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凌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注重“乡村名片”在修志中的运用
唐 凌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广泛分布于乡村之间的广告牌、示意图、招商牌、碑刻等是表现乡村风貌的靓丽名片,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文化信息。它具有长久的媒体宣传性质,形成过程严谨,可信度较高;内容具体实在,语言精练,表现力强;保存时间较长久,辐射力较强,是修志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志书“横排竖立”的体例,以及记事尽量追根溯源的原则,决定了“乡村名片”的运用必须做到规范、务实、有效。
乡村名片;修志资料;广告牌;示意图;招商牌;碑刻
新一轮的修志工作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作为记录地方实情的志书,资料的收集与利用始终是占据第一位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社会变化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同时,资料的构成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并确保志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生活是创新的源泉。修志所需要的资料,应多从生活中发现及发掘,许多“乡村名片”,就蕴藏着丰富的信息。
所谓“乡村名片”,就是刻意表现乡村形象的文化符号,有的是广告牌,有的是示意牌,有的是招商牌,有的是碑刻,等等。这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生产逐渐现代化及市场多元化趋势增强而出现的现象,目的是为了凸显各自的优势及特色,促进交往融合,实现经济增效及社会发展。
既然“乡村名片”是一种宣传方式,就说明宣传对象是真实的存在,具有推广价值,同时,也说明具有典型意义。因此,从修志的立场看,其资料价值是不容忽略的。
图1 阳朔县旅游广告牌
从阳朔县的这一旅游广告牌中(图1),人们不难发现,这家旅馆专门为美术专业写生的大学生提供服务,表明当地的旅游市场划分已经到达精细化的程度。众所周知,市场划分越精细,旅游经济越繁荣,竞争也就越激烈。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当地农村的生产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靠近县城一些著名景点的村庄,农民不再以耕田种地为生,而是依托旅游业,办起了家庭旅馆,或家庭餐馆,平时以接待游客为主,空闲时间,再做些种养工作,目的也是为游客提供食材而己。
该广告牌,是对阳朔农村经济转型,旅游业快速发展最生动的一种诠释,也是对改革开放所取得成绩最有力的一种证明。这种资料,正式文献中不一定会有,而通过实地调查,真正懂得其蕴藏的信息,再运用于修志之中,就能使志书具有独特而新颖的内容,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
临桂县的这一“夏橙基地”广告牌(图2),文字不多,但内容丰富。项目实施者是临桂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县农业局和中庸乡政府,示范面积1700亩,产量3000吨,入社农户600户,经销商为桂林市临桂万邦农产品有限公司。尽管设立该基地的原因及其过程人们不了解,但是,通过这些信息,就能对其现状及其用意进行判断。当前,这种农业生产基地的创建,代表了农业生产集约化发展趋势,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将这些信息运用在修志中,就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基地”建设与农业改革之间的关系。
图2 临桂县“夏橙基地”广告牌
南宁市上林县大丰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示意牌(图3),明确四至界址为:“东至澄泰社区,南至塘隆村,西至大明山,北至北林村”,面积为3.5682万亩,责任单位为大丰镇政府和各村民委员会。值得注意的是,该示意牌由上林县政府立,由国家国土资源部监制,举报电话也列在其中。无疑,它是中国农村建设法制化进程的一个反映,在当地具有标志性作用。
图3 上林县大丰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示意牌
临桂县六塘镇的农田保护区,保护级别虽然不如上林县大丰镇,但是实施的原则与方法很具体,对农田保护区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图4)。首先,保护区要坚持做到“五不准”,即:(1)不准搞非农业建设;(2)不准破坏性、掠夺性利用;(3)不准挖土、取砂、采石、采矿和打坯、制砖;(4)不准搁荒、闲置;(5)不准排放有害有毒物质。其次,四至界址为:东接桂林市郊和阳朔县为界;南接南边山为界;西接永福县为界;北接会仙乡为界。且保护区各村还有基期年耕地面积、保护率、保护面积、保护区块数的明确规定。
