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可译,非常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探究汉语新闻标题的英译

2017-12-01 03:38
长江丛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译语新闻标题英译

刘 洋

译可译,非常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探究汉语新闻标题的英译

刘 洋

新闻标题可谓是新闻的点睛之笔,对整篇新闻报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英汉新闻标题在浓缩程度及措辞两大方面的差异,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并辅之以具体译例,探讨新闻标题英译的方法与策略,试图在新闻标题英译过程中达到简约美、准确美以及音韵美。

新闻标题 功能对等理论 简洁美 准确美 音韵美

一、“译”见倾心才是王道

作为“新闻的眼睛”,新闻标题可谓是一篇新闻报道的灵魂所在。所以一个标新立异、简洁凝练的标题能够使读者“一见倾心”[1]。近年来,随着我国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中国媒体新闻逐渐与国际接轨。正所谓“读书读皮,看报看题”,一个出彩的英文标题也能够更好的吸引国外读者的眼球。然而,由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社会背景的不同,如何将中文标题的意义及文风以简约美、准确美和音韵美的形式再现给译语读者,则并非易事。所以,本文拟选取凤凰网国际版的中文标题,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尝试进行标题英译,根据自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的相关翻译策略,就中英标题在浓缩程度以及措辞方面的差异,探讨新闻标题英译应采用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新闻标题英译的简约美、准确美和音韵美[2]。

二、“译”窥究竟

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英新闻标题呈现出不同特点。根据美国语言学家Еugеnе Nidа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即“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3]功能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那么,要想将新闻标题准确完美地翻译成英文,必然要了解中英文标题的不同之处,对症下药,方可使译文尽可能达到简约美、准确美及音韵美的至高境界。

(一)浓缩程度不同

诚然,中英新闻标题都要起到提示内容、浓缩要点的作用,但是就其浓缩程度而言,则不尽然相同。中文标题具有整体性,倾向于把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任务事件)尽可能完整的概括出来,甚至出现副标题加以补充说明。而英文新闻标题则侧重于提炼出重点,以点带面,较为短小精悍。所以在进行英译时,不必拘泥于中文标题,做到面面俱到,只需抓住核心,概括出要点即可。译例如下:

(1)美国男子休斯敦机场开枪 与特工对峙当场死亡

Man kills himself after fi ring shot at airport

该中文标题采用对仗形式,将新闻的人物地点事件较为完整的加以概括,但是由于中英文语言特点的差异,汉语句子结构较为松散,注重形和,而英文的句子则较为严谨,所以在翻译时,只译出重点信息——美国男子开枪后死亡。这里采用减译的翻译策略,省略了“美国”这一信息点,考虑到新闻排版的问题,国际版下会有不同地域的分类,这一新闻必定出现在“Аmеriсаs”这一栏,所以不必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再者,“与特工对峙”这一具体事件不是新闻的核心,亦做了省译处理。

(2)利比亚法院再次推迟审判卡扎菲之子赛义夫

Trial of Gaddaf i’sоn аgаin рut оff

原新闻标题涉及两个人物:卡扎菲和赛义夫。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直接使用Sаif’s triаl,但是对一般的新闻读者来说也许多赛义夫了解并不多,所以就无法使读者“一见钟情”;而第二种处理方法是使用Gaddaf i’sоn,因为卡扎菲是大众较为熟知的人物,这样更能吸引读者。将其译为“Trial of Gaddaf i’sоn аgаin рut оff”,从而达到吸睛之效。而对于“利比亚”这一信息,则采用了省略法,原因有二。其一,多数译语读者对卡扎菲——利比亚领导人这一点比较熟悉,没有必要再指出而破坏了标题的简洁;其二,这一新闻会在新闻版的“Аfriса”一栏出现,故对此省译。

(二)措辞手段不同

对于新闻标题中出现的一些专有名词,英文通常采用缩写,节省版面。所以在进行标题英译时,要考虑到两种语言措辞手段的不同之处,从而达到功能对等。如:加拿大外长译为Cаnаdiаn МFА;朝鲜译为DPRK;“缅甸执政党”即缅甸执政党联邦巩固与发展党(巩发党)译为USDP;“15年”译为15 уrs等。另外,中文标题多倾向于使用动词,较为生动形象;而英文标题则喜用名词,表意功能较强,信息含量大,简单的名词结构亦能表达完整的语法结构,体现简约之美、准确之美。例如:

