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主题报道的创新

2017-11-30 19:19李岩
新媒体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媒体创新

李岩

摘 要 近年来,媒介融合发展一直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目前,国内“融媒体”研究主要以宏观层面的策略研究和微观层面的实务研究为主,两者都侧重于融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发展”,文章结合当下广电一线实践,总结提炼融媒体传播环境下,广播电视主题报道创新思维方法与策略,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媒介融合;融媒体;主题报道;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0-0081-02

1 媒介融合与融媒体

“融媒体”概念的提出,最早来源于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1978年提出的“媒介融合”概念:“所有的传播技术正在遭受联合变形之苦,只有把它们作为单个事物对待时,它们才能得到适当的理解。”[1]

纽约时报发行人亚瑟·苏兹贝格,是尝试媒介融合的先驱者之一,他指出:媒介融合是媒体发展的未来方向。互联网正把我们聚集起来,我们必须要在纸媒、网络和电视上同时报道新闻[2]。

国内“融媒体”概念的定义,目前以引用百度百科最多:既“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報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

媒介融合,它涵盖了太多层面,尚处于变动之中。笔者认为,融媒体更应侧重于整合、互融,更离不开媒介市场。互联网时代,传统意义上的观众、听众,成为集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于一身的用户,媒介融合,与用户接触和使用这种资源的方式密切相关。

2 传统媒体主题报道现状

主题报道,是新闻媒体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重要活动以及相关社会热点,专门组织策划的具有一定规模、深度、广度的重点报道,是广播、电视新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和资源优势。

传统广播电视主题报道已呈现出常态化趋势,不过新闻生产观念相对保守,工作汇报浓,说教痕迹重,归纳总结长,主观评述多,很多内容没有从用户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缺乏新闻性,不够鲜活接地气,报道形式、表现手段也相对单一,随着用户对传统接收终端的关注度下降,主题报道的传播范围相对有限,传播效果大大削减。

3 融媒体环境下主题报道创新思维方法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过程,正演变为用户消费新闻的过程,体现出数字化、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等诸多特点,笔者认为,传统新闻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以下三种思维方式,提升主题报道传播效果。

3.1 要有用户思维

融合时代,只有用户,没有受众,用户想要看到哪些新闻报道?重大主题报道的背后,给他的生活会带来哪些切实的改变?以前,我们高高在上对受众进行灌输式传播,如今,用户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其主观能动性和地位,更加凸显。如果不能站在用户角度,建立长久的黏合,待用户建起自己的“围墙”,再难打破藩篱。

3.2 要有产品思维

互联网时代,新闻与内容已经不属于传统媒体的垄断资源,媒介融合赋权给每位公民,人人手里都握着麦克风,作为专业新闻内容生产商,传统媒体人不仅要了解媒介市场,用户构成,收视习惯,更要通过社交元素,多建立互动连接,产生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既用产品思维替代媒体思维。

3.3 要有服务思维

传播,在未来可能并不是广播电视媒体的唯一任务,服务,将是其融媒体环境下新增的使命[3]。广播电视主题报道,就其定义字面分析,主要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以前的单一性做单篇、多篇系列新闻宣传报道不同,融媒体环境下,这种服务思维应该渗透在从新闻策划、新闻生产过程到平台分发等各种环节,既以一种服务意识,贯穿整个主题先行的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

4 融媒体环境下主题报道创新策略

4.1 坚守阵地,内容依旧为王

内容究竟是不是王者?一直以来备受争论。不管是内容为王,形式为王,还是渠道为王,高质量的新闻内容,依旧可以吸引不同媒介形式的读者。随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高质量的内容,正逐渐成为稀缺资源。移动端如何讲好故事既叙事的移动化,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摆在了传统媒体人面前。

眼下,社交媒体成为大部分人获取新闻的入口。皮尤研究中心早在2012年就开始研究社交媒体上的视频观看数据,并得出结论:最受欢迎的视频长度在2.1分钟左右。美国学者Peter S.Chen在论文中指出:短视频中稍长的视频内容应保持在2.08分最为合适,稍短视频24秒[4]。

