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秀
摘要:本文以生态批评的视角,结合文本分析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剖析了工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对于如何在发展中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思考。
关键词:《小镇畸人》;生态批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舍伍德·安德森的创作
舍伍德·安德森作为二十世纪美国中西部地区的著名作家之一,其文学创作对美国现代文学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严格意义上来说,其作家身份是其40岁之后的事情,36岁开始弃商从文,并相继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及部分短篇小说。其中尤以代表作《小镇畸人》最具影响力,被视为是美国文学史诗中的瑰宝。也正是因为《小镇畸人》的文学影响力与号召力,使得舍伍德·安德森被世界文学研究所关注。其开创的反叛的乡村文学流派也实现了巅峰式的发展。著名学者威廉·福克纳认为他是一代作家之父,开创了后继者必须承袭的美国式的写作传统。而学者马尔·科姆考利则认为他是作家的作家,是一代讲故事者中对后一代风格和视野都造成巨大影响的一位作家。追溯舍伍德·安德森的一生,其生活在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此时美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阶段,早在1876年,舍伍德·安德森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卡姆登的一户商人家庭,主要经营马具制造与销售。幼年时期的舍伍德·安德森家庭并不是很富裕,辗转迁移多地,直到1889年,其在莱达乡村小镇安顿下来,舍伍德·安德森就在美国这个中西部的小城镇里长大,也正是中西部小城镇的生活环境给予了他后期创作的灵感,他本人也回忆说,对曾经生活过的乡村小镇情有独钟。也正是因为这份对自然的崇尚与喜爱,当工业时代到来,他具有先天性的厌恶之情,这也是他反叛的乡村文学流派得名的缘由。而真正富有传奇色彩的是他弃商从文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处于中产阶级生活阶段的舍伍德·安德森突然心血来潮,放下之前苦苦经营的油漆厂,离开家人,独自去了芝加哥,在这里开始尝试着文学的创作。而与此同时,他加入芝加哥文艺复兴创作队伍,成为其中的主要成员,致力于文学创作,致力于中西部贫乏文化的丰富。而《小镇畸人》是他43岁创作的作品,一经发布,就引起文学界的关注,正是因为在这部作品奠定了其在美国中西部文学中的地位。
二、《小镇畸人》故事基本概述
《小镇畸人》由25部短篇小说构成,主要描绘的是俄亥俄州温斯堡小镇上的一群居民的生存状况。每个短篇故事是独立的,但是独立的故事之间又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不同人物之间存在既定人际关系,因此整个小说又是独立整体的。体现着文学创作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小镇畸人集中展示的人类当时的心理困境,揭示的是小人物的生活本质。小镇生活仿佛凄惨的风景画,作品传递着浓郁的寂寞和压抑,而小人物也在底层生活中发出痛苦的呻吟与绝望的呼喊。小镇畸人所要表达的是生命外表之下残缺的实际,展示了人们心理变态的痼疾。而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心理残缺的人,他们人生中遭受巨大的挫折与磨难,追求人生理想却陷入失败的窘境,因此他们无一不落落寡欢,沉默不语。舍伍德·安德森坚持反传统并融入到文学创作中,深入到人的潜意识领域,对人物的内心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刻画,在作品中展示人物意识,实现读者视线的情感引导。心理描写十分精彩,关注内心事实的描绘,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无论是作品内涵还是表现形式都具有自然派的特色。
三、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其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学者研究的深入,该文学批判理论也渐成规模,不断丰富与完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为显学之一。生态批评理论倡导的是通过生态的角度去研究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直面人类进入工业时代所面临的生态困境,从而意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国著名学者王诺将生态文学理论与生态主义结合起来,倡导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文学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其揭示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思想,揭示文学作品反映出的生态危机思想文化方面的渊源,也致力于文学生态性审美与艺术表现的探索挖掘。当农业时代过渡到工业时代,手工作业被机器作业所取代,我们享受生产的高效率时,也面臨着环境的破坏,环境危机逐渐加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而生态批评理论关注的就是自然与人力形态发展中的冲突与对抗。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去分析《小镇畸人》就是深刻揭示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美国中西部小镇人民面临的生态生存困境,从而探索其经济社会根源,引导人们正确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思考如何在发展中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生态批评主义视角下《小镇畸人》的文本分析
(一)人与自然方面的文本解读
