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万武
【摘要】专业的田径队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田径技能,唯有寻找合理的田径训练教学策略,才能促进田径运动员各项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专业队 田径训练 运动员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最大的一个体育项目,它包括很多体育单项,也是运动会中比赛项目最多、参赛运动员数量最多的项目。田径运动中的单项和全能项目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以及心理机能和身体素质水平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师在对田径运动员进行田径训练时要综合考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能力发展,寻找科学的训练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运动员的个人素质与能力水平符合田径运动的各项要求。
一、田径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田径运动员顺利地进行各项田径运动及比赛,同时还能有效促进田径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心理素质训练应当分阶段进行,在不同的心理训练阶段,体育教师都应当引导运动员有自己的训练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控制手段和评价方法。田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应当与学校的田径运动技术训练以及田径运动的战术训练有效结合,并帮助田径运动员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技能与战术风格。在传统的田径训练中,教师采用最多的就是田径技能与田径战术方面的练习,通过大量的运动负荷以及赛事模拟,来不断提高运动员的实战能力。但是,教师过于重视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却忽略了对田径运动员的心理干预和心理训练。运动员面对高强度的日常训练和身边来自教师、家人以及朋友的期望,难免会造成思想上的压力,使自己背负心理负担,长期下去,不仅不利于运动员个人专业能力的发展,还很容易使运动员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和疾病,从而导致比赛紧张,发挥失常,同时,心理素质能力低下也会使运动员的自信心不足,不能正确看待比赛中的得失,不利于整个团队的良好发展。20世纪20年代运动心理学产生并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运动心理学的产生对于指导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以及制定训练计划和拟定各种训练方式都有着很好的参考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田径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时可以参考运动心理学,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做好运动员的放松训练、紧张训练、思维控制训练,使田径运动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并保持良好的运动状态。
二、田径运动员常用力量训练
在田径运动中,运动员的力量水平直接决定了田径技术与田径动作的速度,甚至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耐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对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在进行力量训练时,教师可以结合男女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及运动能力,对男运动员采用120%的最高训练强度,对女运动员采用110%的最高训练强度,指导运动员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使用专门的器械,做退让性用力的练习。教师还可以使用定量负荷法、渐进负荷法进行肌肉次最大力量收缩训练,这种力量训练方法会消耗运动员较多的肌肉能源物质,但与此同时会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物质和能量代谢能力,产生的超量恢复效应也会增大肌肉的体积和体重。正确的肌肉收缩训练能够增加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并且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耐性,对于田径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在练习過程中达到肌纤维神经冲动的同步化水平,只能在最后几次的肌肉收缩中达到最高程度。因此,所施加的负荷以及训练的重复次数都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数量才能收到理想的训练效果。肌肉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肌肉快速力量,在日常常规训练中,教师可以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及时转换力量训练方法,当运动员感到身体疲劳时,就选择进行一些快速杠铃练习(只在向心收缩时加速杠铃)、减小阻力练习(下坡跑、牵引跑)、超等长收缩练习(肌肉被动拉长后快速收缩)以及投掷各种轻器械等。反应力量训练是田径专业队运动员在各个训练时期都应当坚持的一项常规力量训练内容,反应力量较多的受遗传因素和运动员早期训练的影响。因此,在田径运动员训练的初期,教师就要训练运动员的神经-肌肉系统学会在肌肉和肌腱受到牵拉时快速的进行反应收缩,可以组织运动员垂直纵跳、跨跳、跳深后接纵跳或平跳,只有坚持训练,运动员的反应力量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持和不断的强化。
田径运动对于增强运动员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提高体育竞技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除了强身健体,田径运动还能够培养运动员的耐性和毅力,田径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同时也是一种人生价值。作为教师,只有抓好田径运动员的各项训练,积极寻找有利于专业田径队发展的有利因素,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过程符合运动员的需求,促进运动员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晋军,孙文庆.运动健身与国民素质——田径运动对增进国民健康的价值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02).
[2]徐金芳,陆毅.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改革之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S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