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源
摘要:荷尔德林是德国伟大的诗人。本文着重介绍了他与银行家夫人苏赛特的恋情及其希腊情结。文章后半部分翻译并分析了荷尔德林的中期诗歌《阿喀琉斯》,此诗借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遭遇描述了荷尔德林的爱情烦恼,体现出其身心痛苦在希腊情结中得到慰藉与寄托。
关键词:荷尔德林;希腊情结;阿喀琉斯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iedrich H?lderlin)是一位声誉斐然的德国诗人。他作品中毫无矫揉造作的自由奔放的强烈表达、独特的隐喻以及对传统规范的突破引人注目。荷尔德林是一位“介于古典文学与浪漫文学之间”(Zwischen Klassik und Romantik)的作家,是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他一方面崇尚古希腊与古希腊的文明,另一方面认为文学应当体现“时代精神”。荷尔德林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主,此外,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也是其不朽名作。
一、荷尔德林的生平与爱情
荷尔德林一生坎坷。1788年进入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后,他曾阅读柏拉图、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研究卢梭、斯宾诺莎、康德等人的哲学思想,与谢林、黑格尔结为好友并追随法国大革命的思想理念。他拒绝了母亲为其安排的牧师职位,坚持对诗艺和哲学的学习与探索,自力更生,1796年在法兰克福银行家贡塔尔德家里当起了家庭教师。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与女主人苏赛特·贡塔尔德之间产生了爱情。其小说《许佩里翁》中为希腊的民族自由而战的男主人公许佩里翁的爱人狄奥提玛就是以女主人苏赛特为原型,狄奥提玛在荷尔德林笔下是美的化身,也是一切崇高伟大的理想的载体。但家庭教师在当时望族家庭里不过被看作是“高级仆人”,婚外情也向来为世人所不耻,所以身份上的鸿沟加上道德上的谴责使荷尔德林与苏塞特夫人的爱情注定不可能长久。他对苏塞特夫人的痛苦又执着的爱恋也导致他头疼病的恶化。后来,这段这见不得光的恋情被苏赛特的丈夫撞破,荷尔德林被当即赶走。为了抒发与苏塞特分别和思恋的痛苦,他创作了多首赞歌和哀歌,其中就包括诗歌《阿喀琉斯》。这段恋情是其灵感创作的源泉,亦是其不幸的开端。其后,经历了法国大革命的混乱和暴力、苏赛特急病去世、被警察调查等一连串打击与惊吓后,荷尔德林的疯病彻底发作,1806年被强迫关进图宾根的精神病院,逝于1843年。
茨威格将荷尔德林尊为“英雄人物”,并评论他是被一种“极强大的、在一定程度上超自然的力量驱赶出他们温暖的存在,卷进了一个毁灭性的激情漩涡,过早地终结于可怕的精神错乱、致命的感官迷醉以及疯狂或自杀中。他们与时代毫无联系,不被同时代人所理解,如流星般闪耀着短短的光芒迅疾地冲进了他们的使命的暗夜。”正如叔本华所说,思想的天才经常陷入各种不同的强烈情绪之中,没有一个平淡、冷静的人可以成为天才。荷尔德林这样天才而又痛苦的一生令人同情,也令人肃然起敬。对诗和艺术的追求注定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他的作品不为人所接受也必定是暂时的,因为伟大的灵魂自会闪闪发光。
二、荷尔德林的希腊情结
“美的艺术的故乡在希腊,这无可争辩”。
——荷尔德林
让荷尔德林痴缠一生的创作主题,一是歌颂祖国,二是詩化的古希腊。他承认:“希腊是我第一爱,而我不知道我是否应该说,它将是我最后的爱”。从他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管窥他的哲学与诗学思想动向与希腊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希腊的美的艺术的历史》一文中,他再次重申了对于希腊精神的崇拜。他认为,希腊不仅是“美的艺术的故乡”,而且还是诸神与英雄的故乡。希腊文化有着独特而新颖的原创性,美的艺术在这个高雅的民族中的产生和成长,并在一定的范围和强度上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力量,进而产生了其他民族中所没有的完性美和多样性。在希腊文明生活中,自由与美好,理想与理性,完全融合为一,希腊的理性、民主、自由以及浪漫之精神吸引着荷尔德林,发现人的生命存在中的神性一直是诗人努力的方向。其作品中希腊英雄主义精神和情怀屡见不鲜,他在小说《许佩里翁》中有这样的描述:“太阳神曾住在这里,在天国的节日之下,希腊如凝聚起来的祥云围着他光华四射。希腊的青年在这里投入欣喜和感悟的潮水中,仿佛阿喀琉斯沉浸于冥河,然后像神人一样走出来,充满不可战胜的力量。”显然,作者所笔下的主人公,正是他本人的愿景,许佩里翁对于希腊的狂热与激动难道不能表达荷尔德林对古希腊精纯思想的希冀?
