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晓晨
摘要:查尔斯·赖特是美国著名当代诗人,其诗歌以简练自然的诗风以及深蕴的精神厚度而备受各类文学奖项的青睐,并当选美国第21任桂冠诗人。赖特的诗歌以“风景,语言,上帝的观念”为主题,旨在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写进行精神探索。诗人丰富的人生阅历使其诗歌创作受到多种文化思想的影响,其中中国的禅宗思想具有一定的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其诗歌中宁静以致远的禅宗之境,以及冥想之禅思。
关键词:查尔斯·赖特;禅宗思想;禅境;禅思
查尔斯·赖特是20世纪后半期美国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代表作为“三部三部曲”(“Trilogy of Trilogies”),包括《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万事之世》(The World of Ten Thousand Things)以及《否定的蓝》(Negative Blue)。赖特迄今一共出版了24部诗集,并获得广泛认可,备受各类文学奖项的青睐,包括美国国家图书奖及普利策诗歌奖等。赖特诗歌的一大特点是其所受文化思想影响颇多,如基督思想和意大利文艺思想等。然而,对于我国文学研究来说,更具探索价值的可能更是中国的思想文化对于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例如中国禅宗思想对其诗歌创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等。诗人曾对禅宗诗歌进行过改写,其本人也说过“在我看来,随着我年纪渐长,在某种程度上,我的步伐将更多的将沿着佛教的路线而非但丁式的旅程”。基于此,本文意在详细探究此话题,分别从禅境与禅思两个角度来详细分析、探究中国禅宗思想对于查尔斯·赖特诗歌创作的影响,即禅宗思想如何使其诗歌浸染上宁静以致远的禅宗之境,以及禅宗思想对赖特诗歌所产生的“冥想”之影响,意即“禅思”。
一、宁静致远的禅宗之境
中国禅宗思想对查尔斯·赖特诗歌影响的具体体现之一乃是其诗歌蕴含禅宗之境,意即一种宁静以致远,淡泊且悠长的禅宗意境。赖特的诗歌诗句凝重洗练,与禅宗所提倡的“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即应追求文字精简化从而“以心传心”不谋而合,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其早期诗集《中国痕迹》及其第19部诗集《六重唱》(Sestets)内,其中的许多诗歌都十分短小精悍。而更重要的是赖特诗歌的这一简约形式所传递出的静谧、悠远、空灵之意境,这也正得益于禅宗思想的精髓——禅宗空观,看似平淡无味,实则意蕴绵长。
所谓“宁静以致远,淡泊且悠长”,意即以静谧与淡泊去达成“远”与“悠长”,而这种“远”与“悠长”指的即是事物蕴意的非固定性与无限性,即中国禅宗思想精髓“色即是空”,万物均无实形,皆无永恒,且应以心去感悟万物,不可拘于其表象。简言之,乃通过静谧与淡泊之境去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意境,而这一点也在赖特的诗集中,尤以《中国痕迹》为典型,得以体现。诗集中的《雪》(Snow)一诗虽非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改写之作,亦是此类典型。赖特在这首小诗中写道:
如果我们是尘埃,我们正是如此,尘埃它升起,必将升起,
那我们亦将升起,且再次聚集
在风中,在云里,安下我们的新居,
成为坠落的世界中坠落的事物,滑过
那尖刺的树枝和常青树劈啪作响的关节,
白蚁,白蚁以及它那小小的肋骨。(桑婪译,有所改动)
显而易见,诗歌中所描写的对象皆为常见的自然风景,无论是“尘埃”抑或“风”“云”“树枝”等均为十分简单的意象,而这些简单的自然意象为诗歌奠定了舒缓的基调,使其弥漫着一种静谧的氛围,恰似一幅无声的画卷。这种宁静并非意指物理上的绝对静止不动,而是这些意象所传递出的可使人心生平静安和之境。例如在诗歌的第一节中,“尘埃”这一意象无疑发出了物理上的动作,如“升起”“聚集”等,然而,这些动作均是十分轻缓柔和的动作,且动作的发起者为“尘埃”,一种具有同样平和性的意象,而“安下我们的新居”更是有一种落于归宿的淡泊之感。诗歌的第二节除了物理上的动作之外,更是出现了看似与宁静恰恰相悖的物理上的声音,即常青树关节的“劈啪作响”,然而,这种声音反而更是加强了诗歌的静谧之感。显而易见,树枝的“劈啪作响”是十分轻微的声音,在通常情况下常使人难以捕捉,但在此诗中,即使是如此轻微之声都可被听见,且是全诗中所出现的唯一的声音,由此可见,诗中之景是何等的宁静静谧。除此之外,诗人以非实写的方式来传达“雪”的概念。在诗中,我们无法得知雪的具体形态,甚至对其抽象特征也无从所知,即诗人没有向我们灌输“雪”的任何一个定义,在此,赖特业已超越了意象本身,使读者以“我們”的视角,即“雪”本身的视角去感受它,领悟它,实形与表象皆不重要,其“色”乃“空”,而正如禅宗之空所提,这里的“空”也不是空白或虚无,而是非永恒无具象,事物究竟为何,皆应由心来解读,以心去悟“雪”。
二、天人合一的禅宗之思
禅宗思想对查尔斯·赖特诗歌创作的影响亦见诸其诗歌的思维,即指其诗歌中的禅宗式思维方式——冥想,亦指由此思维方式所得的禅宗式认知,即在人与自然之关系上的认知。透过日常风景,赖特试图悟出物之本性,而非借诸理性的推理思维,而这种“悟”也是禅宗思想所推崇的以冥想而获得顿悟,其诗歌中的思辨色彩与主观色彩均已淡化,而是通过对风景的冥想以平和之心去进行思考。简而言之,此种禅宗式的冥想的最主要特征为以平和心境去想,不依靠任何经验理论,不求是非正解,并获得顿悟,它并不拘泥于人们所固认为的参禅打坐,而是融于日常生活之中。这种冥想思维的结果亦得禅宗印记,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赖特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后所获的整体观认知。
