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搬迁的贫困群众从心里希望过上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的致富热情,是四川省宣汉县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的重要抓手。
10月10日,宣汉县委书记唐廷教在易地扶贫搬迁论坛上讲述了宣汉县的精神、物质两手抓主要做法。
宣汉县,隶属于四川省达州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大巴山南麓,川、渝、鄂、陕结合部,幅员4271平方公里,人口132万,属全国革命老区、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宣汉县有贫困人口17.94万人,易地扶贫搬迁11049户、38179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21.3%。
2016年至2017年,宣汉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932户、24320人。
“安”居“乐”业
搬迁群众对故乡有浓厚的感情,特别是老年人,思乡情结明显,而对于搬迁群体来说,关键是要让群众搬出来以后能够奔向美好生活。
宣汉县委书记唐廷教说,对搬迁群众来说,有房不一定有“家”,在易地搬迁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搬”而不“扶”,要加大后扶力度,真正让搬迁群众既“安居”又“乐业”。
为此,宣汉县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唐廷教说,宣汉县一方面用产业、就业支撑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另一方面让群众把“心”安下来,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人文和社会环境,让群众真正安心住下来。
首先,让搬迁群众有地可种。当前土地承包期限截至2029年结束,宣汉县通过依法收回和协商收回两种途径使撂荒土地重新进入承包流程,对于尚未到期的土地由乡镇给予适当补助直至承包期结束为止。搬迁群众与当地群众同等权利享受土地承包政策,由此,解决搬迁群众无地可种的问题。
其次,对搬迁群众进行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实现由“无门就业”向“多向择业”的转变。根据搬迁群众的年龄和实际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培训,然后由政府、企业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或者经培训后自主创业。截至目前,宣汉县总共对搬迁群众进行培训76期、5800余人次,带动2000余名搬迁群众就地就业、创业。
第三,让搬迁群众“就地生财”,把“搬迁房”变“商住两用房”。政府引进投资公司投资扩建搬迁住房,开展旅游接待,产权归搬迁群众,公司拥有5—15年的使用权,期满后无偿交给搬迁群众。该做法遵循国家规定,人均住房面积不少于25平方米,户均自筹不超过1万元。
落地生“情”
搬迁后,群众面临的是全新的环境,需要调整适应。
唐廷教说,要让搬迁群众把感情融进来,就要让他们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和生产生活方式。
宣汉县从四个方面入手让搬迁群众找到归属感、存在感和融入感。
首先,赋予搬迁群众“权”。让搬迁群众参与村级管理,在村组政务、财务、事物、服务等方面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同等权利。保障搬迁群众拥有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的权力,使搬迁群众搬出来的同时户口迁进新社区,保障搬迁群众子女就学,使他们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服务,等等。
其次,赋职给地位。从搬迁群众中选出一定比例的村民代表参与到村集体管理,在常住人口5000人以上社区、3000人以上的贫困村新增“两委”职数,鼓励搬迁群众代表参与竞选。目前,已经有208人成为村民代表,24人进入村两委。
第三,增强搬迁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明确搬迁群众的责任。对此,宣汉县委组织部还专门出台了《在党员群众中广泛开展积分管理的实施办法》,由社区组织群众评议会和表彰会。
第四,开展以“诚信·守法·感恩”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真正让搬迁群众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在诚信教育方面,建立诚信档案和“红黑榜”制度,积极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在守法教育方面,引导群众遵纪守法,推动形成法治良序。
在感恩教育方面,引导群众感恩党、感恩社会、感恩父母,以教育活动引领社会新风。
在激励手法上,以反面倒逼激后进,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模范户”颁发特制大红灯笼。宣汉县在社区选出80%的模范户,在门前高挂大红灯笼,形成先进包围后进、激励后进、帮扶后进的氛围,唤起道德的约束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