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乡社火“滚灯”外一篇

2017-11-30 20:52王祥奎
群文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王老社火茅草

王祥奎

海东河湟谷地每逢过年,村村皆以跳社火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虽说步入了21世纪,但那古老的乡村茅草社火,它以自己独具特色的魅力,表达着河湟儿女的欢乐与心愿,彰显着劳动人民的多才多艺,它深深地吸引着一代代土生土长的河湟儿女。虽说没有都市街头社火的壮观场面,也没有舞台服饰的精美绝伦,但那内涵深邃、人文娱乐兼顾的节目让其熠熠生辉,那自制的道具、独特的演出服饰、悠扬婉转的乡曲、迥异引人的阵容,形成了河湟茅草社火独具特色的文化韵味。

提起土乡红崖子沟乡上沙沟村的茅草社火,无不肯定夸赞,袁文晋降妖、高三上坟、踩高跷、花灯舞、滚滚灯……虽说年年演,年年看,年年盼,但百看不厌。上沙沟村是个文化村,自旧社会以来,此村的茅草社火在土乡享有盛名,且不说其社火阵容,单说一些节目的渊源,颇具神秘色彩。

当夜色朦胧,月上柳梢之时,在那广袤的夜空下,演出场地人声鼎沸、锣鼓喧天、灯笼高挂。花灯、罗汉、狮子、滚灯、旱船……依次上场,随着鼓点,伴着悠悠的唢呐声,演员们美美地走一回,美美地扭一回,红绸飞舞,宛如天上的彩虹。只见社火场地中,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场外人们踮脚观之,争相一睹夜社火的风采。在夜社火诸多节目中,最靓丽的要算“跑滚灯”了。上沙沟村的滚灯不同于湟中县的排灯,也有别于乐都区的黄河灯阵,它阵形严整,走四门、龙戏彩球的阵形,从远处看颇为壮观,可以与舞龙相媲美,在高处鸟瞰,恰似一条火龙升腾苍穹。

滚灯这一节目成为上沙沟村茅草社火的亮点、热点、焦点,是土乡茅草社火中独一无二的节目,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百年来一直绽放在河湟流域的文化之园中。

据说上沙沟村茅草社火自旧社会以来禁止舞龙,甚至不让上一村子的龙身经过上沙沟桥,迫不得已要过桥,必须要灯官老爷率领社火众身子煨桑祝禱各方神灵,方才同意过桥,追其原因,众说纷纭,不得深知。

据老人讲,禁止舞龙不仅与上沙沟村山势有关,而且与横穿上沙沟村的一条沙沟有关。说起这条沙沟,整年河床干涸,但一到夏天,暴雨骤起,从东山下泄的洪水犹如一条蛟龙,飞腾而出,浩浩荡荡震耳欲聋,途经西山脚下折向南而流之,最后与湟水河汇合。在村民的记忆中不知多少次给两岸的住户与农田带来了程度不一的灾难。1980年,初具规模的混凝土大桥桥身被一场洪水冲得无影无踪,下游历史久远的火神庙也在洪水中逝去身影……在记忆中,每每山洪暴发,男女老少皆站在桥上看景,真是别有感怀在心头。十年前,政府为了村民的安全,统一将北岸的农户搬离水线。

虽说上沙沟村的茅草社火禁止舞龙,但龙是河湟流域民众心中布雨滋物的神灵,是大家的一种图腾崇拜。每逢干旱,敲锣打鼓祈求龙君普降甘霖。由于迷信的束缚,河湟儿女对龙甚为敬畏,但聪明的老一辈人以自己的聪慧才智,独创出了貌似龙形,但有迥异于龙的滚灯,以替代舞龙,但其步法、阵形从舞龙步法、阵形演变而出,专供夜间演出。此举恰与“龙君布雨降福保安康”的茅草社火思想相吻合,又弥补了上沙沟村不得舞龙的遗憾,两者兼而有之。红崖子沟乡十几个自然村,唯独此村的滚灯节目独领风骚,如一朵奇葩盛开在河湟大地上。

滚灯声光俱备,当一阵形跑完,表演者将滚灯平放地上,来回整齐地滚动,间或高高跳起,间或左右摆动,与此同时,滚灯者高歌社火曲子以助阵———“滚灯上场一阵风,左腾右飞龙君笑,人人保安康,哎哟,人人保安康。”“正月里到了正月正,我和我的尕妹子浪花灯,花灯实在好,妹子散了你的心;二月里到了二月二,我和我的尕妹子到郊外,杏花儿满川开,妹子喜爱不喜爱……”那悠扬的唱腔、动听的歌词、整齐的队形、灯光熠熠的滚灯,彰显了始创者的慧心。虽然夜黑天冷,尘土飞扬,但丝毫减弱不了围观者的热情。场内忽而激扬腾起,忽而转身伏地,疾走盘旋的一串滚灯,牢牢地牵引着观众们的眼球,人们被滚灯的艺术魅力深深折服,以往你推我搡、你喊我嚷的喧闹,伴随着滚灯的光流而归于宁静,那宁静沁出的致远显现出人们对传说中吞云吐雾、张牙舞爪、布泽甘霖的龙的膜拜与虔诚。

