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开启了人类减贫史上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党的十九大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做出战略布署。四川是全国6个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我们坚定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来抓,念兹在兹、唯此为大,以“绣花”功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始终突出思想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统揽,认真落实总书记2013年来川视察以及2017年参加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确保四川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突出顶层设计,打出“3+10+N”组合拳,创新构建起“两不愁、三保障”和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四个好”相统一的目标体系,形成帮扶工作“先难后易”和脱贫摘帽“先易后难”相统一的推进路径;突出重点攻坚,把“四大片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把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中之重,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聚焦住房安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绿色生态等集中攻坚;突出力量整合,在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的同时,组织省内经济较发达的市、县结对帮扶彝区藏区所有45个贫困县,并全部作为深度贫困县给予特殊支持,动员各方面力量精准参与脱贫攻坚;突出组织保障,建立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选派省直部门干部到“四大片区”担任市(州)部门副职或贫困县党政副职,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挂任贫困县专职副书记,落实贫困村“五个一”和非贫困村“三个一”帮扶机制。通过努力,2016年全省实现5个贫困县摘帽、2437个贫困村退出、107.8万贫困人口脱贫,四川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减少到272万,贫困发生率从11.5%下降到4.3%。
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解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2015年底,四川有116万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特别是彝区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条件薄弱,有31.2万人需要搬迁。四川省坚持把住上好房子摆在“四个好”的首位,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关键战役,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规范有序推进这项工作,圆满完成了2016年25万人搬迁任务,其中17.3万人已实现脱贫、脱贫率达69.2%。2017年计划搬迁33万贫困人口,目前已建成住房95461套、涉及32.4万人。
一、坚持系统谋划,构建高位推动、层层落实工作格局
召开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全省脱贫攻坚大会、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会及电视电话会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要求,科学编制《四川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每年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年度专项计划,明确搬迁对象、安置方式和重点任务。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省领导先后11轮带队、带动全省各级干部开展包括易地扶贫搬迁在内的脱贫攻坚督导检查,实现督查督导全覆盖,层层压紧压实责任,确保了中央决策部署在四川不折不扣落地落实。
二、注重因地制宜,把精准要求落实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各个方面
坚持精准识别,按照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审查公示、逐级审批的程序,对易地扶贫搬迁户进行严格核实和确认,开展多轮“回头看”,实施动态调整,努力实现“零差错”。坚持精准分类,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制定安置方案,宜散则散、宜聚则聚,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并探索形成了“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建设模式。同时,对需要同步搬迁的临界状态群众、土坯房住户等,以市、县为主体,通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措施逐步统筹解决。坚持精准实施,制定《四川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既防止行动迟缓,也避免操之过急。
三、严格落实政策,让贫困群众既住上好房子又不背上沉重债务
在建设标准上,严守“人均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政策红线,严控建设规模、成本,坚决避免贪大求洋。在质量标准上,坚决把住选址设计、建设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关口,严格执行抗震设防和建筑质量安全标准,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和监测预警。在补助标准上,实施差异化补助,对高原藏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按照不低于平均建房成本的80%给予补助,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不低于70%,片区外不低于60%,确保贫困群众户均自筹不超过1万元,对无力自筹资金的,通过社会扶贫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坚决避免贫困群众因为搬迁背负沉重债务。
四、加大帮扶力度,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对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分类细化帮扶措施,进一步明确发展特色农林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资产收益扶贫和社会保障兜底等6条脱贫路径,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尤其注重提升贫困群众后续发展能力,扎实抓好产业和就业扶贫工作。在发展产业方面,结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入股分红等模式,强化贫困群众与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在促进就业方面,强化劳务输出对接,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脱贫奔康产业园”,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有一项增收产业或有一人实现就业。2017年33万搬迁人口中,目前已指导外出务工9.9万人、发展特色种养业14.6万人、社保兜底4.3万人。
五、积极探索创新,切实提高易地扶贫搬迁质量和水平
一是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在规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使用的同时,着眼解决各项扶持政策穷尽后仍无法解决的困难和脱贫攻坚结束后长远稳定脱贫问题,创新建立“四项扶贫基金”,其中,产业扶持基金和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基金惠及75万贫困户(含14.3万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教育扶贫救助基金惠及贫困家庭学生16.4万人,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惠及患病贫困群众23.6万人。二是建立培训交流机制。制定年度培训大纲、政策要点,2016年以来累计培训各级干部5.5万人次,有力提高基层政策把握和执行能力。三是建立问题跟踪发现和督促整改机制。采取“省上抽查、市县分级稽察、项目全覆盖”方式,重点对项目进度、建设面积等情况跟踪稽察,对发现问题列出清单、督促整改。四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广泛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开展“四好村”创建,办好农民夜校,探索推广“自建委”、“自管委”模式,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住房选址、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等,用勤劳双手“挪穷窝”、“拔穷根”。
下一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揽,进一步聚焦目标任务、创新方法举措,始终保持劲头不松、力度不减,努力把四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得更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