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应寿 李海明
壮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侯应寿 李海明
做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聚居民族,壮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积淀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具有精华和糟粕的两方面。本文主要从壮族传统节日文化、《布洛陀经诗》及其他神话故事、“那文化”等方面入手,对壮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效功等予以探析。希企在积极引导并处理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关系方面有所裨益。
西南 壮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历史的经验一再证明并告诉我们,每一次当时社会价值观的形成,都要站在传统和前人的文化肩膀上,并注入当时社会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予以完善和真正运转,这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取得效果,遑论直勾勾斩断民族精神与传统?一步步化育并形成的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当遵循这样的规律和民族文化精神传统。只有如此,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发扬光大,也方能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人人自觉遵守的价值观。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圈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以自己民族所特有的生活生产实践方式雨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发展,并最终升华和生成。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参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的全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即此理也。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之一,常居聚居地有广西、贵州、云南等等地方。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上千年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壮族先贤们和壮族人民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传扬提供了母体依据和载体工具。这些经过上千年历史长河淘洗而写就得优秀传统文化,或以壮族风情民俗而储之,或以传统节日而讴之,或以民歌神话等传之,实在是恒河沙数。它们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了土壤养分,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壮族之间的传播认可提供了桥梁。
壮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价值符号,形成了诸多本民族传统节日,在这些民族传统节日之中,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开始融入和烙进了壮族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印记,形成了壮族自己独特的道德秩序和文化象征。这些内项与意涵毫无疑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诸多相连相通之处。
在深具历史凝重品质的壮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当属壮族春节、歌圩节。因此,在这三个节日中壮族先人和同胞也赋予了更多的传统文化内涵,值得一番发掘。
壮族春节,俗称“壮年”,壮语叫“根祥”,而“根”的意思是汉语“吃”的意思,“根祥”就是“吃正月”的意思。这个节日是与汉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春节在时间点上是颇为重合的,仔细甄别这些习俗中壮民族人民的寄托和愿景,我们就不难发现它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主导的价值观念是有着相同的感性与理性所求的。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壮民族“吃正月”活动也已经向中国大众社会年节形态发展,其一系列的过程都深深镌刻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仪式习惯,映照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和谐、友善等等理念。在诸如国家、个人等等层面来讲,富强、文明、和谐、友善等价值理念是现代中国和中国人所铸就并追求的美好价值观念。只有家富、家人和谐、百姓知礼、老幼友善,方为国家之真正富强;而国家之富强,必以此中之理念予以体现。以小喻大,自是要从最基本之处扩展至最广大之处。以大昭小,亦自最宽广之处延伸至最精微处。这是中华民族永久闪光的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在这里彰显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优良品德的尊崇。
其次,壮族人民在一年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即“歌圩节”,又称作“歌仙会”。顾名思义,“歌圩节”其实就是人们唱歌交流的会。“歌圩节”有大有小,两人以上就可以对歌上演。但是三月初三这一天,壮族人民群众所举办的“歌仙会”的影响最为深远,盛况空前。在“歌圩节”期间,会举行各种庆贺活动,商业繁荣,可谓壮观!
“歌圩节”是历经千百年文化传统和道德习俗积淀而传承下来的,它里面充分表达了壮族人民追求民主、文明、自由和平等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理念,内容多有追求积极向上之精神,表达了壮族人民为了幸福生活而不懈努力。比如下面这一段短短的歌词便将生活的正能量传达的简单明了。
“高高棉山一朵花…,爬山涉水不怕难。”
诸如此类歌曲在“歌圩节”上演唱的非常多,在此一例,权当抛砖引玉之用,不再铺论,若达兴趣之处,可自行研酌。
以节日方式存在的这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存与发展传播的土壤,也是民族团结必不可少的途径,更是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主导的中华民族之中国梦所不可忽略的领域。正如英国学者休.希顿-沃森所言:“如果一个多民族的主权国家的统治者接受多种民族文化并存的客观现实的话,那么人类社会就会是太平盛世。”[1]可以说,休.希顿-沃森恰到好处的在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大国找到了他的理论的最好注脚,不可谓不妙!
