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博雅
摘要:陕北佳县这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因白云山景观奇特、白云观庙宇香火旺盛而知名天下,现代的佳县则因它是革命老区而广为人称颂。这是一片可歌可泣的英雄土地,佳县老百姓为中国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这里还是歌曲《东方红》的故乡。踏访这块厚重而神奇的土地,令人感动,也使人感受到它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带给炎黄子孙难以割舍的沉重。
关键词:佳县;历史文化名城;白云山;毛泽东
一、引子
在黄土高原那纵横千里的大山皱褶中,怀抱着一个看上去十分普通的小县城——佳县,这是我故乡。这里有着典型的黄土高原地理特征,沟壑纵横,干旱少雨,靠天吃饭。黄河擦县境而过的70余公里沿岸,经亿万年黄河水锲而不舍地冲刷切割而形成的晋陕峡谷,壁立千仞,风光壮丽,但土地贫瘠,历史上是个十分苦焦的地方。然而,小城故事多,这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代生活中,都颇负盛名。
坦率地说,故乡佳县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因为我从小在父母工作的陕北神木、府谷县长大,关于故乡的印象大多来自于爸爸平时的聊天。那个爸爸魂牵梦绕的黄河畔的小山村,对我来说只是逢年过节偶尔随父母去住上一两天的农家小院。当我有意参加“燕园杯中学生历史写作大赛”活动而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题材时,爸爸一句话启发了我,他说:“别看佳县小,小城故事多,家乡佳县就是一本厚重的史书,家乡的故事值得好好写一写”。于是在爸爸的鼓励和陪伴下,我开始了一次较深入的家乡踏访过程。
二、虎踞龙盘石头城
佳县古称葭州,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晋陕峡谷西岸,毛乌素沙漠南缘。总土地面积2029平方公里,人口近27万。境内目前考古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证明早在远古新石器时代,佳县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为白翟部族之地,战国前期归属晋,晋之后改属赵国。秦惠文王八年(前330)秦打败赵国,成为秦国上郡地。自西汉始开始设县,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改称葭州,辖神木、府谷、吴堡、葭县四县,后元、明、清一直保持着州的建制,可见佳县地理位置之重要。民国二年(1913)由州改为县。佳县古城雄踞在黄河边上的葭芦山石头山巅,虎视脚下黄河,三面临水,百丈悬崖构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天然堡垒,因其地势险要,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见图1)
县城城墙就依山而建,经过历代12次大小维修重建,最终形成周长为4870米的虎踞龙盘般雄伟城堡。其中至今保留完好的宋代城墙,依黄河峡谷千仞峭壁而建,盘踞于悬崖之巅,俯瞰滚滚黄河,傲视晋陕大地,气势咄咄逼人。富有创意的是城墙下的悬崖陡坡上因地势之宜筑有多个逻城,与主城墙构成锁链之势,形成城外有城、大小城堡互为支持的城防工事,可谓别出心裁,匠心独具。这样的城防工事别说在冷兵器时代固若金汤,就在抗日战争时期,已经攻占了黄河东岸的日本侵略军,于1939年6月欲强渡黄河,隔河炮轰佳县城墙,坚不可摧,最终使日本侵略者止步黄河东岸。
三、白云山之传说
历史上佳县知名的主要原因还是白云山。白云山位于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岸边,古称双龙岭,亦名嵯峨岭,因终年白云缭绕,故而名之曰白云山。据《佳县志》记载,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终南山道人李玉风云游传道至葭州,当时正值瘟疫流行,百姓死者无数。李玉风医术高明,四方采药治病,施法祛魔,很快扑灭了瘟疫,一时声名远播。相传为感谢道士悬壶济世救百姓之功,时任葭州州府芦扬辉率地方官吏宴请道士,席间众人请道士展示道术,道士盛情难却,但见他袍袖一挥,一把绿油油的麦穗从袖而出,袍袖再挥,一束鲜花赫然在手,时值隆冬,众皆惊异叹服,人们尊其为“真人”。道士观黄河岸边的双龙岭山势险峻奇特,时有紫气升腾,祥云隐现,知为千载难遇之风水宝地,遂于山上结庐而居。白云山庙宇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因山水风光俱佳,又有“真人”住持,声名鹊起,逐渐成为西北地区道教名观。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神宗皇帝朱翊钧给白云山颁旨一道,并赐御制《道藏》经卷4726卷与白云观珍藏。有皇帝如此看重,白云山之红火更是如日中天,吸引陕西、山西、内蒙、宁夏、甘肃、河北等地无数香客不远千里跋涉而来,朝山许愿,顶礼膜拜,香火甚是旺盛。由此推动白云山大兴土木,不断营造道观。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再次大规模重修并扩建。经历代续建修葺,建成了以道为主,兼有儒、释庙宇各类建筑100余处、占地200余亩的宏大宫观,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全国著名道教圣地。2007年,白云山道教音乐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云山庙会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云山景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真武祖师诞生日)、四月八日(真武祖师修炼得道之日)、九月九日(真武祖师飞天成仙之日)道观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宗教活动,特别是四月初八传统庙会期间,每天有上万辆车十多万人云集白云山,朝山揽胜,交友会客,物资贸易。庙会规模之大,輻射之广,聚众之多,在全国屈指可数。
