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谈美》感受

2017-12-01 02:55
小品文选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考据直觉美感

梁 尧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读《谈美》感受

梁 尧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1 引言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与1932年所作的一本关于美的书籍,无论是对初学者走入美这一范畴,亦或是让研究美学的人们深入探索美其中的奥义,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与朱光潜先生在80年代的《谈美书简》相比较,《谈美》更为本真,更少意识形态上的色彩,因而也更通俗易懂。

全书依次从何为美感,美是什么,美的特点,如何创造美等问题展开,提出了其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娓娓而谈,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的文字中,“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朱自清语)。

本文将通过阐述一些个人观点,来探讨在《谈美》的阅读过程中受到的启发。

2 内容概述

《谈美》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十五个章节,来介绍对于美的审视与感悟:美感是什么,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别,如何创造美,以及人生的艺术化。美感的提出,首先带领读者站在直觉的角度上对美进行单纯的无功利的审视;自然美与艺术美告诉了人们如何去区分带来美的客观物体的景象,如何去欣赏美;创造美是在对美有了相应的了解后,对于发现并传达美的方法和途径的指点;最终,落脚于人生的艺术化,将所了解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引导至如何做人的话题。

3 扩展讨论

审美思想的建立首先要拥有对美的敏锐感觉。人们对任何一个事物都有着不一样的关注点:是否对我有益;是否对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有益;是否令我最直观的感到身心愉悦。关注是否对自身有益是站在个人利益价值的立场上去审视事物,关注对自己的相关研究项目是由于追求事物的科学性的目的,令人感到毫无目的性的身心愉悦就是用直观的美的眼光去审视事物。直观的审视美,也就是用美感去感受事物,用审美的观念,“无为而为”的欣赏。这种美感,是人与物不发生实际效用的时候,人们对物的欣赏。这种欣赏是超功利性的,是无限自由的,是感性直觉的。

当带着如何去欣赏美,如何用审美观点去看待事物时,对于美的探索就有了更深层的追问:美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当中,为何不能随时发现美?这就有关于美与人生的距离。身边的事物由于过于熟悉,人们很难发现其中的美;而距离过远,超出了人们的理解范围,对美则没有了观察的兴趣。住在苏州的人们很难发现苏州园林的优美,因为他们为了生活需求整天忙碌着;而给一位售货员讲解《自由引导人民》的深层意蕴,不但不会有任何回馈,甚至会遭到冷嘲热讽:距离过近便使人联想到实际生活,过远则令人无法理解。只有掌握好其中的度,才能令人们去发现、关注身边的美。

任何关于美的感受,都要建立在审美活动这一范畴当中。关注美不单是主观的趋向,同时需要客观事物的影响。美是由我及物、由物及我的主客观有机统一。带着欣赏发现的眼光去观看身边事物的美好,是审美活动中主体的首要要求,而这则与个人的综合素质、修养有直接关系:浸泡在戏曲之家的人们,很难对西方歌剧长篇幅的对白感兴趣,对中国画十分热衷的发烧友,在看到西方绘画不留空白的布局后,丝毫不会感到其中所带来的意蕴。而客体之所以会被驻足欣赏,其自身也必然带有相应的价值。星星点点的泼墨,会使得后现代主义追逐着去从中发现其中的奥义,《蒙娜丽莎的微笑》则会令热衷于达芬奇的人们透过图画去找寻关于作者的点点滴滴。在审美活动中,要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去观察了解事物,也要懂得移情于物,将自身的情绪带入客观事物之中,从而将“宇宙人情化”。

在审美活动中,当达到某种共鸣时,会令主体感到一种由衷的快感,一种思想上精神上的愉悦享受,但这反省后的快感是否就等同于美感呢?显然是否定的。美感,是无所为而为,是重视目前意象与实际,与实际人生有适当的距离。美感最终是令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要移情于物。美感来源于第一时间的直觉,是一种单纯的,毫无目的性的感受。它是一种脱俗的,更高层次的,超越功利性的感性直觉,第一时间就会吸引主体的注意。快感则不同,快感是起于对实际要求的满足,是由直觉转变为反省。美感所带来的快感,在当时并不知晓,是在反省后才感知得到,但美感所带来的快感,并不等于美。断臂维纳斯的雕像作为经久不衰的艺术珍品,通常会令人们不禁赞叹雕刻的精致,但与鲜活的英国姑娘相比,冰冷的雕塑便没有了更大的刺激,这就是出于对实际要求的满足,是一种快感的满足。美感,美的吸引,更多的是“无为而为”,是无功利性的,是单纯的精神共鸣,单纯的精神享受。

