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红
【摘要】课堂是德育的主要阵地,美术学科可以在丰富多样的教材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尊重他人的品质,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培养恒心与毅力,在自我反思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渗透,既切实提高学生素质,又促进学校德育建设。
【关键词】德育 爱国主义 尊重他人 恒心与毅力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196-02
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一直以来,学校是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全员教师参与德育,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而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美术工作者,应该将德育理念贯穿到美术课堂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道德品德教育。下面,我将自己的一些做法归纳如下:
一、在丰富多样的教材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如果一个公民,不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美术课程里,设计了不少与这个主题相关的课例,五年级下册《我为奥运做贡献》一课中,我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盛况,不仅让学生了解奥运会各方面的知识,还知道自北京奥运会后,我们祖国被世界关注,名声雀跃,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三年级上册《各式各样的民居》一课中,我用视频的方式播放开平碉楼、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和福建土楼等建筑,孩子们全国各地的建筑深深吸引,赞叹民间建筑师巧夺天工的技艺。接着从造型、风格、功能等方面引导学生欣赏民间建筑,孩子们对我国不同地域的建筑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建筑的美。最后,我请孩子们寻找身边的民间建筑,大家纷纷描述着中山市步行街骑楼如何精美,并以此感到骄傲,热爱家乡的情愫自然而然地出现。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尊重他人的品质
合作学习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合作的学习氛圍,学生在宽松、愉快、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学习,并形成尊重他人的品质。例如在岭南版第十册《花车巡游》一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一个愉悦的巡游场景,向每个小组布置任务,并指导组员间如何发挥个人的长处进行分工与合作。群体合作时,学生在个体间相互理解、相互接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为群体活动的目标而全力以赴。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认识到尊重他人非常重要,如果自己太爱表现,别人就没有发挥的余地,如果自己太懒,自己小组的作品就不能完成,所以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思想共鸣,个人智慧聚集一起形成集体智慧,做出来的作品会与众不同,合作学习得到充分发挥。一节课后,集体的智慧出来了,中山一日游、中国航天事业等主题的花车缤纷地呈现眼前。
三、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培养恒心与毅力
毅力是人们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一年级新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保持时间短,特别缺乏恒心与毅力。为此,老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一年级下册《动物的花衣裳》时,我穿了一件装饰得很美的动物造型衣服吸引学生的眼球,然后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中,学生激情创作。但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开始坐不住了,找各种借口不想继续深入地画下去,如:“老师,我画错了,换一张纸给我。”我立即找出这幅画优点,教会他修改画得不满意地方的方法。学生认为自己画完了,我协助他找出可以完善的地方。学生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会寻找自己作品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他们的绘画作品越来越好。有了自信心,恒心与毅力不知不觉地得到培养。
四、在自我反思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的一种综合能力。反思是自主学习的一个综合策略,而学生反思的过程就是总结经验教训、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按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例如,我在上一年级下册《漫游飞行世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天空飞的鸟类有哪些?”“除了鸟类,还有什么动物在飞?”“他们展开翅膀样子不同,哪一些鸟飞得更高更远?”“人们又是怎样飞的?”“画家怎样画飞?”……学生一连串的问题提出,课堂变成一个讨论场所。在回答哪种鸟类飞得最高时,我展示老鹰、白鸽、麻雀、猫头鹰等鸟类展翅的图片,学生发现老鹰的翅膀最大且有力量,原来老鹰可以在天空翱翔原因在这,他们在自主学习中找到了答案,并明白表现鸟高飞的方法是把翅膀画得又大又宽。在评价环节,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全课,他们在自我总结中反思自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认清自己前进的方向。
总之,在美术的教育教学中,不能仅着眼于“美术教育”,要放开眼光,看到课堂教学在各方面都能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只要充分利用课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广西教育》.ISSN广西教育杂志编辑部.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