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釉瓷器的工艺是陶瓷制作工艺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它扎根各地风土人情环境而彰显地方特色,直接反映着各地工匠的聪明智慧,这不仅使它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而且,还具有艺匠精神。
关键词:建窑黑瓷;艺匠;工匠精神
建窑,是宋代的黑瓷著名窑口之一,它以生产黑釉中的独特的品种“兔毫、油滴”等品种而闻名遐迩,并传承后世。在不断的延续、发展及创新中,展示着独特的艺匠,并彰显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工匠精神。
一、黑釉瓷器的工艺是陶瓷制作工艺中最为普遍的一种
所谓黑釉瓷器,就是主要以釉色来决定其质感、肌理和色泽等外部感观的黑色瓷器。而黑瓷,不仅强调釉色的感观,而且,还强调瓷胎的胎质,即竭力做到瓷器的内外统一。从黑釉瓷器到黑瓷,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演变及提升过程。
早在东汉时期,上虞地区就出现了黑釉瓷器,直到六朝时期,出现了以黑釉瓷为主的德清窑,“德清窑是青瓷和黑瓷兼烧的瓷窑,以生产黑瓷为主。黑瓷的瓷胎多呈现砖红、紫色和浅褐色。瓷胎的化学组成与婺州窑东晋紫胎瓷片非常一致,其中,氧化铁的含量为3%,氧化钛为1%左右,可能采用了红色黏土做坯料或在瓷土中引入了适量的紫金土。”①由此看来,决定黑釉瓷器的主要因素是其化学组成,也就是瓷器的材料工艺,这使它与青瓷等品种明显区别开来。
宋代,是一个瓷器十分繁荣的时代。由于工艺上的进步,宋瓷品种丰富多彩,诸如青瓷、青白瓷、白瓷、花瓷、黑瓷等,都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其中,即便属于同一个瓷种,也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各具特色,例如,汝窑青瓷与钧窑青瓷,是明显不同的。“黑釉是宋代瓷器中最为普通的一种釉色瓷器,可以说我国各地都具备烧黑釉的原料。从釉色上说它是不美的,但到了有才智的制瓷工匠手里,经过了特殊加工之后,黑釉釉面上烧出了丰富多彩的装饰,有的呈现出条状或圆点等不同形式的结晶,有的釉面色泽变化万千,有的把剪纸纹样烧在瓷器上,有的剔刻出线条流畅的纹饰,这些装饰风行于不同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②传统上,建窑黑瓷,就是依靠材料工艺取得独特文化地位的。
在建窑黑瓷中,最为明显的,也是最著名的便是“兔毫”和“油滴”两个瓷器品种。
二、黑釉瓷地方特色的展现,是各地工匠聪明智慧的发挥
当然,具有条带状或圆点状的黑釉瓷器并非宋代建窑所独有,但是,凭借建窑瓷工的聪明才智,“兔毫”和“油滴”两个黑瓷品种,名满天下,载誉青史。宋徽宗君臣对建窑黑瓷各位青睐,认为建窑兔毫盏、油滴盏是品评白茶的上品。赵佶在他所著的《大观茶论》中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蔡襄,作为徽宗朝的福建转运使,对黑瓷也赞赏有加,在他所著述的《茶录》中有“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即便历史跨入南宋,达官显贵、文人雅士仍然对黑瓷情有独尊,例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等,也屡赞建窑黑盏于不绝,“鹰爪新茶蟹眼汤,松凤鸣雪兔毫霜”(杨万里),“兔褐金丝宝椀,松凤蟹眼新汤”(黄山谷)。由此可见,建窑黑瓷不仅在北宋时期成为官方茶饮文化的尚品用器,而且,在南宋依然不失文化风采。
之所以有这样的历史文脉,那是因为黑釉瓷器,尤其是建窑的黑釉瓷器,均是陶瓷工人在造物上富有智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道器合一”,即上乘的物质文化生活体现在非物质因素之上,只有造物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才能制造出至善至美的器物,才能在生活中提升其精神价值。因此,在这种文化精神追求下,宋代,建窑的“兔毫”盏和“油滴”盏,成为人们所从进行的“茶道”生活的典型用器。这样,围绕白茶茶饮与建窑黑盏创意、制作及使用和审美等,构成了一种新型品瓷和茶饮相结合的文化。
宋代建窑黑瓷,材料及其工艺讲究,制作技术精湛,茶盏的器型或大、或小,均符合各种形式的茶饮文化活动的需要。从材料及其工艺上看,一般地,黑釉瓷器以含铁量较高的黏土为原料,然后,对胎料和釉料进行合理配方。“黑釉的含铁量都较高(多数在2-7%之间,个别高达10%),且其变动范围大,说明黑釉对原料的适应性较强,这一点也有利于黑釉瓷生产的发展。”③宋代,黑釉瓷的配方更加进步,制瓷工匠有意降低了釉料中草木灰或釉灰的用量,以降低助溶剂的总含量,致使流釉现象减少,这样,既保证了瓷器烧成的工艺水平,又保证了瓷器制品的烧成率及质量。特别是建窑的黑瓷制作工艺,在材料上更加原材料更加符合黑瓷生成后的特性展现与品质追求:宋代,建窑瓷工就懂得利用紫金土作原料,他们将当地上好的紫金土引入材料配方,既保证了胎釉材料的统一,又保证了在胎料和釉料中有足够的铁含量。宋代黑瓷已经开始用铁做助溶剂,取代了从前用钙做助溶剂,这使得宋代黑瓷有了重大变化。“宋代以后黑釉的含铁量比早期明显较高,而铁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助溶剂作用之故。早期黑釉类的助溶剂以钙为主,宋代以后,钙含量急剧下降,釉的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④由此可知,宋代建窑黑瓷中的铁起着两个作用,即助溶剂和发色剂的作用。建窑黑瓷除了用于当地人口的日用生活器物,诸如碗、盘、碟、罐等之外,主要用于茶饮文化,茶饮之器主要是茶盏,茶盏不论大小,在制作工艺上要求严谨,因此,器物十分工致,尤其皇室、各级官府用器更是精益求精。这从根本上奠定了建窯黑瓷的传统文化格调。
