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子“归苍梧”与“云山古佛场”

2017-11-30 07:45李俊康
西江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白云山梧州太守

李俊康

牟子“归苍梧”与“云山古佛场”

李俊康

历史上,对广西乃至岭南有重要影响的水路有两条,一条是南北方向,过灵渠、南流江、北流江到合浦的我国最早的水上丝绸之路,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汉文化、丝绸,以及天竺佛教思想;另一条是东西走向的西江,带来了近代革命思想及科学技术。这两条十分有灵气的水路之交汇点就在梧州(苍梧)白云山下。

白云深处听禅音

白云山结下千年佛缘

昔日冰井寺有对联曰:“冰井唐贤迹,云山古佛场”。梧州白云山,因曾有众多名刹寺庙,而成为有千年佛缘的宗教名山;古苍梧人牟子在此写下中国最早的佛学著作《理惑论》,梧州(苍梧)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年佛城。

梧州历史上称苍梧,一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曾经作为交州——岭南首府近四个世纪,先后走出了陈钦、士燮、牟子等第一代岭南文化名人,这里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还是粤语的发源地。

梧州白云山,又名大云山,坐落在梧州市区东面,山上树木参天,云雾弥漫。白云山遥连五岭,总纳三江,蜿蜒盘桓,气势磅礴。站在山顶俯瞰远眺,全城风光、远方景物尽收眼底。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云:“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清代诗人李世瑞《云岭晴岚》曰:“翘首城东望眼齐,新晴岚气古蛮溪。几重高耸通星北,一抹遥连挂榜西。晓露乍漙初日上,晚烟如幂夕阳低。佳哉郁郁葱葱处,遗老徒闻觅锦鸡。”“云岭晴岚”也因此成为梧州八景之一。在雨后初晴之际,高耸的白云山上云雾缭绕,有如披上白色面纱的绿衣少女,楚楚动人。山下的两脉泉水——龙泉与冰泉,更为白云山增添了仙气与灵气。

梧州白云山,曾经留下了许多圣贤的足迹,也孕育了无数神奇美丽的传说。梧州,是“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的地方。据清同治《苍梧县志》记载:“舜陵相传在城东五里许大云山下锦鸡岩。”梧州在唐大历四年(769年)就建有舜帝陵和舜帝庙。如今,白云山上光华亭里面有“舜帝南巡纪功碑”,记述了舜帝南巡及其下葬白云山锦鸡岩的事迹:“苍梧有白云山,乃九嶷支脉,舜葬山阳锦鸡岩,象为之耕。今于此立碑,以奉祀祭,彪炳千秋是也。”舜帝南巡并启蒙教化了古苍梧人,最终成就了一个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十世纪中叶,南汉刘晟帝病危,有人献策:“苍梧山连五岭,水汇三江,八桂之户,灵秀所聚之地。若在该处铸一铜钟,乃象征皇业声振南疆之兆,定能保龙图永固,圣寿万春也。”于是,一道圣旨迅速传到梧州,于乾和十六年(958年)铸成一口“重五百斤”的“南汉铜钟”,悬挂于白云山麓的光孝寺(感报寺)“永充供养”,意在保佑南汉皇帝“龙图永固”。

十九世纪初,广东惠州有谭姓商人带着香烛来梧州朝拜,一到白云山南麓这个位置,香烛立刻化为一缕清烟随风而去。惠州商人惊讶不已。后来,惠州商人在梧州的生意越做越大,便捐资在风景如画的白云山南麓建寺庙以示纪念,这就是谭公庙,以祭祀元代造福于民的谭公仙道。从此,惠州船只凡是经过白云山谭公庙对出河面时,都要鸣笛减速向其朝拜。

由此可见,白云山的香火和灵气之盛,历史上早已是闻名遐迩。这与佛教经海上丝绸之路东传,与白云山下牟子及其《理惑论》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拥有众多名刹寺庙的白云山,也因此成为闻名遐迩的宗教名山。

东汉牟子诠释佛学

东汉时代的牟子,中国著名的佛学家,其《理惑论》掀开了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一页,为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牟子名融,字子博,东汉苍梧郡广信人,生于公元166年,为儒生,博通经传诸子,佛学家。《理惑论》记载:“先是时,牟子将母避世交趾,年二十六,归苍梧娶妻。”牟子先习儒学再学道学,又在交趾研究佛学。

