企业”。在钢铁产业中,国有钢铁企业实力不容小觑,民营钢铁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政府必须消除行政壁垒,整合优势互补的钢铁企业,培养几家龙头企业,提高在国际钢铁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促进钢铁市场健康与稳定发展。因此,政府依赖公共政策整合钢铁企业,提高其技术水平和获利能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劳动力主线上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释放人力资本要素。一方面,开放计划生育,改革户籍制度,补充人口红利,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化解房地产和钢铁库存,帮助钢铁企业走出发展困境。另一方面,重视发展教育,提高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培育具备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为包括钢铁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从长期来看,优质人力资本带来的综合效益能有效弥补人才引进成本,是钢铁企业技术创新、产品高端化的要素基础。因此,人力资本的高效配置是解决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供需错配等问题的前提,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创新技术发展的核心力量。
从创新主线上看,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有赖于完善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融资环境。利用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在于以下两点:一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升社会创新意愿。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以“信用”为基石的资本市场和融资环境,良好的信用保障机制和激励制度可以促进创新资本的合理流动,从而提高创新质量和创新效益,为钢铁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奠定基础。二是为钢铁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鼓励两众两创,提高创新转化效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去杠杆”取消对钢铁企业不合理的行政限制,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减轻企业经营压力,鼓励钢铁企业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借助高校或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出效率,改善产品供给。钢铁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创新技术,创新技术是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从资本主线上看,资本要素改革的重点在于降低钢铁企业融资成本,改善钢铁企业经营状况,最终实现淘汰过剩产能。现阶段,钢铁产业无序膨胀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由此引发了生产要素被过度占用、钢铁企业恶性竞争、产业良性发展基础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一方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钢铁生产企业和原材料供应企业市场化进程,通过资源品价格改革降低钢铁企业原材料成本,采取减税、降费、加速计提折旧等手段降低企业财税成本,利用降息推进利率市场化,降低钢铁企业融资成本,深化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国有钢铁企业是钢铁行业的主导者,是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主要承担者,要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打破寡头垄断经营、缺乏良性竞争的不利局面,打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资本要素。因此,淘汰落后产能是资本要素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提。
3.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顶层设计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优化经营环境: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减少各级政府部门对钢铁企业正常投资的干预。首先,深入推进财政体制和官员考核机制改革。改革各级政府的财政关系,做到财权和事权基本对应,明确政府财政支出范围,健全转移支付制度,避免基层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困难过度吸引钢铁企业投资。改变单一的官员考核机制,注重官员政绩评价的科学化和全面化,重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环境效益。其次,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化,解决“预算软约束”问题。加速土地流转市场化步伐,防止各级政府低价划转土地为钢铁投资企业提供变相补贴,控制产能过剩现象持续蔓延。解决“预算软约束”,必须降低国有资本在金融系统中的比例,减少各级政府对金融系统的干预。第三,简政放权,采用市场化手段管理钢铁产量和能源消耗。各级政府要减少对钢铁市场的干预,解除不合理的行政束缚,鼓励中小钢铁企业联合重组,避免盲目竞争。
加快实施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加快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达成供需力量平衡的重要手段,国有钢铁企业的内部改革和对外兼并重组是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有效方式。一是以市场化为导向推进钢铁企业重组。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并不是指地域上的相对集中,而是超越地区、省市和所有制界线的联合重组。二是注重并购重组方式的多样性。根据国有资本在并购重组过程中的不同模式制定灵活合理的并购方式,既可采用相对稳健的逐步推进和股权整合方案,也可通过与省外民营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企业股权多元化。三是实行外包。政府鼓励钢铁产业外包成本较高的生产环节,减少钢铁产业链条的碳排放,实现规模经济。
强化战略布局,实现矿钢一体化:钢铁企业合理布局能够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减少钢材流动量。第一,优化企业国内外布局,控制企业规模。我国应调整现有产品分工和产能布局,依据原料供给和市场需求分布调控钢铁企业规模。对于竞争力较强的大中型钢铁企业,根据自身战略需要,稳步推进国内外产业布局。第二,鼓励优势钢铁企业“走出去”。对具有全球布局意愿和实力的大型钢铁企业,要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引导下,积极稳妥建立海外生产基地,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拓宽产品消费市场。第三,实现矿钢一体化,增加规模效益,提高成本竞争优势。大型钢铁企业在维持国内采矿业务的同时要积极投资国外采矿业,稳步推进矿钢一体化,采用对外投资办矿或联合办矿的方式壮大企业实力,提高议价能力。
3.2 提升劳动力价值,优化人才供给