总之,宋代建窑黑瓷盏,在工匠竭力追求下,不论用料及其配方,还是成型和烧成等,都十分讲究,这是宋代建窑黑瓷制作的艺匠所在。
三、发扬工匠精神,富于黑瓷以全新的时代风貌
宋代建窑黑瓷充分体现了当地瓷工,尤其体现了烧瓷窑工的艺匠及其精神。这种黑瓷在制作技术和技巧上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黑瓷的材料及其配方;二是黑瓷的烧成工艺。在建窑黑瓷的烧成工艺中,瓷工和窑工成有机之体,他们相互配合,并十分清楚:在材料配备达到一定程度时,瓷器出现“兔毫”、“油滴”品种必须看烧成。根据历史遗物与考古发现证实:在建窑黑瓷中,炒成“兔毫”、“油滴”品种,十分难得,即便瓷工和窑工花费了相当大的精力,可是,在烧成品中却有可能看不到“兔毫”、“油滴”出现。正因为如此,极大地刺激着瓷工的探索精神和突破意识。
陶瓷及其文化进步,遵循了继往开来的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建窑黑瓷发展的脉络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从宋代建窑发迹开始,历代瓷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种种探索,在时断时续的黑瓷生产工艺发展中,建窑瓷工总是保持着它基本的工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争取制作成“兔毫”、“油滴”的上佳作品。由于建窑黑瓷具有结晶釉的工艺特色,烧成中依靠烧成温度和烧成气氛,在窑炉中随着烧成温度及气氛变化生成不同的釉面效果,因此,建窑黑瓷“一器,一装饰”,没有重复现象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窑黑瓷独一无二的文化审美价值。
也正因为如此,建窑瓷工不断追求其工艺的独特性,为出上品、佳品而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一方面,黑瓷工艺基础宽泛,这为瓷工智慧的发挥设置了宽广的空间。相对于白瓷、青白瓷、青瓷而言,黑釉瓷的氧化铁含量普遍高,尤其看好的,是它在化学构成中的含量具有从3%-10%的宽广范围,这为釉色变化提供了十分宽泛的基础。瓷工们正是利用材料的这一工艺特性,将黑瓷制作的千姿百态和丰富多彩。
另一方面,历史上,黑瓷出现在不同的地域,各地工艺不一,风格迥异。宋代以来,在各地窑场黑瓷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品种,诸如兔毫、油滴、玳瑁、剪纸漏花、黑釉剔花、黑釉印花等,这些品种分别在各地窑场独领风骚。例如,剪纸漏花是宋代江西吉安永和窑瓷工们的杰作:在制作工艺上,剪纸漏花吸收了当时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剪纸艺术,即,“江西吉安永和窑的匠师们,把当时民间的剪纸花样移植在黑釉茶盏上。这个移植是成功的,它既丰富了永和窑的瓷器装饰,又使我们了解到南宋时期江西地区民间剪纸的部分内容。”⑤就是这样,各地黑瓷植根于当地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均以地方性特征展示自身的乡土文化气息。
总之,在建窑黑瓷的发展中,更多地体现了瓷工的创造精神,体现了一种凝聚文化因素与展示审美的艺匠精神。
四、结论
宋代出现的建窑黑瓷,是历史上黑釉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它以一般黑釉瓷工艺为基础,充分发挥着地方制作的显著特性:瓷工将当地自然和人文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传奇般审美特色的黑釉瓷器品种,即“兔毫”和“油滴”等,这不仅为后世黑瓷的发展奠定了工艺美术基础,也为继续发扬工匠精神奠定了基础。
注释:
①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版,第144页
②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版,第279页
③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版,第83页
④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版,第83页
⑤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版,第279页
参考文献:
[1]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第1版.
[2]中國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09第1版.
[3]张福康,中国古陶瓷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09,第1版.
[4]谢道华,建阳文物志[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09,第1版.
[5]程金城,中国陶瓷美学[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06,第1版.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蔡炳龙建盏陶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