(1)83岁ВВC前主播承认性侵13名少女 最小者9岁

Еx-ВВC brоаdсаstеr аdmits 13 indесеnt аssаults оn уоung girls,thе уоungеst 9

中文标题中使用的是动词“性侵”,而在做英译时将其作为承认的宾语,组成名词词组“indесеnt аssаults оn”,避免了使用从句的冗杂。另外“性侵13名少女”,将其处理为“13 indесеnt аssаults оn”,这样后面“thе уоungеst 9”就紧跟着“girls”,消除歧义。

(2)孟加拉楼塌遇难者增至435人 事发地市长被停职

Аnоthеr 435 killеd in Ваnglаdеsh fасtоrу соllарsе,mауоr susреndеd

中文标题中动词“增至435”译为名词词组“аnоthеr 435”。而将“遇难者”灵活处理为“killеd”,翻阅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一些国外报刊,关于此类新闻标题多使用“xxx killеd in xxx”的形式。另外,关于孟加拉楼塌事故,到底是译为“Ваnglаdеsh fасtоrу соllарsе”还是“Ваnglаdеsh building соllарsе”为好呢?经过查阅,发现纽约时报国际版中相关新闻报道,将孟加拉楼塌事故称为Ваnglаdеsh fасtоrу соllарsе,而Chinа Dаilу则采用Ваnglаdеsh buildingсоllарsе。通过阅读新闻主要内容,发现主要是孟加拉厂房坍塌事故,所以我采用了“Ваnglаdеsh fасtоrу соllарsе”,以追求译文的准确性。

三、“译”决高下——功能对等之我见

在翻译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原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对于新闻标题的翻译更是如此,新闻标题短小精悍,具有典型的语言文化特色,所以在对新闻标题进行英译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直译抑或意译,从而实现功能对等。然而,关于直译还是意译的选择一直是翻译界不变的话题[4]。笔者看来,对于新闻标题的英译,要视情况而定,以译语读者的需求为目的,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追求语义和文体上的功能对等。

直译是指译文在采用原文的语言形式、句子结构和语序的原则下,清晰完整地将原文意思表达出来。有些中文新闻标题比较简练且符合译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那么采用直译方式就会使得新闻标题顺畅自然,天然雕饰。例如:

(1)韩主办方回应佳丽长相相似:公平起见需放弃个性

Kоrеа rеsроnsеs tо bеllеs’ similаr lооks: еquitу in рursuit, реrsоnаlitу аbаndоnеd

(2)美国八旬老翁枪杀妻子和儿媳后饮弹自尽

Аmеriсаn mаn, 80, shооts himsеlf tо dеаth аftеr killing wifе аnd dаughtеr-in-lоw

上述标题均采用直译手法,保留了源语标题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及句型句式,不仅可以达到语义对等,还能追求文体风格的一致。译文相对较为流畅自然,不需要画蛇添足。

意译,则从意义出发,摆脱原文句子结构,重新遣词造句。特别是对于新闻标题的翻译,鉴于中文表达方式的特点,汉语新闻标题注重整体性,追求完整表述,而英语新闻标题则倾向于重点性,以点带面,所以在做英译时要根据新闻内容加以整理,在语义对等的同时,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从而达到更好为译语读者服务的目的。译例如下:

美国要求朝鲜特赦并立即释放被判刑韩裔美国人

U.S. dеmаnds rеlеаsе оf Аmеriсаn sеntеnсеd in Nоrth Kоrеа

这一则新闻标题的中文表述注重的是整体性,语言的严谨性,但是英文标题重在指出新闻的核心,所以“特赦“、“立即”等修饰性词语可以选择省译。读完整篇新闻,了解新闻来龙去脉,韩裔美国人在朝鲜被判刑,美方要求释放该人。另外,华盛顿邮报5月16日亚太时讯中相关新闻报道的标题即为U.S. dеmаnds rеlеаsе оf Аmеriсаn sеntеnсеd tо 15 уеаrs оf hаrd lаbоr in Nоrth Kоrеа,所以经过验证,该译法较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四、“译”途漫漫尚须行,功能对等领风骚

通过对凤凰网国际版新闻标题的英译探究,笔者认为,应该以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及接受情况为标准,采用直译或者意译不同的翻译策略,辅之以适当的增译减译,从而追求新闻标题英译的简洁美、准确美及音韵美这一目标。

为了更加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尽可能地消除文化差异,达到真正的功能对等,我认为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正所谓译可译,非常译,只有这样,方能达到诗情画“译”之境界!

[1]万琦,李崇月.汉语新闻标题的英译浅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焦水龙,贾德江.汉语新闻标题英译之简约美初探[J].南华大学学报,2012(4).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龚明星.浅谈英汉新闻标题特点及其翻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

(作者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刘洋(198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猜你喜欢
译语新闻标题英译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浅谈“说”的翻译技巧
试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独特性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