人们生活在现实当中,所接触的事物几所处于的环境决定的在审美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涉及到自身的经历。这些经历经验决定着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将会有着不同的想法与看法。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会不禁联想到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从而主观判断事物的好坏、优劣,造成联想的不同除了经验还包括这学识以及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看到纤夫在河边奋力的拉着船,历史学家看到的是俄国当时的封建统治,画家则从线条色彩进行分析,而遭遇过同样苦难的人们则是一声叹息,不同的经历造成了不同的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与美感的关系又是怎样。美感经验不等同于美感。前面谈到美感是直觉的感知,是“无为而为”,不受任何影响,而美感经验则是不可避免的与个体的经历交织着,美感经验受到先验的影响,这是在评判审美趣味时的标准:个人在审美活动中多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当然,美感经验也绝不会一成不变,这与个体的经历差别有着直接关系,也与个体对于审美经验的积累有着相关的联系:通过大量的审美实践,得到和积累大量的审美知识,当再次面对同一作品时,就会以刻意摒弃一些先验带来的影响,从而单纯的去客体进行直观的审美感受。

在审美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对于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履历,作画的时间都会在自然不自然去进行了解、考据。了解与考据是为了更好地去欣赏作品,但时常都会遇到主次不分,将更大的精力、篇幅放在考据等方面,从而为了考据而考据,放弃了对美感的培养与追求。审美需求因人而异,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都有着不同。但考据却将感性思维强变成理性思维,将直觉判断变成规矩理式,不由分说的去决定着审美主体的审美倾向。这显然是种喧宾夺主。欣赏是在审美过程和追寻美感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其目的之一,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考据不是欣赏,是为了欣赏做准备,同时为了更好地欣赏也离不开对事物的考据。

欣赏多是情感而非理智的,一棵古松,一抹红霞都会使人触景生情。但稀松平常的景象却不能时刻吸引着人们,这就是因为自然要有使人觉得有美的可能性,也就是客体要有其存在的价值。主客体只有达到相应的条件后,才会产生美的感受,“无我无由见形象,无物直觉无从活动”,美的产生,缘由于人的感受与物的给予。美就是产生于自然,这一说法并不合理,从美学角度讲,“美”就不是“自然的”。但自然当中存在的景象却时常带给人们美的感受,初升的太阳,威耸的高峰都会给人们带来一种崇高感,一种优美感,这与“美”不是“自然的”相违背。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赋予着客体一定的意义,盛开的昙花会即刻凋谢,这是事态常情,但看到这一瞬间的人们却在珍惜欣赏之余未免带有感伤。自然之中之所以会让人们感到美,其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自然艺术化了,给予了自然原先并不存在的意义;同时,只有令人有所感触,有所体现,有美的可能性才会使人们给予其更深层的意蕴。美是无所为而为,是对自然的一种共鸣与自我认可,对于情景的美的欣赏,是不能也无法带有占有欲的。

4 结语

朱光潜先生所写的《谈美》,通过深入浅出交流似的给我们探讨了美。全书通俗易懂,但其中的深刻思想则需要进一步的仔细揣摩。从何为美感,何为美,如何创造美这三个方面展开探讨,虽说在其中有些许值得商榷的观点,但对于人们来说仍旧是非常具有价值的美学书籍,不论是引导初学者逐步走入美学殿堂,亦或是将对美学专业进行深入研究的人们来讲,都是必不可少的书籍。

本文只是对美感的建立与如何欣赏美作了简要阐述,对于创造美与“人生艺术化”仍需潜心研读。在接下来的研究学习中,将不断深入挖掘《谈美》中的深层思想,找到更具深远意义的知识。

[1] 朱立元《美学》2006年

[2] 朱光潜《谈美》2004年

[3]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2006年

[4] 李泽厚《美学四讲》2008年

梁尧(1988.2-),男,汉族,江苏人,硕士,四川音乐学院艺术理论系,艺术美学。

G633.3

A

1672-5832(2017)12-0045-02

猜你喜欢
考据直觉美感
直觉为舵 意象为帆——儿童直觉线描的“意象”表现教学实践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几何映射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纹样美感
诗词解读莫轻视考据
秋冬的暗黑浪漫
清代文人王特选生平及著述考辨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爨宝子碑》泐文及校碑考正
昆虫料理,你敢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