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小说中的社会主义观

2017-11-30 17:49阿力更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3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

阿力更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中对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的社会主义形象的塑造和评论。作为一部以横贯20世纪历史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在其作品中几乎囊括了20世纪的重要历史事件,其中就包括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发展和影响,作者在描绘20世纪的壮丽图景中对于社会主义的描述更为显眼,同时也同西方的资本主义形成了强烈对比。从中不难看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的态度和看法,揭示了在当今国际社会情况下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历史小说;“世纪三部曲”;共产主义

肯·福莱特(1949—),生于英国威尔士加的夫,代表作有《针眼》、《圣彼得堡来客》、《与狮同眠》、《圣殿春秋》等。他最新的“世纪三部曲”,即《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曾荣登多国畅销书榜首,一经被译为中文出版就引起了众多读者的追捧。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历史背景之广令人惊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美苏冷战时期,再到苏联解体,几乎20世纪的重大事件都在三部曲中有所展现,肯·福莱特用五大家族四代人的命运谱写了20世纪惊心动魄又引人入胜的篇章。

那么何为历史小说?英国哲学家柯林伍德认为:“小说家们在虚拟的世界中以历史为素材建构起一座真实的大厦,当小说中的生活被置于历史背景下时,当小说中的人物与历史人物的处境不谋而合时,这就是一部历史小说。”[1]普遍认为欧洲历史小说的开创者当属瓦尔特·司各特爵士,在司各特的影响下许多作家投身于历史小说的创作,历史小说也成为19世纪文学作品的一大特色。进入20世纪,由于受到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等现代文艺理论的冲击,历史小说家从对历史肯定、自信的态度转变为对历史的反思和怀疑,历史小说也迎来了新一批的创作和讨论的热潮,毫无疑问历史小说已经复兴。然而,同这种复兴的浪潮相对比的是对历史小说的批评的冷遇,在这些历史小说中所折射的历史观、精神世界、社会意义等方面应该引起学界更多的重视。正如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它可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西方世界对于社会主义的态度和理解,有助于认清当今世界形势下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挑战。

一、两大社会制度的对比

“世纪三部曲”在思想飞跃、战火纷飞的20世纪中描述了主要的五大家族的兴衰,这五大家族有生活在君主立宪制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也有后来居上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也还有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肯·福莱特对这两大制度的描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别斯科夫家族中的哥哥格雷戈里·别斯科夫因为在推翻沙皇统治的过程中立下功劳,他一直作为维护革命果实的共产主义者形象出现在三部曲中,他的后代也在政府高层工作,然而在这革命色彩浓烈的家庭中的第三代却出现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质疑者即格雷戈里的孙女坦尼亚。到了坦尼亚这一代苏联的统治越来越走向集权化,处处都有秘密警察监视着人民,除此之外由于冷战时期苏联同美国的军事竞赛,使得国内经济发展停滞,人们对于共产党执政的不满日益增强,坦尼亚就是这些不满人群中的代表。虽然是一名国内权威报纸的记者,其实却热衷于揭露苏联政府统治的种种缺点,顶着生命危险多次向西方出版商提供反共小说,认为只有寻求西方的帮助才能够使自己从现实不幸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坦尼亚的梦想也就是能够在自由的西方生活。在“世纪三部曲”中,肯·福莱特将坦尼亚塑造为一个敢于向苏联统治者挑战的战士,迫切想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中逃走,对于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强烈的不满,认为这样的制度应该早些结束,想要使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只有走资本主义这条道路。