四、白云山三奇
白云山闻名遐迩,因有三奇。
一是白云山自然景观之奇。白云山庙宇群建在佳县城之南黄河峡谷的双龙岭山上,与县城隔河而望。双龙岭陡峭的石山从黄河岸边拔地而起,直指云霄。这座古建筑群依山势高低起伏而建在黄河峡谷悬崖之畔,以真武祖师殿为中心庭院,大小殿的楼宇高低错落,亭台楼阁见缝插针,看似凌乱,实际是充分利用黄河峡谷山崖局促地理位置,处处可见匠心之独到。更有一块巨石,独立为柱,似利剑把其从峭壁中劈开,其峰顶面积仅数平方米,建筑工匠居然在这块石柱之上筑一陋室为庙,搭石桥与“陆地”相连,颇见建筑构思之妙。经黄河滩头登白云观,朝山者需努力抬头仰视方可见高入云端的建筑群,费力攀登618级陡峭的台阶才能到达白云山门,颇显白云山庙宇之威仪神秘。到达山门,回首眺望,雄奇晋陕大峡谷风光一览无遗,千里秦晋两省大地尽收眼底,亿万年雨水冲刷而成的黄土高原山峁塬梁绵延起伏,似涌起排天巨浪,直连天际,陡峭的峡谷之底,滚滚黄河之水涛声如雷,奔流南去,昼夜不息。置身此地此景,能不令人激情澎湃,心旷神怡!文人墨客到此,必会诗性大发,即使一个没文化的老百姓,不由想发自丹田一声长啸,以抒或悲或喜胸怀情愫。面对这等景色,也使人不由想起中国那句古诗:“天下名山僧占多”。想来这不足为奇,僧人中多有世外高人,他们出于静心修炼的需要,避开闹市云游天下,遍访世间名山。一旦访的灵山秀水风景绝佳之地,依山就势筑庐而居,此后山因寺而名,寺因山而显。
二是白云山文物遗存丰富之奇。白云山经过四百余年的不断修缮,形成今日规模宏大而且存留完整的庙宇建筑群。现存大小建筑99处,庙宇殿堂54处,总面积达12.1万平方米。这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群在平面布局上依山势渐次升高,形成三条轴线,鳞次栉比,疏密得当。主轴、次轴均采用两翼对称这一传统布局,建筑大都用木结构。建筑屋顶依照庙堂的尊卑、作用、位置等,采用了歇山、悬山、硬山、重檐等众多种形制,屋顶覆以彩色琉璃瓦或布瓦,产生了高低有别、主次分明、色彩缤纷的效应。屋脊兽头也形式繁多,造型优美,堪称工艺珍品。木牌坊兀然独立,飞檐出挑,翼角翘起,搏风击雨数百年而不倾。白云山的精巧建筑,充分体现了明清营造法式,又融入了鲜明的陕北窑洞地方风格,显示了历代建造师的精湛工藝水平,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庙宇群内有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壁画1300余幅、碑碣172块、牌匾95块,还有明万历四十六年神宗皇帝亲颁圣旨一道、御赐道藏4726卷,还有石狮、明代铁钟、清代铜钟、旗杆、浮雕、石刻等珍贵文物。此外白云观道教音乐艺术也是久负盛名。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在佳县期间,曾经两次登白云山赏景,并嘱咐当时县委领导同志要保护好白云山文物。
三是白云山宗教文化融合之奇。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大熔炉,它融合儒、释、道三种文化为一体。但是颇为奇特的是儒、释、道三种文化流派,从表面上看却一直是相互独立互不交涉的。特别是道、佛两教,一个是本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向来各行其道相互抗衡暗中较劲。两者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有着大致相同的兴衰经历,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而道教亦在此时发生,二者又都经魏晋南北朝的酝酿发育,到隋唐而繁荣。这种文化现象历来引起史家的浓厚兴趣,有研究者认为道教的产生和兴起正是国人力图抵御佛教这种外来宗教在中国传播的需要,这种观点值得深思。历史上道教和佛教从来是各占山头,井水不犯河水,而作为儒教祖师的孔庙,也绝不会设在道、佛两教的殿堂之旁。然而白云山却是个例外,白云山以道教而兴,起初建的是道观,历史上也以道教圣地而知名天下。然而在后来的扩建重建过程中,逐渐融合进了佛教以及诸多中国民间神庙,诸如送子娘娘庙、龙王庙、财神庙、关帝庙等,形成了以道教系列神为主,儒、释、道三教交汇、民间神融合其中的众神庙宇群,可谓诸神荟萃,难怪乎有人说:知白云山神,亦知天下神。这是个颇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白云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到底是在哪任道长有海纳百川之胸怀,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接纳了诸神入住,抑或是因诸神强悍而入,打破了道观的清净之地?不论如何,白云山由于众神聚合于一院,满足了不同宗教信徒、各方善男信女的膜拜需求,因而也使此地成为汉、蒙、回等多民族人民文化经济交流的之地,这对西北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及文化经济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五、英雄的佳县老区人民