营造良好风气,挖掘人才潜力:人才供给是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之一就是提高劳动力的供给质量和供给数量。一方面,强化舆论引导,形成重视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尊重和重视人才对企业创新和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政府要加强舆论宣传,激发民众创新意识,挖掘人才潜力。另一方面,要加大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人才自我提升。政府应该针对钢铁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具体需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创新意识,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
丰富教育形式,构建特色人才队伍: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而教育的质量影响着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一是要坚持综合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基本方针。教育事业发展要兼顾全面性和专业性,努力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歧视,注重紧缺型人才培养。二是要站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高度强化钢铁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钢铁企业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将岗位操作技能、高科技设备管理、高级管理知识等纳入岗前员工培训中。三是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科学系统的员工培训体系,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四是要鼓励钢铁企业与高校展开合作,输送人才到高校学习先进管理知识,同时邀请高校管理类研究人员到企业实地调研,发现企业的管理漏洞和制度弊端。
重视人才引入,实施人才激励:人才的引入和激励贯穿钢铁企业用人机制的全过程。首先,健全多渠道人才引入模式,采用“外部招聘为主、内部培育为辅”的人才选拔方式。钢铁企业可以考虑在具有科研实力的高校设立奖学金、采取提前签约的方式保证人才吸纳,也可采取推荐企业科研人员进入高校学习、出国深造等方式提高研发能力。其次,构建多样化人才雇佣模式,充分调动人才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积极性。对于研发人员、管理人员和一般的岗位操作人员,采用灵活的雇佣模式,制定符合不同员工工作特点的激励方案,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和薪酬体系,为各类人才的发展提供保障。第三,钢铁企业要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为其搭建实现科研设想的平台,营造公平公正的创新环境,保障科研人员专心搞创新、出成果。
3.3 保持创新核心地位,保障技术供给
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第一,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和法律制度。政府要注重结合具体行业、具体企业的发展实际制定创新激励政策,立法部门还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保证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第二,完善创新激励制度,强化创新基金调节作用。政府部门要设立创新基金,缓解创新资金短缺,激励钢铁企业开展创新活动。钢铁企业要奖励员工的创新行为,提升其创新意愿。第三,加强宣传,提高创新的紧迫感。政府要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广泛宣传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让普通民众认识到我国严峻的创新形势,鼓励民众积极参与自主创新。
改善发展环境,提高创新转化率:高创新转化率为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一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创新转化方式。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体系,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构建网上技术服务市场,解决成果转化供需双方对接难题。二是构建风险投资体系,改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供给。通过政府支持性融资、低息长期贷款等方式设立有利于风险投资的创业基金,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难题;发挥商业性创业基金和政府风险投资基金对企业投资的协同扶持作用,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11]。三是构建第三者付费制度。建立第三者付费制度,既保护创新成果研发者的合法权益,又降低成果接收者的风险。
重视技术创新,兼顾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调配合加速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强化要素供给,实现技术创新。充分调动钢铁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鼓励钢铁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高产品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其次,创新管理方式,节约经营管理成本。钢铁企业要破除内部阻碍技术创新效应最大化的体制弊端,提高国有钢铁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压缩企业经营管理成本。第三,注重发挥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驱动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发挥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又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创新经验,帮助钢铁企业少走弯路。
拓展产业链条,创新商业模式:第一,开展市场调研,发现市场新需求。钢铁产业发展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新的市场需求能够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第二,积极与上下游供应链上的企业展开合作。钢铁企业既要做好与铁矿石采购等上游公司的合作,又要与下游为数众多的厂商建立联系,建立先期参与的合作模式,加强售前服务强度。第三,重视钢铁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和钢铁企业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建立健全政府目标与行业协会活动的协调机制,确保实现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3.4 优化资本配置,降低融资成本
降低企业成本,改善资本回报:资本要素改革的重要目标是通过降低企业显性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率。首先,降低四大成本,提高企业盈利。政府要通过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降低企业原材料成本,通过实施减税降费和加速折旧降低企业的财税成本,通过加速利率市场化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通过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其次,缩短经营周期,进行有效的资产管理。钢铁企业要创新资产管理方式,优化和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采用非核心生产环节外包等方式缩短经营周期,委托信誉较好的金融机构管理企业资产,保证投资收益[12]。第三,改善产品供给,反向提振市场需求。钢铁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产规模,保证产品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确定商品库存合理值,减少对企业流动资金的不合理占用。