图4 临桂县六塘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示意牌
同时,由于该区设立于1997年,距今已有20年的历史,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有一点必须肯定,那就是随着保护区的设立,土地的使用权被严格限制在保护范围之内,任何人、任何村庄、任何部门都无权擅自改变。当前的修志,就是要把农村建设中的法制因素充分表现出来,因此,这一示意牌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临桂县科技富民强县‘一把手’科技项目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广告牌(图5),从管理者的视角,展现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动向。该牌内容显示:此项目的承担单位为临桂县人民政府,实施单位为临桂科技局,协作单位为临桂县六塘镇人民政府。基地示范面积3000亩,其中,塘背、大村西红柿600亩;黄家庄、寺贝大白菜600亩,茄子200亩,芥兰包200亩;岚岩辣椒300亩;其他蔬菜1000亩。技术规范要求:(1)环境无污染,生产场所远离污染区;(2)生产用地重金属及硫酸盐不超标;(3)灌溉用水无污染;(4)推广综合措施,以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5)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适时科学用药,以预防为主,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和抗生素制剂,禁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6)科学施肥,氮、磷、钾合理搭配,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7)不使用未经腐熟的粪肥,临近收获期不使用粪水追肥。技术指标:产品品质外观符合商品要求;产品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含量控制在允许水平之下。生产指标:辣椒亩产1500公斤以上;大白菜亩产4000公斤以上;茄子亩产5000公斤以上;芥兰包亩产1500公斤以上;西红柿亩产4000公斤以上;其他蔬菜亩产2000公斤以上。
图5 临桂县“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广告牌
临桂县现已撤县设区,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的创建,不仅是桂林食品安全战略实施的需要,也是农业生产改革发展的需要。该项目也许科技含量并非很高,但是蔬菜无公害作为当时“一把手”工程的实施,并向社会公示,所释放的政治信息和行业信息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耐人寻味,值得记录。所以,修志过程中,将这一“乡村名片”作为基本史料依据,不仅会充实志书的内容,还会增强案例的权威性。
显然,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乡村名片”,从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当前农村深刻的变化,其中许多“名片”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有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修志工作者,一方面要关注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另一方面,也要深入挖掘“乡村名片”有价值的信息,与文献资料相互对照,相互支撑,共同表现有关主题。无论就理论还是实践而言,这一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乡村名片”这类资料,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
从结构上看,它既不同于文献资料,也不同于口述资料,更不同于网络资料,是广泛分布于乡村,具有长久宣传效应及带有媒体性质的资料。这种资料,指向明确,风格鲜明,个性突出,是整个修志资料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形成过程看,“乡村名片”主要是为了展示乡村农业生产及生活的形象,依据充分。无论政府还是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所推介的对象,大都具有较坚实的工作基础,成果丰硕,已经或正在产生影响力。同时,为了赢得社会的认可,宣传的内容大都务实,有关法制、行政、交易等方面的信息,更具权威性。根据宣传广告管理的有关法规,多数“乡村名片”还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查,获得批准后才能发布。因此,形成的过程是严谨、规范的,可信度是较高的。