中国自古以来便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家喻户晓,而在中国禅宗思想中也同样历来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禅宗思想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而人类应当以慈悲为怀,善待一切生命,要珍爱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任何事物,包括人类,都不能够脱离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这种思想同样也影响着赖特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在其以佛教为题材的诗歌《一个故事关于玄奘》中,赖特同样表达了自己由冥想所得的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知。在诗歌第二节的首句中,赖特便写道“这些天,我看着事物,而不是看透它们”,直接表明其对自然进行思考的方式不是去穷追不舍的探究,而只是静静地看着周围的自然风景,在这种静看中静思,从而得到一种顿悟,悟得人与自然之间相合的禅思。中国古代著名禅宗诗人“诗佛”王维对赖特的诗歌创作有着不容忽视的熏陶,诗人在其诗作中曾多次提及王维,且对王维的诗歌有过仿写等,而在本诗中,赖特对人与自然二者关系的认知亦受其影响。在诗歌的近尾声处,赖特写道“他从未游历风景,而是住在了里面。他认为,他即自然的一部分”,诗中的“他”所指即王维,在赖特看来,王维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诗人未用复杂的语言去阐释王维的天人合一观如何得以体现,仅是“住在了里面”与“即自然的一部分”寥寥数字就已将之彻底呈现。无疑,他在诗中对王维的这一观点是赞同的,如同王维,在赖特看来,禅宗自然观精髓即是如此,人与自然应当相融合,而非彼此分隔。endprint
三、结语
查尔斯·赖特一直以来对中国文化都有一定的接触与了解,尤其是包括佛道思想及唐诗在内的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并受其影响颇深,而中国禅宗思想这一传统文化瑰宝亦对赖特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具体而言,此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中国禅宗思想使得赖特的诗歌充满了宁静致远,淡泊悠长的禅宗之境,而这一境界抑或氛围则是通过诗中对禅宗空观的践行所实现的。其二,中国禅宗思想亦对赖特诗歌中的思维有所影响,具体表现为在对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受禅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赖特的思想中体现出了禅宗色彩,众生平等,人与自然相互依存。除此之外,赖特达成这种认识的方式则也是受禅宗所影响的冥想,通过静思去实现顿悟,而非穷追不舍的诘问抑或理性的推理等。在中国禅宗思想的影响下,赖特的诗歌氤氲着宁静悠远的禅境,蕴含着以顿悟所达成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认知的禅思,而这一禅境与禅思共同造就了赖特诗歌独特的禅宗之味,禅宗之美。
参考文献:
[1]戴伟平.查尔斯·赖特诗选[J].诗歌月刊,2003(10):22-24.
[2]金虹,敖练.“无我”诗境中的佛禅生态智慧[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8-116.
[3]刘文.诗歌是对神秘神性的沉思——2014年度美国桂冠诗人查尔斯·赖特[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5(2):107-112.
[4]桑婪.查尔斯·赖特诗选(3)[EB/OL].
https://site.douban.com/116069/widget/articles/4965968/article/33405906/,2014-11-13/2016-6-19.
[5]肖小军.中国迹象——查尔斯·赖特的中国文化影响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1):31-39.
[6]薛亮.论禅宗对东西方诗歌的影响[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17-121.
[7]张东燕.美国现代诗歌中的禅宗意味[J].世界文学评论,2009(2):210-213.
[8]Costello,Bonnie.The Soil and Mans Intelligence:Thre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Poets[J].Contemporary Literature,1989(3):412-433.
[9]Giannelli,Adam.High Lonesome:On the Poetry of Charles Wright[M].Oberlin:Oberlin College Press,2006.
[10]Mott,Joe.Understanding Charles Wright[M].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08.
[11]Slicer Deborah.Do What the Clouds Do:Charles Wrights Ambivalent Relationship with[J].Isl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2006(2):167-178.
(作者單位:同济大学)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