月上中天,一场热闹的夜间社火接近尾声,在灯官老爷的一段富有韵味、富有文化的祝祷词中拉上帷幕。只见人流如织,拖男携女,呼朋引伴,一路的嘻嘻哈哈,一路的你评我议,但对滚灯都赞不绝口。那貌似苍龙的滚灯带着人们的虔诚与祝福,将来年的风调雨顺传向那缥缈的九重天宇……

土乡社火“袁文晋降妖”

每逢过年,河湟谷地常以茅草社火以祈来年风调雨顺,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同时展现日新月异的新农村村貌风尚。河湟社火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是一种反映党的政策精神多层面的艺术表现,是人们多元精神生活的一种体现,寄托了劳动人民对新生活的一种希冀。海东市互助县红崖子沟乡上沙沟村也不乏传统文化的演绎。

在土乡的社火中,由于受传统迷信的制约,演社火的演员以男性为主,节目有踩高跷、舞花灯、耍软船、跑滚灯、高三上坟、袁文晋降妖……在众多节目中,最吸引眼球、最惹人发笑、观看人数最众的节目要算“袁文晋降妖”了,它不仅有诙谐的语言、怪异的行头,还有那段神秘的传说———

话说上沙沟村有一道行颇深的异人,身无子嗣,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一副穷困潦倒的样子,但此人侠义心肠,每每村民农活忙不过来时,他乐于相助,凡求必应,但凡所求人的地里,皆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且同一时间出现,令村民诧异。“袁文晋降妖”是他在一次讨饭中发生的故事,后经乡民改编而成社火节目。

话说一年冬天,他到村中某户农家去出粪(上世纪80年代前,海东农村地里上不起化肥,常以牛马羊猪等牲畜的粪便及人的粪便发酵物做家肥)。恰逢一王姓老师父在为这家出符道,这位异人身背粪篓,进出大门时不时要眼瞟王师父在厢房出符,且不时摇头,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态。这位异人的举止令老师父大为生气,于是乎以气话损人———“你一个目不识丁的穷汉,不去背粪,看啥看,要不你来出道符?”谁知他听了王师父的话,并没有生气,只听他慢腾腾地说道:“那我就给你出一道符吧……”他放下粪篓,走进厢房,接过王老师父手中的毛笔,挥笔画去,顷刻间出符一道,隐约间笔端瑞气盈盈。王老师父见此异端,心想此人非同一般,甚为吃惊,忙跪地请求:“得道的神仙莫怪老夫眼拙,万望您收我为徒……”原来这位异人是贬谪人间的仙人,如他在人间不讨得凡人的口封,就不得飞仙回天。王老师父的请求,恰好让他讨得了凡人的口封,终于得以解脱罪孽而重返天庭。但王老师父肉身凡胎,成不了仙徒。无奈,请求携其飞升。异人经不起王老师父的百般请求,于是答应其求,但言有一条件,必须接住从天而降的东西,方能答应其请求。孰知接连三次天上落下巨大的蟒蛇、毛笔、书本,可惜王老师父终归凡人身躯,见如此巨物从天而降,急忙避之。当以上物件落地,方见本象,但追随异人心切,又苦苦请求,异人又出一题目,让王老师父随他进入大火熊熊的灶门踏入仙界,王老师父一见火势,又退缩不前。原来,异人是让王老师父弃其肉身,好度他成仙入道。由于王老师父与仙无缘,最终未能飞天成仙。异人只好授一卷无字天书于他……于是,得到无字天书的王老师父闻名乡里,他常常为乡人排忧解难,故互助红崖子沟乡以王姓老师父出名而延续至今。endprint

关于此位异人的故事常为老人们津津乐道,且愈传愈神乎,更有甚者说有一次春耕,这位异人为一家耕地,日上三竿,该家年轻小媳妇前来送饭。那时,没有饭盒之类的餐具,农家地头送饭常用双耳粗瓷小罐子,喝完汤,他就用食指刮罐壁上的残汁,年轻小媳妇见此举止,颇感不耐烦,于是说:“刮啥刮,你还不如将罐子翻过来舔上……”谁知他应口而答“:也好。”遂将罐子底垫在膝盖上,手抓罐子双耳,向下一翻,罐子双耳就被翻在里面了……记得前几年笔者与村中一老者聊天,谈起异人,老者还说,那被翻过来的罐子上世纪60年代还在某人家中,但是否属实,终究不得而知。但由于这位异人的缘故,“袁文晋降妖”这一节目,更具神秘色彩。“袁文晋降妖”的故事于是就流传下来了,成为土乡茅草社火的亮点。

神秘总归神秘,“袁文晋降妖”节目之所以吸引观众眼球,真正的原因是此节目的主角诙谐、押韵的台词神情及怪异的行头,常使前来一睹风采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且时时引得场内外喝彩不断。