对于阿喀琉斯这一人物形象,诗人荷尔德林有着特殊的情感。他毫不吝惜对阿喀琉斯的溢美之词:“众英雄中我尤爱重他,如此英武而脆弱,英雄世界里最成功最易逝的花,正因为他如此美,用荷马的话说也‘如此为瞬息而生”。在《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篇中出场的众多英雄里,荷尔德林最叹服和喜爱这位海洋女神忒提斯和英雄珀琉斯之子。他称阿喀琉斯为“一切诗人的诗人”,在这位半神英雄的面前,也许只有特洛伊第一勇士赫克托耳能与其比肩。赫克托耳是一位完全出于义务与良知的英雄,与之相比阿喀琉斯则是丰饶美好的自然的化身,他本身就是艺术,象征着希腊精神的最高境界:自由而浪漫。
作为希腊第一英雄,阿喀琉斯每一个出场的瞬间都是如此光芒万丈,他的一生如流星般短暂却精彩绝伦,虽有过挫折,虽有着致命的弱点,但他永远是最耀眼的天神之子。而荷尔德林的精神疾病也是其“阿喀琉斯之踵”。他生前仅有其小说《许佩里翁》产生过影响,其余作品在十八、九世纪都收效甚微。但他的艺术作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其中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与颂扬,直到今天仍为人所挖掘、传颂和研究,在世界多个国家几度掀起“荷尔德林热潮”。
三、阐释诗歌《阿喀琉斯》
《阿喀琉斯》(Achill)是荷尔德林中期作品,其创作背景与荷尔德林在法兰克福作为家庭教师时的经历有关。诗歌译文如下:
阿喀琉斯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高贵的神之子!你失去了爱人,
走到海边,对着潮水放声哭泣,
将哀怨之声倾倒进这神圣的深渊里,endprint
你心中的宁静之处在那,远离船舶的喧嚣
深藏于波涛之下,祥和的洞穴中
那里住着蓝色的忒提斯,她保护着你,这位海洋女神。
她是这少年的母亲,强大的女神,
曾经爱怜地在礁岩上
将这个男孩哺育,伴随着有力的海浪之歌
并用冥河之水把他塑成英雄。
这位母亲听到了少年的哀诉,
悲伤地从海底升起,如云雾升腾,
轻柔地环绕着爱子以抚慰他的伤痛,
并且他听到,母亲殷勤地许诺予帮助。
神之子啊!哦,如若我能像你这般,隐秘地
向一位天神倾诉我心底的痛苦。
我不愿看到这样的结局,我甘愿忍受这份耻辱,比起让我
再也不属于她,这位只能以眼泪凭吊我的她。
善良的神呀!你们倾听凡人的每个恳求,
啊!我真挚而虔诚地热爱着你,圣洁的光辉,
自我有生以来,便爱着你的土地、你的泉水及森林,
天父以太,我向往你,带着一颗纯净的
心——哦,用他们的美好纾解我的哀愁,
我的灵魂不要过早沉默,
我还活着,同你们这些高高在上的神灵,
在飞逝的岁月里仍用虔敬的歌感谢着你们,
感谢过往之善,和那逝去青春的欢愉,
然后请发发慈悲收留我这个孤独的人。
这首诗采用古希腊悲歌体双行联句形式,上篇和下篇各有十四个诗行。悲歌体双行联句(das Distichon)由扬抑格六音步诗行(der Hexameter)的上句和扬抑格五音步诗行(der Pentameter)的下句组成。其构成可用以下符号表示:
der Hexameter:/X(X)/X(X)/ X(X)/X(X)/XX/X/
der Pentameter:/X(X)/ X(X)/ //XX/XX//
“ˊ”表示一个音步中的重音位置,(X)代表自由音步,是非必须的。六音步格律要求前四个音步分别由二或三个音节组成,最后两个音步的构成“XX/X”是固定的,也被称为“阿多尼斯韵脚”(Adonis-Kadenz)。六音步诗行是《荷马史诗》所用的格律,不要求押韵,为诗人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也正是这一韵律的运用使荷尔德林的诗具有独特的古风。五音步诗行又称为减音节六音步诗行,它是六音步诗行的变体,也有六个音步,可见其名“五”音步是名不符实的。与六音步诗行不同的是,它的第三和第六音步只有一个音节,前后三个音步之间有一个强制停顿,用符号“//”表示,为体现韵律、句法、意义的停顿,以引起读者的思考。第四、五音步总是三个音节,诗行为阳性韵脚。要注意的是,五音步诗行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与六音步诗行成对出现,构成双行体,这种双行联句形式在18世纪由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引入德语诗坛,他在作品《救世主》(Messias)中将它作为宗教赞美诗的主要旋律,打破了当时亚历山大格的独尊局面,后来歌德对这一格律形式作了进一步推广,今多用于悲歌和箴言诗。此外,五音步诗行写在六音步诗行后,在形式上应当缩进一格。
诗歌上半部分的十四诗行讲述了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的遭遇。阿喀琉斯出生后便被母亲浸于冥河之水中,除了弱点脚踵外,刀枪不入,备受希腊人推崇。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发生在特洛伊战争的第十年。虽然在战场上勇猛的阿喀琉斯为希腊人取得众多胜利,却还是遭到希腊统帅阿伽门农的侮辱。事情起因是,阿伽门农掳掠了阿波罗祭司的女儿作女奴,于是太阳神在希腊军营中降下瘟疫。为平息太阳神的愤怒,阿伽门农虽无奈忍痛割爱,但他非要以某位英雄的战利品份额作为自己的补偿。阿喀琉斯为此与阿伽门农争吵起来,心怀不忿的阿伽门农厚颜无耻地向阿喀琉斯讨要其心爱的布里塞伊斯以作补偿,这种行为使阿喀琉斯感受到极大侮辱,愤然离去,表示如果阿伽门农不当众道歉就绝不再参战。