从内容上看,大都涉及当前中国农村生产方式变革和农业现代化的热点和重点问题,社会关注度高,牵动力大。不管实践结果如何,通过“乡村名片”推介的过程就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多数“乡村名片”的内容具体实在,有关数据、指标、方式等,都依据当地实际而确定,即使在实践中出现一些偏差,也属正常现象。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强宣传效应,“乡村名片”上的内容,有的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形象直观;有的语言设计巧妙,让人过目难忘;有的与周围的环境高度契合,情境交融。将这些资料运用在修志中,会使内容变得异常精彩,地情特色的表现就会异常生动。
从保存方式看,多数“乡村名片”的制作都较为精美、坚固,目的是使其能长久地发挥宣传效应。这就为收集和运用这些资料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走进乡村,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各时期的“名片”都以自己的方式被保存下来,将这些资料收集排列,乡村发展变化的过程很快就会显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就会成为修志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从辐射效应看,“乡村名片”的推介,或多或少都会带动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农业改革的推进,结果就会反映在政府报告、媒体宣传、财税报表中,也就是说,“乡村名片”的辐射作用,可以直接或间接进行检测。因此,将其与相关资料结合在一起,可大大增强志书编辑的逻辑性及说服力。
“乡村名片”的资料价值,通过以上的简单论述已不难理解,事实上,其价值还可以从制作者、受益者、维护者等层面进行探索分析。目前,这类资料的发现与发掘缺乏应有的力度,志书编写中,其地位与作用尚未得到明确肯定。所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加强学习、研究与借鉴,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弥补,非常有必要。
志书“横排竖立”的体例,以及记事尽量追根溯源的原则,决定了“乡村名片”的运用必须做到规范、务实、有效。
“乡村名片”广泛分布,全部收集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是,交通要道、重要生产基地、著名景区、乡镇政府附近的“乡村名片”,则应尽量收集整理。因为,不同的市、县、乡(镇),都有不同的生产环境、生产资源及生产特点,只有将同地同类的“乡村名片”收集起来,分类整理分析,才能对其价值做出准确判断,进而才能进行比较,确定使用的范围与方式。孤立的“乡村名片”,即使信息很丰富、价值很高,证明力也会受到局限。而较为系统的“乡村名片”汇集在一起,即使内容再普通,只要能全面客观地表现地方实情,就值得充分肯定。
农村的改革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乡村名片”也并非同时出现。志书需要历时性展现农村的发展变化。这就不可避免造成资料收集与运用的困难。任何时候,志书的编写都必须遵从根据形势变化和资料条件如实记载的原则。因此,对于各时期都有的“乡村名片”,如前所述可采取直接排列选择分析,直接运用的方法;而对于最新出现的“乡村名片”,则要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当地过去的情况,结合过去的文献资料与口述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历时性展示;而对于年代不够明确的“乡村名片”,则应立足于考察宣传对象,再决定是否展示以及如何展示。道理很简单,“名片”必须名副其实,宣传对象的实际发展历程,是决定“乡村名片”使用价值的关键所在。
“乡村名片”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具体运用中,要努力寻找那些蕴藏在乡间里的既有深刻内涵,又带有突出历时性特征的资料。例如,桂林城郊“皎霞、社塘两村结拜为兄弟村七十周年大庆”碑,详细记载了两个村几十年的兄弟情谊:
皎霞、社塘两村结拜兄弟村以来,已走过了七十年的风雨历程。七十年来,两村众姓兄弟在生产、生活的团结互助、互爱互敬,建立了不可分割的情同手足的兄弟情义。
民国三十二年(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三年),社塘村因参加辖区的走排灯表演赛,本村无排练和表演道具,便到相隔十多里远的皎霞大哥借道具,皎霞大哥慷慨相助。社塘村将道具归还皎霞大哥时,皎霞大哥设宴盛情款待社塘兄弟。为感谢皎霞大哥友情,社塘兄弟称皎霞为大哥、大姐。皎霞大哥为了谦让,反过来也称社塘为大哥、大姐。从此以后,两村兄弟关系越来越密切。
六十年代中期,社塘村盛产花生,但本村无油榨坊,社塘村只好用人工将花生挑到十多里开外的今水塘村进行加工,皎霞大哥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将本村的大树砍倒,请本村的能工巧匠制作成油榨送到社塘村。当时该油榨因树材太小,出油量少,不好使用。皎霞大哥又从村中砍了一颗大樟树并加工成一条大油榨,并派了村中六十多名大哥徒步行多里窄小弯曲坡陡的小路,用人工将一千多斤重的油榨抬到社塘村。在赠送油榨的同时,皎霞大哥还将油榨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社塘村。赠送油榨和传授油炸技术社塘村兄弟永远铭记心中。
