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炼
从目的论视角剖析鲁迅的翻译思想
陈 炼
本文主要以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为指导,以鲁迅的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和解释的方法,将其置于中国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对鲁迅的翻译思想进行论述和剖析。
目的论 鲁迅 翻译思想 翻译策略
谈及鲁迅,众所周知,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实除此之外,他更是一名翻译大家。鲁迅于1903年开始从事翻译活动,从此便与翻译结缘33年(1903-1936),期间翻译的外国作家作品一共多达200多种,总字数约500多万。在他的文字生涯中,翻译几乎占了半壁江山,类别包括各类小说、杂文、诗歌和童话等等,而且他从事翻译早于写作。本文将从功能学派目的论出发,结合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特征,对他的翻译思想进行探析,以期能有更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家凯瑟林娜·莱斯(Katharina Reiss)在《翻译批评的可能与限制》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她的学生汉斯·威米尔(Hans Vermeer)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摆脱了中心等值论的束缚进一步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目的论有三个重要原则,即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其中,目的性原则是所有翻译活动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即翻译的整个过程要由翻译的目的来指导和决定。也就是说,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活动,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考虑目的语文本和译入语读者。
鲁迅的翻译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要通过翻译来救国救民,所以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必须结合鲁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他所坚持的“直译”、“硬译”以及“宁信而不顺”。
对于鲁迅翻译时期的划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殊途同归。鲁迅翻译活动的早期阶段是从1903年至1918年,也就是从他开始在日本学习直到5月4日运动前夕的这个时期,这时他的翻译作品主要反映了俄国、北欧、波兰等国家的人民苦难和民族解放运动。第二阶段是从1919年至1927年,重点是论述俄罗斯、日本等国人民的苦难和社会黑暗的方方面面。最后一个阶段是1927年至1936年间,即从革命文学论争到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前夜,这个时期他强调苏联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理论。(谢天振,查明建,2004)翻译作品是翻译家思想的产物,而译者也会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来选择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因此从翻译家的代表性译作可以得知译者的翻译思想,但是译者的目的会不得避免地受到历史发展的局限。
早期受晚清翻译思潮的影响,鲁迅认为科学可以达到他的目的,因此在他的早期翻译作品中多为科幻、科普翻译,比如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小说《月界旅行》。当时,国内有很多科技类翻译小说,但物极必反,许多低级庸俗的侦探凶杀和社会言情小说随之而来,大有泛滥成灾的趋势。对此,鲁迅先生在书前的《辨言》中明确指出,“科学小说,乃如麟角。智识荒隘,此实一端。故苟欲弥今日译界之缺点,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陈福康,1992)这个时期林纾的翻译对文学界和社会风尚影响很大,林纾主张意译,因此鲁迅在这个时期受影响也偏向于意译,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后来,鲁迅意识到民魂才能救国,唯有唤醒民魂,中国才有真进步,才有成功的希望。此时的他已经转向了要从内心和思想上解放国民,而且历史上维新变法的失败以及时局的百废待兴也让他不再一味寄希望于科技,于是开始了文学作品的翻译。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得不正视中国已经落后的文化地位,鲁迅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极力主张封建文化向民主文化转型,鲁迅强调翻译作品应对原著的风格进行保留并且要忠实原文。“文句仍然是直译,和我历来所取的方法一样;也竭力想保存原书的口吻,大抵连语句的前后次序也不甚颠倒。”(鲁迅,1981)鲁迅竭力追求 “直译”,主张 “宁信而不顺”,甚至被人诟病为“硬译”,目的在于他想尽可能地改造中国的语言文字。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旧的文言体系被打破,新的白话汉语体系还未完全建成,鲁迅提倡直译,意在引入西方先进思想的同时引进新的语言句法及其表现形式,借此来弥补早期白话汉语在表达方面不太准确的缺陷,以使新的语言体系日趋成熟和完善。 (王奕文,刘艳芬,2012) 这个时期,目的语读者大多为思想进步的新青年,能够接收新事物,而且也能读懂译文并理解,因此鲁迅主张的“直译”也考虑了目的语读者,遵循了目的论原则。
任何译者的翻译活动都有其目的,而目的同时又指导了翻译的进行和完成,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时代的制约和影响。鲁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自己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体现他的思想和信念,因“的”制宜,值得参考和借鉴。因此在研究译者的译作和翻译思想时,时代背景一定要纳入研究范围,这样才能客观地进行分析,不失偏颇。而作为一名翻译学习者,不仅要把译出好的作品当作目的,也要考虑当代时代背景下译者所承担的角色。希望此文能为同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陈福康.中国翻译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2]鲁迅.鲁迅全集(第十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王奕文,刘艳芬.目的论视角下五四前后中国翻译文学中归化、异化策略的使用——以严复、鲁迅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10).
[4]谢天振,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陈炼(1993-),女,四川彭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