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芳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进行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活动,影响了正常教学活动的展开,这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挑战。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手机作为学习工具引入课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手机普及对课堂带来的挑战
笔者调查发现,有的班级接近半数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进行网络聊天、看网络小说、打游戏、抢红包、网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低头族”“拇指族”,传统课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将学生的视线重新拉回课堂,各个学校也采取了不少措施。部分学校相继推行了“无手机课堂”,即上课前,学生将手机调成静音,统一放到教室前面专门设立的收纳箱里,下课再自行取走。这种方法虽然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也增加了学生对教师和学校的对立情绪,学生身在课堂、心却在手机上,仍然无法安心学习。其实,教师不必视手机为洪水猛兽。既然不能“堵”,那么,我们不妨考虑一下“疏”,将手机的功能为课堂教学所用,用手机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用手机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用手机学习,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移动学习。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下利用手机学习。课堂上,教师不再进行传统的课程教授,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这其实是仿照了国外流行的“翻转课堂”。诚然,这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但是职业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同伴协作学习能力不足,放开手让学生完全自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利用微信群、QQ群虽然也能达到师生交流的目的,但这些社交软件干扰性太强,容易吸引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且教育的信息化程度虽然正在迅速提升,但是还存在诸如网络覆盖不全面、学习平台质量有待提升、普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欠缺等问题,无法满足“翻转课堂”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将大量学习内容转嫁到课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将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学生易生出更多反感情绪。
首先,教师需选择一个合适的教学平台。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校园网上就专门建立了“资源平台”和蓝墨云班课(一款手机教学APP)等师生交流平台。教师可以事先将需要预习的内容(文档、课件或者视频)放在平台上,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习。根据学生实际,教师最好不要将大量学习任务放在课下,学生预习的内容也主要以课程概况或短小精练的知识点等形式呈现。
其次,教师可以每讲授20分钟,就利用手机平台发起一次测试、讨论或头脑风暴。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人的注意力只能集中20分钟。在5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穿插一到两次小测验或答题,答题形式要多样,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答题时间最好不宜过长,以免将学生的注意力带离课堂。一般每次课堂活动要保证能在5分钟之内完成,必要时教师可以在教师平台上终止活动,将学生注意力导回课堂。
最后,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下载并保存到手机上,方便学生在课下或考前查找记忆相关学习资料。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平台布置作业,后台评价模式设置为教师批改或者学生互评。平台上还有专门的答疑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疑问,可以在答疑区随时向教师寻求帮助,避免出现有些同学因为胆怯害羞而不敢当面提问的问题。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开发专业专属APP。关于教学平台的选择,学校可以采用现有的可以利用的各类在线平台。由于传统教学软件无法兼顾各专业的特点,有些专业的特殊教学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学校建立专门的研发团队开发适合本专业教学的APP。
第二,设立激励机制。职业院校学生还处于青少年时期,游戏中“打怪升级”的模式对他们诱惑很大。任课教师可以仿照游戏中闯关的设置,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手机学习平台系统就会自动加上一定的分数值,当攒够一定分数值后,就能上升到一定的层级。学生在手机上不但可以看到自己的分数值和层级,也可以看到同学的层次,这样时时对比,容易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第三,运用手机只是辅助手段。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不能本末倒置,把大量学习資料放在手机上让学生自学。教师放在手机上的学习资源应该短小精悍,具有启发性。一般以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制作的重难点微课,或从网络上下载的短小视频或文章为宜。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对课程内容把控到位,又要有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科研能力。
在信息时代,我们教学不能简单地将手机屏蔽在课堂之外,而要因势利导,让手机服务于教学,让学生逐步习惯将手机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工具。目前,手机应用于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究,相信终究会找到更好的教学模式,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新趋势——移动设备进课堂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JC16098)
(责编 黄紫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