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珍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有着独特的开掘角度。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4-0108-01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的过程。在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都需要开动大脑、展开想象,自己动手实践。开展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的途径。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不能按照讲、学、考的教学模式进行,那将桎梏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当前积极推行的新课程改革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一个和谐而宽松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诱发学生创新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作为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重新定位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做到一视同仁,不搞特殊化;在教学中要细心指导,有时教师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课余时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其所任教的课程。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说真话,做实事,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丰富的知识,树立学习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呈现创新的力量。
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职责不能仅仅满足学生“学会”,而应该更加注重于引导学生“会学”,参与式教学是新课改一贯倡导的教学模式,主要内容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算法与程序设计时,在学习了有关编程的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把要编写程序的主要思想讲清楚,画出流程图,让学生自己尝试编写一些有趣的小程序。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个相对来说有些难度的程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巧妙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事物有兴趣,自然而然会热情地参与进来,课堂就会有生气,课堂效果就会好。《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一门比较枯燥、难理解的课程,我就从比较有趣的VB小程序开始,我从相关书籍上查找了一些现成的小例子,然后经过改进,给同学们演示。如猜幸运数小游戏,时间转换小程序,青蛙跳井,画同心圆等,看完这些学生是既兴奋又羡慕,个个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找了一些简单的小程序如计算圆面积、超市打折等,让学生自己练习,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我还尝试着把相关条件做一些改变,让学生自己编写,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语句去实现,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成功运行出结果时,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
四、注重联想和想象诱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力求形象生動,要把专业的术语,机械的菜单,固定的图标形象化、生动化。在讲解它们的含义、作用、用途时要富于形象,使学生便于理解,而不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比如,在学习使用photoshop程序画图时,有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学生不容易听懂,我们就应该用类比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描述:“我们画图时要用到笔和纸,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时,学生经常分不清主文件名或扩展名,其实,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主文件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区分各类的文件。”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掌握,从而教会学生养成善于联想的习惯,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而攻克学习的难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创新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就应该赏识。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教师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不单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创新型的21世纪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杭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教育情报研究中心.基础教育新理念.
[2]何克抗.教育技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