只见袁文晋一身丐服,脚穿一双破烂不堪的布鞋,肩搭褡裢,满面灰尘,且以锅底灰涂抹,眼角以牙膏点缀眼屎,头戴一顶破草帽,一副饱经沧桑、穷困潦倒之貌。节目还没开演之前,袁文晋早已手端粗瓷大碗,以小木棍充当筷子,以白酒泡馍,边食边唱青海小调边转场,等节目正式开始,他已微醉。在讨饭至一员外家门时,恰逢员外家小姐鬼祟上身,久治不愈,请僧敬道,降魔驱鬼,终不见好。在小姐的闺房一个披头散发的恶鬼上蹿下跳,害得小姐尖厉啼叫。其情景颇有《西游记》中“高老庄收服天蓬元帅”的味道。

由于请来的僧人道士道行颇低,不但未将鬼祟降伏,反而丢盔弃甲落荒而逃。无奈,员外只好派人再寻访道行高深的方外人士前来禳解。只见场内前去寻访高人的佣人骂骂咧咧走出家门,神情颇为不满。因为员外言词严厉,并嘱咐无论如何也要请到降妖大师,如佣人请不来高人就不得回家,并扣除一年的佣金。孰料佣人一出门就撞到袁文晋身上,因内心焦急不满,一出门就撞上这么一个落魄之人,认为出门不利,由于言语不合,以至于要大打出手。得知事情原委,袁文晋为讨一口饭,自称能驱邪治病。病急乱投医,佣人一听非常高兴,遂将袁文晋请到府上降妖驱邪。于是,他手执皮鞭,口中念念有词,请神驱鬼。降妖之时,需蒸面老虎(以解自己日后果腹之用),同时邀请黑虎令官值日功曹诸神下凡助其驱除妖邪。

由于袁文晋包藏私心,故意要求员外爷将面老虎蒸大,但由于面老虎过于庞大,一扇蒸笼无法完成任务。于是员外爷就将蒸面老虎的任务分解摊派至各家各户,等乡民到齐后,袁文晋就开始分配任务了,袁文晋分配任务时语言常以押韵诙谐称道,且以村人的属相、职业、嗜好为基点,句句精彩,词词合味,颇耐人寻味。每每此时,场内场外喝彩此起彼伏。如“某某是个磨主子(农村磨坊主),他给老虎蒸肚子。”“某某是个虎娃子(属相),他给老虎蒸上个爪爪子。”“某某某搭上某某新(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他俩给老虎要蒸心。”“某某是个皮影子(职业),他给老虎蒸个肠肠子。”“某某是人精,他给老虎要蒸筋。”“某某某是个哑巴子,他给老虎蒸上个尾巴子”……说者心无恶意,听者会心一笑。

任务分配完毕,袁文晋从怀中拿出无字天书,只听醒木一响,“天灵灵地灵灵,黑虎灵官还不下凡吗?”只见手拿铜锏、身穿黑红战袍的黑虎灵官二神立于座前:“上仙要小神干何等差事?”“派你干打扫厕所的差事去吧。”“那不是吾神干的差事。”戏谑过后,袁文晋义正词严道:“黑虎灵官听令,明日午时三刻前来报到,违者定斩不饶。”只听黑虎灵官一声“得令!”遂站在八卦的相应位置……

在袁文晋分派诸神任务之际,只见头顶牦牛尾巴、脸底黝黑、身披黑色大褂的鬼祟扮演者在小姐身上又掐又拧,小姐呻唤声一声连一声,引得观众一阵欢笑。此时,场外人头攒动,虽说场内尘土飞扬,但丝毫也阻止不了观众高涨的热情,人人伸颈踮脚,争相观赏。小孩骑在大人的肩上一饱眼福。降妖所需物品准备齐全,诸路神仙归位严阵以待,只见袁文晋念念有词,皮鞭横空击出,鞭梢带风,随之作祟之怪惊恐失色,到处藏匿,以躲皮鞭之苦。场边一群僧人诵经助阵,僧人身披袈裟不顾尘土满身,扑地叩头,有时为了驱赶进入场内的观众,故意在叩头时扑向观众,只见观众一声惊呼,身退数步。

降妖达到高潮之时,袁文晋将身上的丐服鞋袜一一脱下,扔向鬼祟,鬼怪惊憷喊叫,钻桌上房躲藏,无奈,诸神布下天罗地网,终使鬼祟无处藏身。小姐闺房中几个头戴面具的罗汉也手持宝扇驱除鬼祟。由于袁文晋法力高超,最终以鬼祟收伏装入宝瓶而落下帷幕。

“袁文晋降妖”这一社火节目是上沙沟村流传了近百年的一朵藝术奇葩,它在延续过程中糅合了青海风俗、村庄文化及艺术形式,融进了高原人民那浓浓的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春节梦和讴歌党的政策、反映人民生活红火的赞歌,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每年正月,河湟谷地在“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年不丰”“锣鼓不响,庄稼不长”等思想的影响下,各村的社火从正月初六到二月二,浩浩荡荡,此起彼伏,将欢腾的正月气氛、浓郁的春节梦渲染得异常热闹,将春节演绎成了一个热闹非凡、和谐奋进的狂欢节。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老社火茅草
坐在风中
到山上住间茅屋
陇 州 社 火
陇州社火
八旬“高龄青年”爱玩乐
陇州社火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养生没有“铁规律”
老人和孩子
社火,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