现代的佳县则因革命老区而知名。佳县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革命早期,佳县人民便跟随共产党开始“闹红”。之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佳县人民前赴后继为新中国建立和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和牺牲,走出了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张达志中将、阎揆要中将、贺大增少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功勋。1942年,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佳县人民发挥聪明才智积极发展造纸、纺织、军工业等企业。晋绥军区工业部在佳县境内扩建、新建了8个工厂,军队和地方从事工业生产的工人约4000余人,工业盛极一时,极大地支持了边区政府经济、文化事业发展。
1947年,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在佳县战斗生活了100个日日夜夜,在佳县的土窑洞里指挥着解放战争。毛泽东及党中央机关先后在佳县的曹家庄、白龙庙、杨家园则、梁家岔、朱官寨、张家崖窑、神泉堡、闫家峁、佳县城、谭家坪、南河底、吕家坪、乌龙铺、刘家坪等14个村镇居住过。当年9月23日,毛泽东主席转战陕北率领中央机关来到神泉堡,这里因村南山崖上有两股清凌凌的泉水而得名。在居住神泉堡的57天期间,毛主席起草了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在这里毛主席、彭德怀直接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从而彻底扭转了战局,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迎接新中国诞生的大幕由此拉开。在神泉堡,毛主席修改审定并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掀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在这里中共中央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训令》,重新修订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2003年神泉堡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7年农历9月9日重阳节,毛主席登上白云山看戏后,给佳县木头峪群众剧团题词“与时并进”。当时毛泽东看到在真武大殿中的案几上置一签筒,许多人跪拜并从筒中抽签,于是也走过去随手抽出一支,抽到名为“日出扶桑”的“上吉”之签,毛泽东看后,只是淡然一笑,并未言语。道长不知道自己眼前被称为“李德胜”的人就是中共领袖毛泽东,曾为毛泽东仔细解卦。想来毛泽东是无神论者,抽签不过是历史伟人逢场作戏而已,并非有心为之。1947年10月17日,毛主席为佳县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全党要“不忘初心”,什么是共产党的“初心”?毛泽东61年前为佳县县委题词,不就是对共产党“初心”的最好诠释吗?
六、《东方红》唱出陕北老百姓对党和领袖的爱戴之情
“东方红”的故乡——这是佳县人民最引以为自豪的名片。陕北黄土高原是一方盛产民歌的土地。备受苦难熬煎的代代陕北人,擅长于把心中的悲与喜、苦与乐、爱与恨用高亢的信天游唱出来,把自己的心声扬撒在黄土高原的山峁塬梁上久久回荡。陕北“闹红”以后,老百姓看到共产党是真心为老百姓的党,共产党所到之处,实行土地革命,农民才有希望翻身过上好日子,所以从心底感激拥戴共产党,积极跟共产党闹革命。而出生于1903年的佳县农民歌手李有源,由于家贫无力读书,以放羊维持生计,直到家乡“闹红”后,他和穷苦兄弟才翻身做了主人,因此他打心眼里感激中国共产党,感激党的领袖毛泽东。“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首歌曲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热爱和拥戴之情。后来经过延安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就成了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1952年,李有源参加了陕西省文艺创作代表会议,获得了奖旗、奖章和奖金。1955年5月10日这位朴实的农民歌手逝世。
为了弘扬革命传统,发展红色旅游产业,2004年佳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建设东方红文化产业园。该园建在佳县城北3.5公里处黄河畔,地处李有源故居、李有源墓地附近,占地面积约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8920万元,按4A级红色旅游景区一次性规划建设。东方红文化产业园是集“转战陕北”的纪念地、红色旅游、革命传统教育、民俗文化体验、乡村旅游、历史文化展览、影视传播、餐饮、娱乐表演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陕甘宁红色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七、白云山随想