《小镇畸人》故事的背景是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正处于美国向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工业化对传统农业社会造成直接性冲击,因此在作品中舍伍德·安德森就写道“工业主义的到来,伴随着各种事物的喧嚣声,从海外来到我们中间的成千上万的新的喊叫声,来去往复的火车……”可以说正是因为工业时代的到来,古老农村生活方式逐渐消退,也引发了拜金主义,人们更希望无偿地从大自然索取,获得更多的物质回报,梦想着发财致富,却忽略了对自然的保护,过度的开发带来的是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的破坏。神圣这篇中的主人公耶西本特利就是整日幻想赚取更多的钱,建立自己的王国。在《手》这一篇中,安德森借助比德尔鲍姆之口,描绘了工业化之前小城镇的美好与和谐。在美好的回忆中,田园般的惬意,开阔而绿色生机的田野里,有穿着整齐的年轻人,他们或者骑马或者散步,成群结队地来到一位老人身旁,他们在花园里说着话。而与回忆相对立的则是工业化冲击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现代社会,在这里我们看到是大量砍伐的树木、看到的是无人清理的垃圾、看到的是低洼处的污水等等,原来的美好不复存在。春天里,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泥泞与肮脏。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工业化对自然美好的破坏之大,让我们不得不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深思。生态批评视角下,文学关注的是生态整体性,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自然的破坏,和谐关系的消亡,在安德森的笔下,更多的人物封闭自己,寓意着人与自然的疏离。人们沉浸在空虚的幻想中,在封闭孤独中无法自拔,情感也无法宣泄。当自然环境被破坏,人们面对的是无尽的心理煎熬。
(二)人与人方面的文本解读
用生态批判的理论去解讀《小镇畸人》,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不可忽略的方面。工业时代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破坏,也导致人与人之间不再和谐友好。人与人之间更加孤立,封闭,交流存在障碍与困难。人们不知道如何去沟通表达自己的思想,语言的交际功能逐渐丧失。在《古怪》这一篇中,主人公埃尔默躯体上并没有残缺,但是他却觉得孤独寂寞,没有可以亲近的朋友。他绝望中试图摆脱这种孤独,但是孤独与空虚挥之不去,他在瓦恩堡的街道上独自游荡,无所适从,无所事事,最终难以自控,陷入深深的挫败感与痛苦感之中。他开始语无伦次,无法与他人沟通,而别人也无法去了解倾听他,性格越来越封闭,他也越来越孤独绝望。再例如《母亲》中乔治和伊丽莎白的母子关系就十分微妙,两人单独相处很好,面对面时却很难正常交流,两人总是不知道如何开口打破沉默,对于母亲伊丽莎白来说,她在儿子面前是羞怯并且是沉默的,而作为儿子的乔治·威拉德则和他母亲感情上交流无任何意义,更多的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形式,母子两人有着共同的志向却无法就志向进行探讨,彼此之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交流。他们无法找到自我表达的突破口,他们只能无尽地沉默,而自己却越发地痛苦,曾经农业时代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被摧毁。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导致他们交流困难的原因不是语言表达能力的丧失,而是工业时代对原有精神信仰的冲击。这折射出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
(三)人与自我方面的文本解读
生态学中有一种生态中心论思想,其理论基础就是自我实现。个体与外在的非人类的自然环境的联系,自我与西方传统中自我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在西方传统中,自我是分离而孤立的自我,是个体与自然的分离。而真正的自我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本我,社会的我和形而上的自我。在《没有说出口的谎言》中,农夫雷皮尔逊在生活的各种重压下逐渐失去当年的灵性,因此现在的他更多的是一副空皮囊,在社会中他扮演的是农场伙计角色,在家庭中他扮演的是不称职的父亲和丈夫角色,在朋友那里他又是落伍的老好人,他早已失去了自我的个性,当黑尔一番话引导后,他突然对自己的婚姻和人生产生怀疑,也意识到自我的丧失。在《虔诚》这一篇中,虔诚的基督教徒杰西本特利被物质欲望与精神信仰的冲突所折磨,陷入痛苦之中。其祖先都是双手辛勤劳作的农民,祖先所传承的就是精耕细作的慢生活。而工业时代的到来,机械化作业取代手工作业,本特利筹划农场未来,一心想增加农场的产量,他开始远离祖先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向文明人迈进,但是他还是习惯于用铁丝做成篱笆,习惯阅读报刊,习惯原来的慢生活。对物质的渴望对原有原生态文明的留恋,让他畸形而痛苦,在精神上,他仿佛比以往病得更厉害了。在《上帝的力量》中,已经当了十几年牧师的青年克蒂斯哈特曼,一直保持着虔诚的内心,且为人忠实正派,但是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欲求,偷窥了凯特赤裸的身体,其实这只是为了实现本我个人欲望的满足,从生态批判的视角看,这是狭隘的个人享乐主义追求,是孤立分离的自我体现。而《小镇畸人》中实现生态自我的主人公当属乔治,他走向成熟则是完成生态自我转变的标志。而这一过程也是由本我到社会的我再到生态自我过渡完成。刚开始他和小镇上其他的畸人一样,并不是完人,他和母亲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路易斯的关系也是低层次的,虽然教师凯特也提醒指导他成为作家,但是他并不是完全真正地理解。
五、结语
新时期,人类文明发展层次与高度都有所提升,也带来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对人际关系,对自我实现的直接性冲击,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注工业化所造成的生态破坏,所引发的人类精神危机,这给予我们的生存启示又是深刻的:我们必须重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必须保护自然,融入自然,拥抱自然,寻求自然的慰藉。抛开繁复的生活压力,追求生活的纯真与简单,减少欲望的膨胀,关注生态的呵护,诗意地栖居。当我们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当我们经受着环境灾难的考验,如果能树立生态批判意识,看到《小镇畸人》的时代意义,我们才能从美国工业社会初期的不幸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对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下各种社会现象有着敏锐的察觉,深入思考。这对于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中国来说,也有改革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邹天雨.“三界”理论观照下《小镇畸人》中的畸人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刘海燕.《小镇畸人》中“爱的失落”主题的解读[D].中国海洋大学,2012.
[3]齐月.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小镇畸人》中的畸人[D].辽宁大学,2012.
[4]杨莉.《小镇畸人》生态批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