同苏联集权统治相反的是英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英国的威廉姆斯家族,虽然是一个煤矿小镇的普通家庭,但是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政治影响力在政治领域一路晋升。尤其是艾瑟尔·威廉姆斯,她本来是庄园里的女仆,还同庄园男主人生了一个私生子,但是艾瑟尔·威廉姆斯性格坚强,受先进的女权思想影响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最终成为一名女男爵。作为一名在较为保守的英国成长起来的女政治家,从社会底层到上层社会不是依靠婚姻而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肯·福莱特向读者展示了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底层人民成功的可能。同样是想要实现人生理想的两位女性,只因身处不同社会制度的國家,结局却完全不同。肯·福莱特在“世纪三部曲”中为读者建立了一个资本主义的乐土,任何有抱负的人只要通过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人生理想。肯·福莱特站在西方中心去审视同他身处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其西方优越感去评判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将社会主义国家视为“他者”,救赎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的重担就转移到了资本主义国家。赛义德曾认为:“欧洲人和他们的‘异类之间的系统交往已长达五六百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有一种认识几乎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世界上泾渭分明地存在一个‘我们和‘他者,每一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容置疑地摆在那里”[2]。肯·福莱特也在“世纪三部曲”中建构了这样的一个西方世界,泾渭分明的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分隔开来。

二、自由同束缚的对比

除此之外,在小说中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在美国的黑人和二战后的东德人。同样,作者在处理这两类人的境遇时仍然采用了不同的态度。美国黑人的典型代表是乔治·杰克斯,东德人的代表是弗兰克家族。乔治·杰克斯是列夫·别斯科夫的儿子同一名黑人女性的私生子,乔治6岁时才同父亲相认,随后在父亲的帮助下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并顺利毕业。由于肤色问题,乔治一直是学校中的“少数派”受到过歧视排挤,但是当时的黑人已经不再是逆来顺受的黑奴,明白需要同白人做斗争来争取自己同白人的同等权利,乔治的生活就同黑人平权运动息息相关。从最开始参加自由之行运动到后来成为白宫中的工作人员努力促成政府修改民权法案,应该说乔治的一生就是黑人平权运动的一个缩影。在平权的过程中重重困难,首先,乔治一行遭到了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围攻,因此他的胳膊被人打成了骨折还险些丢掉性命。之后在阿拉巴马非暴力游行中受到白人用高压水龙头和警犬的残忍镇压,黑人民权领袖遭到毒打,再到马丁·路德·金被人暗杀。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在每一次的打压下,平权运动都会有一定的前进,从开始大多数白人的不接受,到后面黑人民权运动得到了广泛的支持,直到最后总统修改了民权法案。虽然黑人的维权之路充满艰辛但是一直都有希望,最后作者用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当选作为三部曲的结尾,证明了在自由国度下人权的保障。endprint

同样是在压迫下的东德人则没有这么幸运,作为二战战败国,德国被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西方国家控制的西德,另一部分是由蘇联控制的东德。西德施行的是西方自由的社会制度,战后社会发展较好,而东德施行的完全是苏联的那一套做法,社会发展较为缓慢,人们日常的生活物资供应不足,除此之外还有斯塔西秘密警察的监视,应该说人们的言行举止完全被束缚在共产主义者的统治中。冯·乌尔里希一家本属于上层阶级,但是由于战争的影响,从前家族的地位不复存在,和其他普通德国人一样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冯·乌尔里希一家不仅经济上拮据,在政治上也遭受着迫害,沃尔特·冯·乌尔里希因为支持民主反对希特勒极权统治被警察打死,留下了无依无靠的儿女和妻子。而其妻子茱黛也是一名民主的积极拥护者,其女也惹怒了她的斯塔西丈夫,所以冯·乌尔里希这家人一直是政府的重点监视对象。其女的丈夫一直利用职务的便利阻止冯·乌尔里希一家主张各种权利,导致其他家族成员被辞退,他的孙女由于无法找到工作决定同丈夫一同逃往西德,在逃往的途中其丈夫不幸从屋顶摔下落得下身瘫痪。孙子虽然逃往西德但却又不幸同自己的女儿分隔两地。这对从东德逃出的兄妹在西德都得到了事业上的成功,一个成了女政客,另一个成了著名歌手。

在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中这样自由同束缚对比的例子比比皆是。往往在社会主义制度束缚下的人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就会实现自身价值,在从前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好像人的才能都被压抑和埋没,只有对于政府指令的服从,人人都生活在牢笼中没有自由。而当这些被束缚的人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他们很容易就找到了自我价值体现的方式,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得到别人的认可。肯·福莱特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塑造成了一个没有自由束缚人性的“监狱”,却在另一方面美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维护了资本主义者的利益,显然这样的描述是带有典型西方价值观特点的。