六十年代后期的某年,因春旱,皎霞村无法春播和培育秧苗,正当皎霞为春耕焦急时,社塘大哥将自己准备春播的秧苗赠送给了皎霞村,并协助皎霞村民一起将秧苗播好,然后社塘大哥才重播谷种培育秧苗。社塘大哥此举也给皎霞村众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六十至七十年代,社塘村盛产甘蔗和蔗糖,属该村当时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为谋求两村共同致富,社塘大哥主动将甘蔗种赠给皎霞种植开发,为皎霞村增加了一种经济来源。
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六年,社塘村为了解决饮用水荒,需要挖掘修复坍塌已久的一口老井,并到皎霞采石场购买片石,采石场人员告知,片石已被全部购买不向外卖,社塘村派出的两辆手扶拖拉机空车而返。第二天清晨,社塘村口有人喊,皎霞大哥送片石来了,社塘派人出来迎接,只见片石不见人。
社塘村修复水井后,把七车的石料款和运费送去,皎霞大哥一律不收,还设宴款待社塘兄弟代表。由于社塘村及时得到了皎霞大哥赠送的片石,社塘村快速把老井修复,永久性解决了饮用水荒问题。
九十年代末,因天旱,皎霞村的稻田的禾苗面临枯竭。社塘大哥得知情况后,及时购买一台漓江泵抽水机,赠送给皎霞村抗旱使用。社塘大哥此举感动了七星区政府,也及时拨款为皎霞村配备了抗旱抽水机,使皎霞村面临枯竭的禾苗重新获得了生机。
表面上看,这些事情很普通很琐碎,但是,认真思考却发现很有社会意义,此碑表明两个村非常重视70年的友谊,之所以要在村头竖碑铭记,不仅表达各自的感恩之情,更重要的是让后人牢记历史,继续团结合作,共同面向未来。农村地域广大,家庭承包制格局下的生产仍然处于分散状态,社会的稳定,除靠政府行政引导,法律保障外,还靠村民之间情感纽带的联系。这块碑,不仅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价值观,而且还提供了历时性很强,细节很丰富的史料。修志过程中,不一定需要引用如此具体详实的资料,但是,可以在概述基本事实及呈现碑样的前提下,对这块碑的“乡村名片”形象及其原因、意义等进行分析,这样,叙事存史,教化社会的功能就充分体现出来。
网络时代,许多“乡村名片”出现在虚拟世界里,信息真假难辨。因此,引用网络里的“乡村名片”必须慎重。当然,被社会认可的网络推介的“乡村名片”,用于修志也无可厚非,只是需要对宣扬者及宣扬对象进行考察与研究,挖掘其价值所在。网络中“乡村名片”的宣扬者及宣扬对象,应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判。一般情况下,非利益相关的可信度大于利益相关,社会评估方的权威性大于其他机构、团体、企业乃至政府。这些虽属常识,但在实际运用中,未能把握正确方向,造成资料使用出现一定偏差的现象并不少见。
“乡村名片”资料的收集与运用,贵在自觉与坚持。由于分散于民间,也由于长期缺乏认识,目前,要想有计划有意识大规模地开展收集整理及利用工作还存在许多困难。因此,修志工作者应努力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先从周边的环境入手,寻找有代表性有价值的“乡村名片”,根据修志需要加以运用,再逐渐扩大线索与范围,形成系统,不断完善,最后建成修志必备的专业数据库。在数码技术广泛普及的当下,只要留心,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探索,针对性和有效性就会不断提高,兴趣和动力也会随之增强,进而实现修志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柳州市举办2017年地方志业务培训班
2017年7月5日至7日,柳州市方志办在柳州市委党校举办2017年地方志业务培训班,全市各县(区)方(史)志办共40名方志工作者参加了培训。
自治区方志办原副主任晏源源以《自然环境、人口计划生育编纂提要与评述》为题,给学员授课。授课内容涉及自然环境、人口与计划生育编纂的框架设计;针对在评议市县志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修改意见。柳州日报社原副总编蔡德宪以《略谈县区地方志编纂之风险规避》为题,从志稿编纂的总体质量要求、志稿编纂中存在的风险等方面进行讲课;罗方贵以《志稿评议要则和志书编纂的著述性》为题,从如何评议志稿、记载主体和著述性等专题进行讲授。
(柳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吴燕玲)
奋战100天《扶绥县志》评议稿如期完成
为完成地方志事业“两全”目标,扶绥县志办全体人员在2017年春节后提出“奋战100天,完成县志评议稿”目标,经过努力,评议稿如期完成。评议稿共计23篇87万字,记述1986年至2005年扶绥县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及变化。此前扶绥县二轮修志进度在全区各县排名较后,2016年全区地方志年度工作会议后,扶绥县志办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分解细化志书催稿、写稿、编稿任务,狠抓工作落实,如期拿出了县志评议稿。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 柳玉秀)
K29
B
1003-434X(2017)04-002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