据《三国志·士燮传》载:“燮兄弟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出入鸣钟磬,备俱威仪,笳箫鼓吹,车骑满道,胡人夹毂焚香者常有数十。”这里说的胡人,即来自南亚、西亚或西域的外籍僧人。

士燮(137~226年),字威彦,尚书郎,与牟子同为苍梧广信人。其先祖原山东人,因避新莽末年大乱迁徙到交州。据清同治《苍梧县志》载:“吴龙编侯士燮墓在城北四里。”清乾隆《梧州府志》记载:“郡邑古斯名胜之遗迹多矣,虽然万古珠邱(丘)之地,空望云山尚书祠堂也。”今苍梧京南仍存“汉士威彦先生故里”石刻,桂江边也有士燮碑及尚书庙。士燮任交趾太守四十年,后封龙编侯,享年九十岁。士燮是一位大儒,著有《士燮集》《春秋经注》《公羊注》《谷梁注》等著作,其儒学精深,在中原也有较高名望。士氏家族是当时实力雄厚的地方势力,士燮及其三个兄弟共领四郡,占岭南疆土过半。

在交趾期间,年轻的牟子拜访了士燮太守,深得其赏识。无疑,交趾兴旺的佛事,对牟子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牟子以后撰写《理惑论》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理惑论》中的“归苍梧娶妻”,传达了重要信息:首先,说明了牟子是苍梧人无疑;其次,牟子回归家乡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苍梧、交州,其《理惑论》就是在苍梧撰写完成的,且他的佛教思想也打上了苍梧独特的思想文化的烙印。此时,处于三江之口的苍梧,作为交州的治所地,已经成为一大都会,又是中原进入岭南的首选落脚之地。

牟子在世期间,正是苍梧广信作为交州治所地之时。据清同治《苍梧县治》载:“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赵光始居此土。其后汉置郡县交趾刺史因之。考其旧基,依茶山,傍桂水,大江绕其前。赵宋加筑,始甃以甎,作五门。至明总督建牙(衙)开府。”又《读史方舆纪要》载:“广信城在今府治东。汉置。自三国吴以来,皆因而不改。《城邑考》:府旧城,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两面皆临江。”这些典籍明确记述了苍梧王赵光、广信及其大云山(白云山)的密切关系。由广信城扩大演变而来的梧州城之小南门,是为了方便过桂江之用。明代驻守梧州的两广总督韩雍曾经于此建有浮桥,所用的桂江浮桥铁柱至今仍存,放置在今梧州博物馆前。从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到永安七年(264年)止,有370多年的时间,广信作为交州首府,是岭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据《理惑论》载,东汉时期,“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受陈钦、士燮等一大批苍梧文化精英的吸引,大批文人学士荟萃于此。建安年间(196年~220年),刘曜任苍梧太守,这期间是牟子活跃的时期。

刘曜本零陵郡名士,后为苍梧郡太守,其子刘祥亦任江夏郡太守、荡寇将军,其孙子刘巴才智过人,后入蜀为刘备重用当尚书令,很受诸葛亮赏识。刘曜不但与牟子关系甚好,而且还是个爱好道学的儒生。

交趾太守士燮及苍梧太守刘曜闻牟子博学多才,先后邀请其出仕效力,但牟子却无意仕途,坚辞不就。此外,交州牧朱符也很看重牟子。朱符之弟朱皓是豫章太守,被中郎将笮融杀害。州牧派遣骑都尉刘彦领兵讨伐笮融,怕引起怀疑,曾经请牟子说服沿途诸郡以借路。牟子被盛情感动,正当他准备启程从政的时候,因其母去世,只好作罢。日子久了,牟子也就打消了走仕途的念头,以至终生未曾做过一官半职。也许,牟子这种淡泊名利,生不闻达、死不留名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李世瑞诗《云岭晴岚》曰:“几重高耸通星北,一抹遥连挂榜西。”从“通星北”与“挂榜西”看,它们分别是位于北面与西面的两座山。据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通星山,在县北六十二里。汉刘曜为太守,常登此山,仰观星历,因号通星山。”山高耸,可以望远。挂榜西,指西面的榜山,旧称挂榜山,可俯临桂江。据《元丰九域志》记载:“鹤奔冈,汉太守刘曜尝凿断冈,有双鹤飞去。”汉刘曜曾尝凿断白鹤山,疏浚河道,以利交通。其实,此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减少洪水对广信城的威胁。白鹤山与挂榜山同为桂江西岸相邻的两座山,白鹤山在稍南面,在桂江入西江的古漓水关西侧,这里怪石林立,滩险水急,如适当凿断白鹤山,则可减缓洪水的压力。