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

在“世纪三部曲”中肯·福莱特设置了两个完全对立的世界,即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对立。在这中对立中,读者能够很明显的感到作者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首先,作者在描述社会主义制度中生活的人们时总是使用消极意义的词汇,如:悲惨、保守、压迫等。再比如肯·福莱特描述社会主义苏联时是这样的:“苏联领导人扯了数不清的谎。在苏联,几乎所有文件都信不得:农产品产量、对外政策的评估、警方对嫌疑犯的审问记录,以及经济上的预测分析。人们常私下里说,报纸上唯一真实的版面是对电台和电视台节目的预报。”[3]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生活的人似乎都抱有怀疑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主义,甚至是处于政治体制核心的成员也总是对社会不满,还间接帮助反共人员去摧毁社会主义。其次,在情节安排上,那些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的人往往是有能力有思想有正义感的正面形象的人,而那些社会主义的坚决拥护者则被塑造成残暴,没有同情心,没有决策力和眼界狭隘的形象。其中比如苏联的领导人,作者认为“列宁死后,所有的苏联领导人都是骗子。他们都喜欢掩饰错误,不去接受事实。过去六十年,苏联领导人最显著的特征是都拒绝面对现实。”[4]而作者唯一给予肯定的是戈尔巴乔夫,但是也就是在戈尔巴乔夫当权时苏联解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失败。

但美国的总统形象则截然不同,如肯尼迪,虽然在私生活方面肯·福莱特叙述了他的不正派行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正面形象的塑造,在推进黑人人权法案修改的决心或是同苏联的军备较量,美国总统总是能够领先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也更受人民的尊敬。如作者在作品中曾分别描述了美苏两国领导人的形象“肯尼迪总统比赫鲁晓夫要高出很多,总统的目光顺着他具有贵族气质的鼻子看向赫鲁晓夫的光头,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5]很显然,作者在描述美国总统时用的词语更加积极也更加肯定。除此之外,“世纪三部曲”的结尾也能够看出肯·福莱特的政治立场。在“世纪三部曲”中诸如英美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其社会形态变得更加包容和开放,如英国社会虽然较为保守,但艾瑟尔女男爵却以推动承认同性恋权利作为她的政治谢幕。美国则是以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作为结束,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任黑人总统标志着美国黑人地位的巨大提高和黑人解放运动的显著成果。而社会主义政权则是以苏联的解体和柏林墙的拆除作为结束。苏联的众多卫星国脱离了莫斯科中央领导的控制,柏林墙也没能阻隔东德的社会主义和西德资本主义的融合,柏林墙关口的开放象征着资本主义势必将会吞没社会主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可行性。

四、结语

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是作者站在西方中心审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缺点,但资本主义制度同样并不完美。而作者一边夸大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标榜人权自由,一边又对社会主义加以指责和质疑。作为一名畅销书作者,我们不难看出在当今的国际情况下,仍然有许多人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社会主义制度。伊格尔顿认为“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某种关于世界的意识形态观念。”[6]形成某种意识形态观念则由其所处的社会经济基础来决定。作为一名生活在资产阶级社会的作家,其意识形态定会受到所处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就反映在了其作品当中。在“世纪三部曲”中,这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强烈的对比,可以很好的反应当今西方国家对于社会主义的态度,从这点可以说明一方面当今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也面临着来自西方的挑战。

参考文献:

[1]Fleishman,Avrom.The English Historical Novel:Walter Scott to Virginia Woolf[M].Baltimore Johns Hopkins Press,1971.

[2]爱德华·W·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肯·福莱特.永恒的边缘Ⅲ[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4]肯·福莱特.永恒的边缘Ⅲ[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5]肯·福莱特.永恒的边缘Ⅰ[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6]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
诗歌集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家庭形式与私有制关系对于国家形成的影响
论超感性世界的起源与终结
法国左翼初选杀出“共产主义”黑马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
文化强国视域下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研究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