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加洲
摘要:鲁迅和莫言都是我国比较著名的文学家。不管是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是所作的文章都趋向于民族化,笔下具有民族化特点的文学代表作品比较多。他们在吸收借鉴了优秀的西方文学资源之后,与具有中国民族化特色相联系,努力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文学的互通互融,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族传统。
关键词:鲁迅;莫言;民族化;文学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族化的探讨十分重要,它是衡量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上的地位和意义的依据。鲁迅和莫言分别是中国现代和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家,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意义和韵味,同时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通过对他们文学作品的研究,探究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民族化的途径,有利于科学理性地认识我国现当代文学民族化的意义,使我国文学能够更好的走向世界。
一、创作观念:世界角度下的民族化深潜
鲁迅和莫言的作品不但在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世界上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二人在文学创作上都曾受到国外作家的影响,作品中都有向国外作家学习和创作的痕迹。鲁迅在进行创作之前,读过很多的外国文学作品以及一些医学界的知识。他著名代表作《狂人日记》的创作理念和源泉就在于果戈里同名小说。但是在后面的创作实践中,随着创作理念的成熟,他渐渐脱离了外国作家的影响,创作的技巧也稍显圆熟,文字刻画的更加深刻,如《肥皂》。莫言的创作道路也大致如此,他的文学作品也受到了西方文学作家的影响,如他早期的文学作品《金发婴儿》中就有些魔幻主义色彩。但是随其后来意识到一味的学习西方是不行的,要想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要有民族性,从民间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才能创作出有具有中国色彩的作品。他在著写《檀香刑》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与西方文学之间的抗衡的力量。由此可见,两个作家都是首先吸取学习西方文学作品的精华,进而意识到单方面的学习是不行的,意识到借鉴的局限性,从而开始走向民间,吸取民间的传统文化的精华,创作出了符合中国民族化特点的著作。
二、乡土中国:民族化的场域与精神
鲁迅可以称之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的第一人,受到他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很多的文学作家都著写了很多的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学作品。鲁迅的很多小说中,都写到了他的故乡——浙东小镇的风土人情,其中很著名的就是《祥林嫂》。他的著作虽然多为短篇小说,但是里面所蕴含的民俗描写却十分的可观,具体的内容也都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化特征的。与鲁迅相比,莫言的著作中乡土气息更加的浓郁,他是被公认的乡土作家,乡土色彩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最浓厚的底色。在1985年他的成名作品《透明的胡萝卜》发表之前,有大约十多篇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都具有很强烈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尤其在他的著作《白狗秋千架》的发表之后,里面所写的“高密东北乡”,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华丽的文学坐标之一。不同的是,鲁迅从小成长在一个小官僚的家庭中,他对于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作都缺少亲身体验,因此在他笔下农民的生活细节和日常劳作缺乏细致的描述。而莫言本身就是农民,他更加的熟悉农村的生活,参与到了农村的各种劳动中,因此他的著作对农民的细致描述就更加的确切和生动。
三、民间艺术:民族化的形式资源
鲁迅和莫言从传统的说书、戏剧等很多的中国民间艺术中都获取了很多的创作灵感以及创作经验,使得自己创作的作品更加的具有民族性的特点,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了丰富的民族化特征。鲁迅的小说虽然每一篇都具有其独特性,但是大多数的小说中所蕴含的传统色彩都是较为凸显的,在叙事上比较重故事、重情节。对于人物的形象也主要从对话以及行动上来描绘。这样,他的小说中所有情节的发展过程,得使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都有着阅读的兴趣,并不与民族的欣赏习惯相违背。莫言更是如此,他的小说中特别是长篇的小说,基本都会有一个讲故事的人来叙说这个故事。他的著作与鲁迅的说书特色不一样的就是继承了传统说书中的“有说有听”的叙事模式。但是他的小说与传统的说书不同的就是听故事的人也可以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特点继承了传统说书的叙事模式,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传统中国小说的叙事模式。另外,中国戏剧和美术等民间艺术也影响了鲁迅和莫言文学作品的创作,给予他们创作的启发。
四、结论
综上所述,鲁迅和莫言所创作出的作品都是汲取和借鉴了国外和我国民间文艺中的积极成分,并且在此基礎上附加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具有民族风味的经典作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族化。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很多中国作家乡土经验缺失,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民族化特征缺失。但我们相信,当代文学的民族化还会更好的发展下去,还会有更多的选择路径。从此意义上说,鲁迅和莫言的文学创作民族化道路的有效性是不可否认的,也是功不可没的。
参考文献:
[1]张相宽.从鲁迅和莫言的创作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族化路径[J].宁夏社会科学,2017,(01):247-252.
[2]杨曾宪.民族化、现代化——中国现代文艺史的一瞥[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1,(04):17-22+3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