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诚
三七男儿当自强
黄友诚
不经意间,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
常言道:最美人间四月天。在缅怀祖先、祭祀亲人的同时,我们家乡还保留着踏春赏春的习俗。清明时节的老家——幼男湾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有碧绿的小山,红的、黄的、白的花儿烂漫绽放,双飞的燕子在屋檐下喃喃细语,村前是错落有致的池塘,不时有调皮的鱼儿在水面上画出一个个圈儿。暖暖的春光照耀在春山春水之间,将小村庄的春风春雨荡漾开来,把那烟雨红湿的气息送到了千里之外的广西。
我有一段时间没有回去了,听从浙江嘉兴回到都昌的爸爸说,现在幼男湾的村里已经无人居住了,连隔壁较大的村庄也只剩下五十多岁以上的人在家。冷不丁的,我明媚的心情一下子就变得不好了。正如这随风斜斜的细雨赋予了江南小村的诗情画意,这个名叫幼男湾的小村庄于我而言,却承载了关于家和家族的情怀,听到老家如此境况,我能不伤怀吗?
水乡风光
从我记事起,村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年初一“拜谱年”。每到那天,全村的人起得早早的,拿出祭祀的供品,村里的男丁全部在祖厅集合,一起祭祀祖先。仪式结束后,一些村里的长辈就给大家讲祖先的故事。那时年纪小,我仅仅记得些“江夏世家”“峭山公”“五房”之类支离破碎的几个词语,其他的关于祖先的光辉事迹的具体细节,却是模糊不清了。
只有一首诗,始终铭记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黄氏宗族的《认亲诗》。这是长辈要求必须要记住的东西,长辈再三强调说,如果能背出这《认亲诗》,即使走到天涯海角,只要有黄姓人的地方就会有人招待的。我小时候记下的《认亲诗》的具体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信马登程往异方,
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
身在他乡即故乡。
早暮莫忘亲嘱咐,
春秋须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
三七男儿当自强。
那时候根本不知道这首诗的意义,只是摇头晃脑地背诵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体会了黄氏祠堂前“江夏世家”牌匾的意思了,也知道这《认亲诗》的来历了,渐渐明白了黄氏的祖先在华夏大地上的发展历程。以秦朝时的江夏郡为节点,往上可溯源至远古颛顼、陆终,往下可孕育出汉时黄香、黄峭山,黄姓族人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自立自强,积极面对各种困难的挑战,不断繁衍壮大,使黄氏成为当今中国“八大姓”之一,这和祖先们留下的祖训家风是有密切关系的。
自春申君黄歇的《送子行》开始,到黄峭山《遣子诗》,无论是五言诗还是七律诗,黄氏《认亲诗》在历史的变迁中虽然出现了不同的版本,但是在所有的版本中有关于“孝友”“自强”的描述,始终都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字词表达不同而已。最为典型的就是黄香“扇枕温衾”的故事,被列入《二十四孝》之中,堪称“孝友”之道的典范。时年黄香年仅九岁,便操劳家务,尽心奉养长辈,并广泛诵读儒家经典,深求精通道德学术,写得一手好文章,名播京师,被当时的汉章帝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香”。正是这种对孝道的躬行、对学业的精研、对道德的追求,在逆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使黄香得到了世人的推崇,官至魏郡太守,同时也培养了黄琼、黄婉这样的汉朝太尉,给黄姓家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到唐朝末期、五代交替的时候,勇猛忠义的黄峭山为了不让宗族乡里受战乱之苦,毅然拉起一支保卫家园的队伍,后来他被陇西郡王李克用招纳,封为千夫长。从此,峭山公过人的谋略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屡建战功,职位也不断升迁,最后官至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千户侯、尚书令,统辖江浙两广军务。待李存勋建立后唐之后,峭山公对连年的征战感到厌倦和失望,便在五代前期解甲归田。他回到福建邵武后,创办了和平书院,一心专注教育事业,为培养后人呕心沥血,直至年老寿终正寝。面对五代时期的战乱,出于强烈的忧患意识,80多岁的峭山公于某一年的新春佳节,广邀亲朋好友,召集二十一个儿子,将家庭财产分成二十一份,要求除各房长子留下侍奉外,其他必须离家另立家业,各谋发展。分别在即,峭山公口吟七言律诗一首,夫人与长子各吟两句,凑成《认亲诗》(又名《遣子诗》)“外八句”和“内八句”。峭山公要求,以后黄氏子孙相逢,“凡能背诵此诗者,即是同宗亲派,请升堂入室,不得异视……”(前面存录的就是其中的“外八句”)
