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徐则臣小说创作

2017-12-01 09:28周新民
长江丛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徐则臣新民耶路撒冷

周新民

新势力

评徐则臣小说创作

周新民

我原来一直以为徐则臣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觉,是因为徐则臣的创作坚持走叙事形式的探索的道路。他的小说在空间叙事探索上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绩,相信读他的《耶路撒冷》的同仁都会有这种判断。叙事形式探索曾经是“60后”作家的专利。我错判徐则臣为“60后”作家就是出于这种“定见”。自从先锋作家们纷纷转向,叙事形式探险再难以在中国文学中出现。《耶路撒冷》的出现,的确给人惊艳的感觉。作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生的作家,徐则臣的文学启蒙自然无法摆脱先锋文学的影响。这一点从他的创作谈中也发现了。他曾说:“对我这代作家来说,毋庸置疑,没有先锋文学就没有我们的写作。因为它是我们最重要的出处和源头之一,其巨大的权威性让我不能对它稍有质疑和反思”。但是,徐则臣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臣服于先锋文学,而是找到了先锋文学与现实主义之间的通道,得以创作出优秀作品。我以为,徐则臣的“悟道”,应该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对徐则臣的好感还源于他虽然作为一名“70后”作家,在他的小说中出现的大的视野。他不再局限于个体经验的书写,不再书写碎片化的个体心灵体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整体性”视野下的心灵体验。“整体性”曾经作为一种文学规范,是中国作家们自觉不自觉必须遵循的创作航向。随着时代的发展,“整体性”似乎成为文学的“旧物”,然而当我们陷入到碎片化的狂欢中后,文学给人的心灵震撼随之丧失,而成为午夜喃喃自语的怨妇。徐则臣可贵之处在于,在他的文字背后能找到心灵的认同感,关于信仰、关于灵魂、关于乡愁等等。这种关于心灵的“整体性”在提示中国文学的一种创作路径。除了外在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心灵的“整体性”也可以成为文学追求的方向。

本专辑几篇评论,或专注于徐则臣的名著《耶路撒冷》,或聚焦徐则臣的中短篇小说,或扫描徐则臣的随笔,或关注徐则臣新作《王城如海》,多角度地透视了徐则臣的小说创作,都是发自个人的切实发现,都有可取之处。

猜你喜欢
徐则臣新民耶路撒冷
在文化和历史的场中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北漂青年徐则臣: 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北漂青年徐则臣:首位70后茅盾文学奖得主
我要到我的耶路撒冷
徐则臣自称写《北上》靠的是“现实感”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