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强
【摘要】认识《百分数》这节课,无论是第一次的初建还是第二次的重建,教师最终都要解决:百分数是怎么来的;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的用途是什么等这样几个主要问题。
【关键词】百分数 小学数学 初建 重建一、初建与重建相比,重建教学材料的丰富性与完整性更加有利学生完成对概念的构建
初建中,百分数的产生是让学生在解决哪个学校视力情况较好的问题中,初步感知了百分数的产生过程。三个分数不好比出大小了,怎么比呢?先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说说这几个分母是100的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就这样产生了。没有从本质上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产生百分数的必要性。
在重建中,百分数的产生经历了先是让学生通过对第一组的三杯糖水哪杯甜,感知不管是通分成分母是50的、100的还是300的等等都可以比较出那杯糖水是最甜的,在第二组的三杯糖水中,让学生体会精确到百分位也就是比到百分之几时,虽然精确度不是最高的,但是解决问题是最方便的。在六杯糖水再放到一起比的时候,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比化成分母是其它的分数或者小数比较时,更能较快的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再与分母是100的表示具体量的进行对比认识中认识百分数。
在构建百分数的意义时,两节课提供了不同的材料,初建只提供了一组材料,重建提供了三组材料。我想正是因为两节课中,提供的学习材料的内容的丰富与单一性的不同,学生对百分数的产生及必要性的感受也不同。这也正是吴教授在评课中提出的,教师要加深对知识文本的解读深刻挖掘教学的资源,要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内容。只有让学生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充分经历,才能达成对概念教学的知识构建。
二、初建与重建相比,重建的多层比较能让学生更好的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在初建课中,学生只经历了哪个学校六年级近视情况好些的一次比较,便完成了百分数的意义理解。
在重建课中,学生经历了四次比较的过程才完成了百分数的意义理解。第一次是三杯糖水在通分中的比较;第二次是三杯糖水在通分中不容易比,而变成小数的比较;第三次是六杯糖水比较,既有分数又有小数怎样更好的去比较;第四次是百分数与具体数量的比较。在经历了这四次比较的过程中完成对百分数意义理解。正是有了四次比较的过程,学生才能在辨析与比较中,完成对百分数的产生及百分数的好处的深刻理解。
概念的教学不是单一的形成过程,而是多种辨析并存的过程,学生只有经历多样的相同与不同的比较,才能完成对概念的清晰认识。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向吴亚萍教授在培训中讲到的——判断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
三、初建与重建相比,一个是在“想”数学,而一个是在“做”数学
初建课中,除了让学生动笔写了要研究的问题和两个百分数之外,其余时间都是两手端正在想的过程中,来完成学习。在重建课中,六杯糖水的比较都是让学生在計算、研究中在做的过程中,来完成学习。
“想”数学就如同隔鞋搔痒,很难达到知识的本质,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从外向内的一种学习过程,但是却又到不了内。“做”数学就如同雨后竹笋,在经历了雨的浸渍后,从内向外的一种成长过程,会让学生对知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第一次的课堂教学我扮演的是解说员的角色,给学生介绍宝马车是如何如好,但是不让你驾乘,最终学生只是知道宝马车好;在第二次的课堂教学中我没有说宝马车好,而是让学生去试驾各种车型,在驾乘的过程中感受宝马车,体验中完成对宝马车的认识!
“想”数学与“做”数学相比,“想”数学往往会产生这样的情况,班级中那些想的快的,哪些对这个知识早就有了解的学生,他们的反应就快,他们的表现就积极,他们高高举手,热情发言的气势让很多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良好的发言更多的是替代了别人的思考!那些反应慢的人,原来对知识不了解的人只有听的份,而别无他求。而“做”数学它改变了好学生替代学困生的情况,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思考的空间与时间,都经历思考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师应努力提升几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深刻解读文本的能力。只有当教师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了解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多的把握住知识的脉搏,而不至于课本上是什么知识,我们就给教什么知识。
第二,深度开发文本资源的能力。教学的内容需要我们在课本呈现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开发,这个开发可以是对所学知识的背景的开发,可以是与它相比更加丰富性的开发,也可以是拓展性的开发。
第三,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生态教学的理念。作为教师,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要始终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经历学习过程的育人理念。教师不替代学生的思考,个别学生不替代大部分学生的思考,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插上思考的翅膀,不是让学生听懂,而是让学生做会!
参考文献:
[1]德吉.数学试卷中百分数的应用分析.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