被峭山公遣散的黄氏男儿从此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用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家园,以孝道为根本,以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读书、耕种、牧渔,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不断做出自己的选择,终于繁衍成为“中国八大姓氏”之一。都昌湖口沙港黄氏始祖黄俊伯因反对赵匡胤“陈桥兵变”被迫隐退,避难之时于江夏郡迁入江西,在美丽的鄱阳湖畔、庐山脚下的偏僻之处逐白鹿而居,留下《三十六字祖训》:敬祖宗,孝双亲,爱兄弟,教子孙,睦宗族,和乡邻,择交游,信友朋,慎言行,勤耕读,戒争讼,要存心。后世族人谨守慎行,人才兴旺,成为“一门五进士”的书香门第。
我们小的时候,对祖辈的颠沛流离没有太深的体会,在背诵《认亲诗》和《三十六字祖训》的时候,感到很不耐烦,尤其是在背诵《字派》(字派又称派行、字辈,即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一般多用于名字的中间)的时候更是痛苦,100多个毫无章法的字组合在一起,不押韵、不顺口,全部能背诵下来的没几个人。很多人都只将自己辈分前后五代背诵下来,这还是因为附近黄姓的人多,走到一起总是要论个辈分,被同年龄的小伙伴喊着“爷爷”或叫着“孙子”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把这几个字派背下来,看见年龄小、辈分高的亲戚就要躲得远远的,看见辈分小的亲戚就多少要炫耀一下。“嗣徽昌万纪,孝友赞熙朝”,我就是“友”字派。
我的母亲没上过学,不认识几个字,对这些东西一点都不懂,村里的长辈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讲的故事都是靠口口相传,文字的记录也只是依靠族谱记载,再说族谱上的繁体文字较多,又不分句读,能弄懂的人真是不多,但是他们始终都遵循着《三十六字祖训》,孝敬父母双亲,悉心教育下一代,用勤劳的双手耕种与收获,和睦相处,使小小的幼男湾变成了“秀才村”。
“秀才村”这个叫法,来源于附近的一位风水先生。他在给村里的人看风水、定宅基地的时候,顺便看了一下村里的风水脉络。按照他的说法,幼男湾处于凤凰的心脏部位,背靠翠竹青山,前有碧水逶迤,风水灵秀,是一个能出“秀才”的地方。
确实,在村里跟我同辈的,有六成以上的人都考上大学,进入城市,在世人的眼中就是这个地方“载秀”。但是这背后的事情却是很多人不愿意看见的,父辈们都没上过学,几个长辈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帮人家放牛,十一二岁就开始打短工干活,吃够了没文化的亏,所以他们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省吃俭用供小孩上学,力求使之不要跟自己一样吃苦受累。
当我们遵循祖训、习得文武技艺,在远离家园故土的地方“渔樵耕读”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的感觉,面对现在更加复杂的环境,就会对峭山公面对忧患的智慧体会得更加深刻,正所谓“有才高者,曾受窗前苦楚;多五谷者,常从月下经营。或劳心,或劳力,人世间食无闲饭。有采薪,有钓水,天涯外何处非财?王法无亲,当牢牢而谨记!人情多变,步步提防。人有奸谋巧计,天有森严之报应。”
今天的我,身处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广西,也算是“信马登程往异方”了。祖训里的“振纲常”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更多的就是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意志,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不断砥砺前行。而我现在也终于明白了“友诚”的意义了。“友”在甲骨文中是两只手并在一起,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说文》中说:“诚,信也。”我名字里的“友诚”两字,连起来就是友爱诚实,最好的做人方式莫过于此了。一辈子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真正要做起来确实很难,但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男儿,实实在在地修身律己、勤耕苦读、自强不息,那是必须的。“秋菊黄花,尚有施香之气,天冠地履,可无修己之心?”
清明时节,我站在梧州的白云山上,远望鸳江春潮,缅怀祖先,追思他们的历程,耳边仿佛又传来多年前的童声:“敬祖宗,孝双亲,爱兄弟,教子孙,睦宗族,和乡邻,择交游,信友朋,慎言行,勤耕读,戒争讼,要存心。”
责任编辑: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