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最佳实践

2017-11-30 13:00
中国信息化 2017年12期
关键词:华为智慧生态

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城市智慧化,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塑城市发展新优势、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城市因此踏上数字化、智慧化的转型道路。

但我国部分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效果与最初的目标和愿望尚存差距。这种差距出现有多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还是归咎于理念、体系的不完善甚至缺失。

技术架构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但是核心之外还必须考虑商业模式、政策环境、制度配套等众多因素。这就要求必须对城市的功能服务体系有透彻的了解,对政府的治理体制、城市的运行管理机制、社会事业服务的机制有着深入的把握,对于现有城市管理与服务的弊端有着清晰的认识,对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与利益诉求有着深刻的洞察。

所以说,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智慧城市专家,而专家意味着经验积累和最佳实践。

华为已在全球40个国家参与建设了12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从被烟雾困扰的德国盖尔森基兴到现代化进程中的沙特延布,从四大文明交汇圣地甘肃敦煌到风筝之城山东潍坊。

作为一个聚焦于ICT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能够在以“应用和服务”为主要诉求的智慧城市领域成为“专家”,不仅仅因为华为能够为智慧城市提供“一云、二网、三平台”解决方案架构以及开放性的“平台+生态”战略,更是因为其所遵循的独特商业理念——靠技术和服务变现,不靠用户数据变现。这是华为和传统互联网公司的最大区别。

从联合创新到项目实施,华为和生态伙伴的手一直紧紧握在一起。

近期,华为发布了智慧城市崭新的营销口号:“新ICT,打造智慧城市神经系统”,其中新ICT即:新技术、新平台和新生态;而“打造智慧城市神经系统”这一使命则是基于“智慧城市是有机生命体”这一洞察和认知。

本次会议上,华为对这一理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华为认为,智慧城市不再只是若干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交通、教育、医疗、能源、环保、政府管理、公共安全等各子系统之间是普遍联系、互相促进、彼此协同的。智慧城市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城市场景深度融合,构建“感知无处不在、联接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计算无处不在、智能无处不在”的协同生态和交互体系,正如人类有神经系统一样,智慧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也应该有“神经系统”,可以感知、接受、处理信息,让各类信息协同工作。

智慧城市神经系统应具备三大特点:功能强大的中枢系统——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全面海量的感知系统——物联网+视频;敏捷无所不在的传导系统——有线+无线网络。

华为EBG中国区智慧城市业务部总裁张延德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这么多年下来,我们总结了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4条心得。首先,有所建树的智慧城市一定都是‘一把手’工程;其次,一个有执行力的支撑团队是必要的保障。以上两点是由智慧城市‘跨度大,难度大,系统复杂,执行困难’等特点所决定的。此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智慧城市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通过市场唤醒产业。最后,成功的智慧城市,背后都有一个起引领作用的数字伙伴,以业务需求为驱动,从顶层设计入手。”

猜你喜欢
华为智慧生态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华为:畅享8系列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