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资本配置效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是解决钢铁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第一,借助“互联网+”打造钢铁行业电商平台。钢铁企业要利用国家制定“互联网+”发展计划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钢铁产业与互联网行业融合发展,借助互联网金融可以实现人与资金需求方直接交易的优势,逐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第二,利用PPP模式弥补融资缺口。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资金缺口既要依赖政府融资弥补,又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本,借助PPP模式提升资本配置效率。第三,支持上市钢铁公司现金分红和回购股份。鼓励上市钢铁公司调整现金分红制度,增加现金分红在利润分配中的比例,及时回报投资者。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形势下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有效手段,是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有力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政府、劳动力、创新、资本四条主线发力,解决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融资难等问题。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人才供给、保障技术供给和降低融资成本四项措施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
[1]张银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J].上海企业,2015,(12)∶39-42.
[2]车海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J].中国发展观察,2015,(11)∶1.
[3]陈璐,孙杨.新常态背景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2)∶46-50.
[4]韩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银行资产管理[J].中国金融,2016,(1)∶47-49.
[5]陈祥森.供给侧改革:物流发展新动力[J].中国储运,2016,(2)∶30-33.
[6]姜朝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6,4(1)∶123-127.
[7]王六芳.我国钢铁产业转型模式与选择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8]管军,严骏,牛晓惠.京津冀一体化河北省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2015,32(2)∶1-5.
[9]李晓锋,赵志强.创新理念下传统钢铁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对策——基于大邱庄国家钢铁生产基地的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21)∶130-134.
[10]赵云峰.我国钢铁产业转型发展研究[J].理论界,2014,(8)∶22-25.
[11]刘英基,杜传忠,刘忠京.走向新常态的新兴经济体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5,(1)∶117-121.
[12]李文军.经济新常态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J].经济纵横,2015,(8)∶73-77.
ResearchonEffectandPathof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SteelIndustryDrivenbySupply-sideStructuralReform
XU Jun1,2,REN Teng-fei2
(1.Business School,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 454000,China)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imed to promot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optimization,to achiev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factors,it w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driv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teel industry.At present,there wer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such as supply exceeding demand,homogeneous competition,high financing cost and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First of all,this paper clearly showed that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dro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steel industry from the government,labor,innovation,capital of the four main lines,and the design the driving effect model.Secondl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the driving effect model,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rough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decentralization,the release of human capital,improve the financing environment,the reform of capital elements and other means to achieve the driving effect.Finally,according to the basic idea of effect analysis,we coul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by playing the leading role of government, promoting labor value, maintaining innovation core position and optimizing capital allocatio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teel industry;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path
10.3969/j.issn.1005-8141.2017.05.014
F426.31
A
1005-8141(2017)05-0579-05
2017-03-10;
2017-04-24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编号:16BJY042);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编号:教社科〔2014〕1026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编号:2017-ZZJH-197)。
及通讯作者简介:徐君(1975-),女,河南省开封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