白鹤山为梧州八景之一,昔称“鹤冈返照”。另据清乾隆《梧州府志》记载,当年南越王赵佗曾把其“龙精宝剑”赠予苍梧王赵光。南越国灭后,赵光便把宝剑藏于西江南岸的越王台半山之中,每到夜间,宝剑便会吐出冲天光芒,又顷刻熄灭。这便是梧州八景“火山夕焰”的典故,这些古迹至今尚存。

以上有关广信条目、典故及古迹等,已经表明汉广信城的地理位置,应是设置在漓水入郁水之梧州处。

梧州作为汉代的重要郡县治所,文物考古发现丰富。今梧州博物馆馆藏的13000多件文物中,80%~90%为汉代文物,其中有汉墓出土的铜鼎、羽人座铜灯、东汉铜仓、小铜简等铜器以及陶屋、陶仓等珍品。为此,广东考古专家认为,如果把这些重要文化遗存与汉代至南朝的广信县县治所在地联系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出,梧州具有更多的优势。

《理惑论》作者惹纷争

对于《理惑论》的作者,历来史家争议颇多,众说纷纷。

早期牟子《理惑论》载僧祐《弘明集》卷一,作者为汉牟融,附注“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隋书》有《牟子》两卷,作者是汉太尉牟融。根据《理惑论》序传所记牟子并未为官的事实可知,牟子显然不是后人附会的“汉太尉牟融”,或“苍梧太守牟子博”,只能是另有其人。因为汉太尉牟融是东汉初年人,与《理惑论》的序传记载牟子是东汉末年人,两者相差一百多年。对于“苍梧太守牟子博传”,也有学者认为是苍梧太守写的序传,而且是与牟子相处甚密的苍梧太守刘曜所为。胡适则认为:“原序是牟子自述,似不用疑。鄙意以为原书旧题大概是《苍梧牟子博传》,而后人误加‘太守’二字。”

无论如何争议,“牟子”都是苍梧人,汉末的一位逸士,《理惑论》的作者,而且与苍梧太守关系甚密无疑。

那么牟子“归苍梧”,究竟具体在什么地方定居?

牟子归苍梧后,只有居住在交通便利的经济文化之中心,方可便于获取各种不同观点的文化信息为己所用。虽然牟子为汉一逸士,但是与苍梧太守交往甚好,又以博学、善辩著名,所以牟子应是居住在苍梧郡治所地广信城,这样才有更多与人交流和激辩的机会。此外,从历史文献有关“广信城”条目以及“鹤冈返照”、“火山夕焰”等典故看,“牟子将母避世交趾,年二十六,归苍梧妻。”一句中,牟子“归苍梧”应是指漓水(桂江)与郁水(西江)相交汇的白云山麓的广信城(梧州)。至于牟子为什么不称“归广信”,乃因其与“避世交趾”相对应的缘故,所以用“归苍梧”,即一个王侯之邦的郡治之地。

《理惑论》是我国第一本详细解释佛教思想的佛学著作,为中国佛教理论的开山之作。苍梧,也因牟子著《理惑论》而成为佛教东传的圣地。佛教经海上丝绸之路东传到北部湾,入合浦再经苍梧传到内地。显然,佛教东传,有着其深刻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首先,苍梧的思想学术之自由与开放,是佛教东传的思想基础。东汉时期,由于中原战事纷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北方不少人都避乱南来,聚集在较安定的交州苍梧一带,一时人才荟萃。苍梧乃是一片书声琅琅,有“经学远在苍梧”之誉。其中多有学者,也有道家术士,他们时常交流学术,或互相辩论。