几天的故乡踏访之行即将结束,我站在高耸入云的白云山头,眺望无边无际涌浪般的黄土高原山峁沟梁,俯瞰白云山百丈悬崖之下亿万年来奔流不息的黄河,分明感受到脚下的这块土地厚重、神奇而又深沉。厚重与神奇,是因为这块黄土地上孕育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光耀世界的中华文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就是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率领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入选“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目前还在继续发掘研究的榆林石峁遗址,位于佳县北部的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初步判断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考古专家认为石峁遗址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有可能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深沉,同样源于这块厚重而神奇的土地,它五千年悠久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带给炎黄子孙难以割舍掉的沉甸甸的历史因袭。
就说白云山香火吧,历史上的兴衰變化给人深刻启示。白云山庙自建立以来,四百余年香火旺盛,声名远播。但是到“文革”“反四旧”的文化浩劫运动之中,所有宗教与迷信活动一夜之间戛然而止,众神像大多被掀倒砸毁,投入河沟。像白云山这样庙宇建筑及诸多文物遗存未遭彻底毁坏,已属侥幸。“文革”结束以后,宗教自由的政策重新得到落实,各地被毁坏的庙宇神像又纷纷被重建了起来。改革开放以来,白云山的庙会因“宗教搭台,经贸唱戏”模式而更加红盛,非昔日可比。求子求福求寿求禄求财求官求名求姻缘者会把白云山庙宇中道、佛等各路神明一一拜过,而且富裕起来的老百姓布施上香出手更加大方,百元大钞满目皆是。不难看出,只要神明在老百姓的心中,那是无法依靠运动而铲除的。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那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显然,随着经济越来越发展,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富裕,生活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人们心灵的文明却被远远地拉在后面。在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其实更艰巨的是人的现代化。
再说佳县人民引以自豪的歌曲《东方红》,在历史中地位和作用的演变也很值得深思。农民歌手李有源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翻身农民的喜悦和对党和人民领袖的爱戴之情,情感自然而真诚。新中国建立以后,这首歌曲的热度逐渐在升温,这与新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个人威望的提高相一致。到了“文革”期间,现代造神运动把毛泽东推上了神坛,这首歌达到国民天天必唱的地步,成了不是国歌的国歌,《东方红》成为对毛泽东个人崇拜运动中的经典颂歌。这场现代迷信领袖崇拜给我们带来的教训十分惨痛沉重,足以让国人刻骨铭心,永志不忘。
此外,《东方红》歌词本身隐含的小农意识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警觉。对比分析《东方红》与《国际歌》这两首歌,颇为发人深省。它们都是无产阶级革命歌曲,都是对共产党和未来理想社会的讴歌。不同的是《东方红》产生在东方中国,作者是一位从封建社会走过来的农民,而《国际歌》产生在法国,词作者是巴黎工人出身的欧仁·鲍狄埃。正是由于两首歌曲作者的不同身份和阶级背景,歌词内容表现出巨大的思想反差。《国际歌》豪迈地唱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而《东方红》则把毛泽东比作“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渴望这样的“大救星”来改变穷苦农民的命运,对领袖的迷信和崇拜溢于言表。作为农民出身的李有源只能唱出《东方红》,而绝不会唱出《国际歌》这样的胸怀。封建社会的农民,落后的手工工具生产力水平,把他们终生捆绑在几亩薄田里,一辈子从未离开自己的一小块土地。他们经济地位十分脆弱,没有文化,眼光狭隘,思想愚昧,决定了他们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也看不到本阶级的力量,皇权意识浓重。所以农民总是崇拜君权,崇拜大人物,希望有强权统治者维护天下太平,维护老百姓过上安宁日子。这就是为什么历来的农民革命只反贪官和昏君,但是决不要推翻君权专制统治的真谛所在。共产党给陕北老百姓带来了生活的希望,所以李有源把共产党、毛泽东比作“明君”一样的“大救星”的心理是非常自然的。而欧仁·鲍狄埃则是受欧洲工业革命的洗礼、与先进的机器工业一起成长起来的现代产业工人,他们有知识,有技术,有见识,有组织纪律性,见过大世面,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教育和唤醒了他们的民主意识,他们不再迷信和盲目崇拜。驾驭着高效率的机器设备这样先进的现代生产力,使他们充分相信工人阶级自己的力量。一无所有的经济地位,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是要砸碎旧世界,彻底消灭私有制,迎接新世纪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