以上都说明,“短故事”更受欢迎,广播电视主题报道,也应调整制作形态,适当放弃大面积的长篇叙事,在坚守高质量内容生产的同时,把故事讲短。

4.2 借力技术,打造量身定制

除了将传统媒体内容在移动平台上分发,更多媒体开始开发移动端定制原生产品,以此吸引移动用户稀缺的注意力。数据化分析,机器人写稿,H5产品、VR技术等这些新媒体的手段丰富了新闻内容,提升了表现力和传播效率,并逐步被市场所认可。

2017年两会期间,《央广主播朋友圈里都有啥?》《王小艺的朋友圈》等一系列新闻H5场景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瞬间成为朋友圈的“爆款”,点击率过百万。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两会主题报道内容之一,它成功地将两会内容与当下流行的微信朋友圈密切结合,新颖独特。同时,“辣眼睛”“晒娃狂魔”“总理发红包”这些生活化的语言,网络化的用词,带出二孩、学区、通讯取消漫游费等用户关注的民生热点,亲切自然,更值得一提的是,该新闻产品交互性强,触控界面等技术的应用,让用户有全新的交互体验,主题报道可听、可看、可感,在同质化的两会报道中自然脱颖而出[5]。

4.3 开放共享,用户生产内容

社会化媒体时代,开放共享,用户生产内容是一种新兴的网络资源生产与共享模式[6]。它可以弥补传统新闻生产在多元性、丰富性以及亲切性方面的诸多不足。同时,传统媒体人可以通过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进行新闻产品内容搜集、价值判断等,从而挑选出适用于主题报道的优质内容和创意策划,这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创新途径。endprint

2017年年初,央视推出春节特别节目《厉害了我的国》,百姓利用手机和自拍杆,自拍上《新闻联播》,这组新闻产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普通中国人的自豪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最接地气最有说服力的成就报道。此外,央视的“国问”海采报道,《你幸福吗?》《时间去哪儿了?》等,这些新闻产品,冒着生活的烟火气,网络上持续引发话题效应,用户深度参与新闻生产整个过程,个体创造性得到肯定。2017年5月,央視财经频道更是启动了以“厉害了我的国”为主题的首部内容众筹纪录片征集活动,互动性和参与度进一步深入。

4.4 精心策划,大屏连接小屏

新闻最大的魅力,来自于现场、直播。《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中指出,“直播+”将迎来大涨势,决胜于市场。2017年2月19日,央视新闻移动网正式上线,除传统大屏的直播报道,央视也开始尝试小屏移动资讯直播。大屏连接小屏,小屏直播有“互动”,可以反补大屏,长久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2017年9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喜迎十九大特别节目《还看今朝》,通过直播、航拍和讲故事等形式,生动展现五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该组报道,精心策划,多台携手,大屏上地方卫视并机直播,小屏上充分利用央视新闻移动网、新闻客户端等平台以及省级电视台新媒体资源,多平台多渠道及时分发,互动热烈,仅开播两天,微博话题阅读量高达5 277万,累计观看401.68万,社会反响空前。

5 结论

伴随着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新闻的生产流程、传播渠道和内容呈现形式正在发生改变,但新闻的本质从未改变,这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役,而应是你中我有,我中有你的共赢局面。融媒体传播环境下,我们更需要坚守求新,深耕突破,不断探索和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既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谋求自身发展,巩固主流媒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齐亚.融媒体传播在地方电视台的应用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17.

[2]斯蒂芬·奎恩.融合新闻报道[M].张龙,侯娟,曾嵘,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栾轶枚.融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34-36.

[4]腾讯传媒研究院.众媒时代:文字、图像与声音的新世界秩序[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141.

[5]王培志.场景视频的H5创新——以央广两会H5“王小艺的朋友圈”为例[J].中国报业,2017(7):46-47.

[6]秦艺轩.关于UGC用户生产内容的研究现状分析[J].新闻知识,2016(9):72-74.endprint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融媒体创新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