当时,社会上盛行“黄老”(黄帝、老子)、神仙方术。东汉楚王刘英就把刚传入的佛教看作是一种方术,将佛当作神仙,和黄帝、老子一起祭祀的。当时佛教徒初入华境,人数不多,立足未稳,佛教只在上层贵族中间流行。在黄帝、老子具有崇高地位的中国,人们对僧人见到帝王和父母不跪拜,只是合掌致敬,尊卑不分,难以接受也在情理之中。身处思想学术自由的苍梧,经学的守旧与神仙方术的荒诞让人们感到迷惑,亟待改革,而新兴的佛教依附于“黄老”也失去活力。牟子则是在这样的历史关键时刻,在交州大量接触佛教僧人之后,深受佛教思想影响,认识到佛法的博大精深,遂挺身而出,在激烈论辩中撰写出《理惑论》,从而为弘扬佛道做出了重要贡献。

牟子曰:“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意思是见闻广博、耳聪目明的人不会被迷惑。于是,地处南疆边陲免遭战火纷扰的交州,在环境安定、思想文化活跃的苍梧,能够产生牟子及其《理惑论》来,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用儒家经典与道家思想来阐述佛教理论,是佛教东传的方法论。牟子归苍梧后,由此“锐志于佛道”,从而引起“世俗之徒”的不满,认为他是背叛“《五经》而向异道”。于是,牟子采取著书撰文的方式,引用圣贤的话来证明和解说佛道,名曰《理惑论》。

牟子认为儒、释、道三家在思想上是可以共存共融的。他的务实精神、超前意识和兼容思想,开岭南佛教文化的先河。他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由儒而道、而佛,融会贯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学者。

考虑到人们熟悉儒家和道家学说的道理,所以牟子就引用儒道的学说,以诗书的道理来解释佛学。事实上,牟子在以儒道思想解释佛学,对道家思想却持批判态度,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辟谷修行实践之法是行不通的,辟谷之术没有经典作为根据。这种糅合佛儒道经典来解释人们的疑虑的观点,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

第三,苍梧作为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地,是佛教东传的圣地,牟子在推动这一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牟子《理惑论》看,佛教的传入,实际上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较陆上丝绸之路为早。据梁启超在《佛教之初传人》记载:“欧人分印度佛教为南北宗。吾国海运传南陆道传北,而南宗之来视北为早。”

作为中国佛教理论的开山之作的《理惑论》产生于苍梧,而不是别的地方,已经足以说明,东汉时期,苍梧(广信)便是佛教传入中国的要地。此外,从梧州、贵港及合浦等地汉墓出土的大批文物中,已发现不少琥珀、玛瑙以及胡俑等舶来品,也可作为佛教从海上丝绸之路经合浦、苍梧进入内地的佐证。

据《南朝梁会要》记载:“咸安元年(371年),交州合浦人董宗之采珠没水底,得佛光焰,交州台以施於像。”“佛光焰”是一种矿物质或水生物的骨壳之类,将其碾成粉末施于佛像,即能有佛光。“台”即寺内的佛台。由此可见,东晋时合浦到交州已建立了佛教寺院。据《广西通史》载,从广西最早于隋及之前所建的佛寺看,有合浦的灵觉寺,梧州的开皇寺,平乐的龙兴寺,桂林的缘化寺等,它们就在经合浦、南北流江、苍梧过灵渠的南北方向的水上丝绸之路上。于此,这条水路上的众多早期寺庙,可作为佛教沿海上丝绸之路入合浦、苍梧,再经灵渠传播到中原的印证。无疑,牟子的《理惑论》为经海路而来之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唐以前八桂人士的理论著作留下来的不多,唯独苍梧人牟子的佛学论著《理惑论》,成书于东汉末三国初,却历经千年的沧桑,一直流传至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白云山上宝刹多