《布洛陀经诗》是壮族民间最重要的古籍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壮族先民把从远古时代以来的壮族民间口头文学用古壮字记录下来的最重要有形文本之一。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布洛陀经诗》本是一种记载和歌颂壮族原始先民智慧和德行的长篇创世史诗,后来与壮族民间信仰宗教麽教慢慢相结合而逐渐成为了壮族民间宗教巫师的真正祈祷经文。布洛陀的汉文意思是无所不晓的智慧老者,在壮族人民心中拥有着最崇高的地位。比如说如果有人能在诸如三月三这样盛大的壮族人民“歌圩节”上能将《布洛陀经诗》一字不差的背唱出来的话,那这人将会赢得壮族人民广泛的尊敬。而有一首壮族民间口传歌词就表达了《布洛陀经诗》在壮族人民心中的圣神性:“百张好树叶,难凑花一朵;千百本厚书,不比《布洛陀》。”
因此,研究探析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布洛陀经诗》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也是在壮民族地区更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必须了解的领域。
《布洛陀经诗》鸿篇巨制,从天地创造、万物创生开始,一直到人民生活生产和道德人伦等各个方面,无所不包,内容丰富,堪称了解壮族传统文化和发掘壮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布洛陀经诗》所包含的各个创世内容,首先具有宏观上的意义。因为《布洛陀经诗》具有哲学上的“合理内核”在内,是研究发掘壮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必须关注的地方。
然而,仅从宏观上把握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一些细节上的剖析。因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需要发掘、继承和升华这些“合理内核”的,是一个我们主动需要的“此岸性”问题,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节点。对此,尚拙举几例以研说之。
首先,在壮民族的传统文化史诗巨篇《布洛陀经诗》中,民族的始祖神和保护神最重要的具有两位,即布洛陀和姆绿甲,布洛陀是男始祖神,姆绿甲是女始祖神。在始祖神中有着男女两位,这恐怕在很多民族的始祖神信仰中都是很突出的。壮民族始祖神信仰中,男始祖神布洛陀造天造地造人造万物,女始祖神同样也在造人造万物,只是各自所秉持之方式方法不一样而已。而在具体的农作活动中,也是男女搭配,互相帮助,各自努力,最终共同完成事情。诸如这类之歌词皆表明壮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男女平等与生活和谐的思想。它渗透着一种相互扶协的人文关怀精神,没有太尊太卑的意味,只有相尊相卑的气息。这种意涵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之情怀是相投的。
如在《布洛陀经诗》中所言之歌:“去请布洛陀,…,到山脚去叫。”
再如:“三样三王制,…,双合在天下。”
还有:“去问布洛陀,…,把木砍成段。”
这类歌词清楚的表明了《布洛陀经诗》中所蕴含的见解精华,是我们必须要发掘和重新凝练的。
在《布洛陀经诗》中,壮族始祖神布洛陀和姆绿甲对所有前来询问的人们解答问题,谆谆教导,表现了他们公平、平等对待所有人民而不居高临下或以个人喜好为转移的伟大精神。而在另一些诗篇中还流露除了相当范围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勿以私欲而乱伐之的思想。可以说,崇敬大自然,与大自然和平相处的精神贯穿了整个壮族传统文化的始终,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和汲取养分所必备的土壤。
我国壮族先民在上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那文化”。“那文化”即稻耕文化,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时期,他们将农业文明的文化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以“那文化”为主导意识的农耕生产活动中,壮族先民们逐渐形成了明显带有稻耕文化印记的思维模式、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当然,壮族稻耕文化习俗和道德的形成,是“一种自发的对某种习惯、行为的效仿,经过人们无意识行为的不断积累、强化,积淀成一种集体的行事方式,进而被传播和沿袭”[2]的过程。可以说在这样一种充满历史厚重性的壮族“那文化”中,壮族先民通过各种方式,不知不觉间倾注了他们许多的心血和文化基因,因此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保护壮民族“那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积极有为的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之必需。
农本主义思想在中国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中占据了绝对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随着中国历史上多次的多民族大一统封建主义国家的形成,民族融合不止一次的发生过,这也给壮民族形成农本位思想发生了重大影响,由此而来的便是壮民族稻耕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对劳动和农业的重视程度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比如有流传的壮族歌谣所唱:“一生来世间,安分走正道。说千言万语,勤劳是头条。”
从中不难看出,壮族先民甚至已经将勤劳劳动看成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一条人间正道。
而这种对农业的重视,在上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不光是对本民族族群的发展生息作用重大,更是对封建国家农业的极大贡献,是一种无形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些唱词里面清楚表达了壮民族人民勤劳勇敢、敬业和智慧的优良品德,这种现实内容上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隐形运作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意蕴正是我们所要深刻注意的“合理内核”。可以说形成的壮民族自己特有的稻作文明知识体系是蕴含着一整套传统优秀文化价值的体系,它里面的积极价值符号无处不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化、导入和最终传扬的很重要的文化阵地,甚至可以说是能够最终形成的当代文明的阵地!
总之,壮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不可少的土壤,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更好保存和发扬壮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于反哺包括壮民族等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共同追求美好幸福生活和价值观信念信仰具有重大价值,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所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谱写一部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共同交融参与的中国通史是势之所趋。
[1]休.希顿-沃森著,吴洪英,黄群译.民族与国家——对民族起源与民族主义政治的探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孟慧英.《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二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