随之出现了诗歌开始时的场景,这位古希腊英雄离开营地,哭着走向海边,请求母亲海洋女神的安慰与支援。忒提斯有感于儿子的痛苦,从海中出现,拥抱爱子并答应为他复仇。诗中忒提斯被描写为一位温柔而强大的女神,德语中的“schmeichelnd”一词有奉承、迎合之意,足见其对儿子的百依百顺的“溺爱”和殷勤。诗歌中经常出现人称的变化,时而用第二人称(du),时而用第三人称指代阿喀琉斯(G?ttersohn、Jüngling、Knabe),以表现自己对这位英雄既有亲近之意,又有对半神的敬畏之情。如此灵活地转换人称,使得读者一方面能对对阿喀琉斯的苦楚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仿佛又是客观叙述的一个神话故事。
诗歌的下篇展现了“das lyrische Ich”(诗中的“我”)即诗中叙述者的痛苦。开篇用第二虚拟式表非现实的愿望体现了叙述者对阿喀琉斯的羡慕之情。若通过下篇诗歌中的“我”的所思所感,再进一步结合我们了解的、前文所述的荷尔德林生平和思想,便可看出,诗人正是借诗中的“我”之口叙述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说,这首诗歌所反映的正是荷尔德林的情感,是他借阿喀琉斯之口抒发的感悟。在荷尔德林看来,阿喀琉斯与自己有着相同的境遇——他们都因为身份上的差距失去了心爱的人:作为“高级仆人”的荷尔德林配不上女主人苏塞特;阿喀琉斯即使有一半神的血液還是不得不在主帅面前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然而阿喀琉斯难过时尚有母亲抚慰,尚能复仇,而荷尔德林缺只能被驱逐,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可奈何。于是诗人羡慕地想,若他能像阿喀琉斯一样能有人倾听他为这段的虐爱所遭受的巨大痛苦该多好啊。诗歌上篇中荷尔德林刻意强调了忒提斯对儿子的溺爱,反观诗人自己,莫说是神,连凡人都没有一个愿意去安慰他,更不必说“溺爱”,徒留诗人自己默默承受离别之苦。如此鲜明的反差令读者更加强烈地体会到作者的悲伤与孤寂以及对爱的渴望。除此之外,此诗中或也体现出了诗人对于一个“强大的母亲”,即强大的祖国德意志的渴望。endprint
即使如此煎熬,在接下来的两句诗行里诗人仍表示宁愿忍受痛苦与耻辱,也不愿放弃爱情,这份情感化为了他文学创作的动力和源泉。接下来的诗行体现了诗人的泛神论倾向,无论是上篇中的海洋女神忒提斯,或是下篇中的天父“以太”,荷爾德林用这两个代表形象勾勒出一幅泛神图景。荷尔德林在法兰克福期间形成了由他同时代的斯宾诺莎主义所激励的泛神论的世界观,其中融入了由卢梭推崇的对自然的崇拜,其主要的证明就是《许佩里翁》,在他的诗歌中也能找到这种泛神论世界观的强烈的表达。这种世界观在其六音步抒情诗《致以太》中得到了全面系统地的展示,“以太”是斯多葛主义——泛神论的主要象征,是统摄一切并使一切具有灵魂的自然力的标志。在诗歌《阿喀琉斯》中,诗人热爱神创的土地、泉水和森林,对神祇虔诚的赞美,感谢众神赐予他的“过往之善”及“青春的欢愉”,最后求神明解脱自己于人世的苦难之中。
作为一个介于古典文学与浪漫文学之间的作家,荷尔德林是“孤独”的,他的作品中处处都闪烁着希腊神辉煌的光华,也无非是借希腊、希腊神话来表达他内心的德意志情怀和不得实现的志向,在希腊神话中寻求慰藉。这一点也体现在了其诗歌《阿喀琉斯》中。失去爱情的痛苦激发了荷尔德林创作的灵感,在与病魔作斗争时仍笔耕不辍,不愧为德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家之一。
参考文献:
[1]《阿喀琉斯》诗歌为作者译.
[2]任卫东,刘慧儒,范大灿.德国文学史(第3卷)[M].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3][德]斯蒂芬·茨威格著,徐畅译.与魔鬼作斗争: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M].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4][德]荷尔德林著,戴晖译.荷尔德林文集[M].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谭余志编著.德语诗歌名家名作选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Paul,Otto/Glier,Ingeborg:Deutsche Metrik.München:Max Hueber Verlag 1961.
[7][德]荷尔德林.荷尔德林诗集[M].王佐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版.
[8][德]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腊神话故事[M].赵燮生,艾英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