自古以来,中国人有着一种深深的山水情结。

天下名山僧占多。白云山是一个与佛结缘千年的宗教名山,曾经留下了无数圣人名僧的足迹。历史上,梧州白云山麓有寺庙及圣迹一百多处,其中寺庙有41处,除舜帝庙、舜帝陵外,著名的还有开皇寺、冰井寺、光孝寺、紫竹林禅院、西竺园以及龙母庙等。这里山高林密,清泉醇冽,僧人十分喜欢山水间的那份幽静,喜欢林泉山居的那种清雅和飘逸,喜欢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

历史上梧州(苍梧)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寺庙?据《广西通史》载,梧州最早的寺庙是开皇寺,也是广西最早的寺庙之一,隋唐期间建于东门外的白云山麓,由于种种原因,唐后已毁。

冰井寺,为唐朝经略使、诗人元结在梧州城东白云山麓发现,因井水甘寒可凝,又与隔江火山遥遥相对,故取名冰井。按中国古代阴阳学说,用冰井的冰水来克南岸火山的火,以求阴阳平衡。后在冰井侧建有冰井寺。元结曾为之立碑刻铭。《冰泉铭》曰:“火山无火,冰井无冰;惟彼清泉,甘寒可凝。铸金磨石,篆刻此铭;置于泉上,彰厥后生。”历朝在冰井附近建有亭寺,赋诗铭文,成为名胜。据英阿拉巴德《梧州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记载,冰井寺坐落在古城东门外风景优美的白云山麓,寺的占地面积很大,里面有各式各样中国传统园林花卉。冰井寺大门上有对联曰:“冰井唐贤迹,云山古佛场。”由此可见,白云山自古以来就是佛教活动场所。当年,清著名画僧石涛,由全州湘山寺赴梧州冰井寺,曾在这里修行三年。

白云山南麓光孝寺,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为唐初鄂国公尉迟恭所建,原称感报寺,明清叫光孝寺,又名大雄寺,历代均有重修。寺依山而建,山门、中殿、大殿层层迭起。唐天宝八年(749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他从海南返回扬州途中,得知梧州是牟子的故乡,又是中国第一部佛学论著《理惑论》的诞生地,佛教活动很兴旺,因此,他特意来此传经说法。鉴真率荣睿和普照等僧徒到达梧州,居留光孝寺,宣讲佛法,为官民受戒。鉴真身披驼色袈裟,在寺内为民众授菩萨戒,近千名信徒在寺内外参拜,前来听律、受戒的人群络绎不绝,成为当地佛教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事。

20世纪90年代,华南第一大寺四恩寺在梧州白云山上应运而生。四恩寺前身是梧州钱鉴的紫竹林禅院,原位于白云山北麓,始建于1939年,后于白云山南麓异地重建。当年,年逾九旬的禅院主持清凉法师,不辞辛劳跋山涉水,为重建寺院选址。一次,他按梦中所指来到白云山半山腰处,眼前豁然开朗,一片竹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折射出紫色的光芒,这就是梦中的紫竹林啊!这里果然是建造寺院的理想位置:背靠白云山,俯瞰西江水,群山莽莽、郁郁葱葱,真乃桃源洞天福地。四恩寺牌楼为赵朴初先生书写,“四恩”即寓报三宝恩、父母恩、国土恩、众生恩之意。四恩寺大雄宝殿高16.8米,气势恢弘。如今,四恩寺不但是广西唯一的佛教受戒道场,建筑规模也堪称华南之最。

在白云山麓西面,还有一座千年古庙——龙母庙。它始建于北宋初年,明万历、清康熙、雍正年间曾重修,是一座少有的能保存至今、具有宋代建筑风格的文物古迹。庙后有高38.5米的全国最大之龙母塑像,作为龙母故乡的标志,龙母塑像俯视三江水口、苍梧大地。相传,当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失败后到了梧州,祭拜龙母庙后,第六次才东渡成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舜帝的传说,牟子的诞生,《理惑论》的深远影响,以及“云山古佛场”的美誉,道出了水汇三江的白云山拥有十足“仙气”及“灵气”的千古秘密。

责任编辑:陈薇

猜你喜欢
白云山梧州太守
中共梧州城工委
让子弹飞
薛宣割黄绢断案
白云山
小城故事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冒充太守,得认识儿子
广州·白云山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
梦梧州(外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