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的应用也得到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提高对公共管理部门的政府行政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应结合自身发展的现状,研究信息资源整合的方法,规划发展方向,使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发挥最大优势,由此制定了其管理工作的相关准则,以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同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量的增加会推进信息化进程,两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到2016年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信息量占据96%,拥有庞大的数据库,为政府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1]。但因为政府部门建立电子政务体系缺乏相应的准则和技术支持,同时工作职能受到限制,使得政府信息分散。部门独立,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难以推进,使用效率也相对低下。为了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时效性的目的,政府部门应克服传统的政务信息的分散性和低效率的缺点,积极推进整合工作的进程[2]。
我国出台的关于信息资源整合的文件中指出,实现政务信息整合是电子政务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要求加强电子政务的框架设计,从全局出发,合理布置建设工作。同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例如云计算、数据挖掘、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来发展信息资源整合。
综合最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更多学者以电子政务的信息资源整合为研究课题,但由于学者知识面的不同、分析角度的不同,对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解不同,因此学者的表述也尚未统一。信息资源的理解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吴占坤和王宁认为电子政务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资源其实是信息的生存形态,以及在此过程中所用到的信息技术、硬件配置和操作人员等[3-4]。而何振[5]等人更倾向于微观上分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认为政府部门在进行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时,以数字化的方式管理信息。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信息资源以原始的状态出现后经过深加工,最后以数字化的形态出现。除了传统信息资源的特点以外,政务信息资源还具有创新性、广泛性、完整性、稳定性和实时性等特点。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是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优化组成过程和生存状态,为实现信息互通,加强系统的关联,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把电子信息资源系统中孤立存在的信息源作为对象,对信息整合的功能结构和互通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利于公众搜索、使用率高、数据库内信息量更多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体系[6]。
从体系建设方面出发,胡昌平和汪会玲[7]等学者提出信息资源整合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系统中存在的信息进行处理,保留优化信息,提高信息资源的互通性,实现信息共享,提供更有效的资源服务。宏观地来讲,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是把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资源特性、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运作方式有序组织起来,以达到信息的效率服务一体化[8]。从建设角度出发,朱胜坚[9]认为信息整合是客观活动状态经过传递再现和数字化创造的过程,把信息整合理论和数字技术结合,建立一个统一完善的信息资源服务系统。从建设的主体来说,苗地[1]等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是相关主体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框架的过程,把所有的信息进行优化、系统化,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
侯艳筠[10]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在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和共享的基础上,还可以提供高效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协作政府部门信息资源的发展。信息整合的范围可以从数据信息、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对象等方面入手。刘志光[11]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应创造新的思维模式,在传统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技术性和创造性手段,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整理,建立一个完善的机构体制。潘淑春、沈利峰[12]等学者认为组织者应从信息的服务对象分析,提出以公众为核心的信息资源服务理念,经过搜集、整理、深加工、处理和发布等过程,把不同结构和孤立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善的结构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和传统政务信息资源相比,具有技术化、信息化、高效化、服务方便快捷化等特性,为了建立完整的系统,信息资源整合在一定的条件下,遵循建设规律。马文峰[6]认为资源整合是实现信息的优化组合,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资源整合可以推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传播更便捷、系统更加完善。因此,应正确看待资源整合的发展规律,用科学的眼光对资源进行筛选组合,建立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体系,实现资源整合的目的。王宁[4]指出信息资源整合的目的是提高资源的服务效率,建立快捷的搜索系统。张德云[13]认为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有开放性、高效性、相关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从现有的文献中普遍存在的观点做了总结,比如论信息技术、大数据以及数据库建立等,指出了信息资源融合必须遵循客观发展的规律,具体包括信息资源的效用性、体系建立的规范性、服务的特色性、资源利用的效率性以及信息的安全性等原则。章成志[14]指出构建信息资源整合体系过程中,需要依据信息资源整合的特性建立一个完整的、个性的、富有层次的体系结构,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的共享性、服务性和经济性。冯仁德[15]分析了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想要推进信息资源整合的进程就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织化、创新化、协作化、高效化可以作为参考。
从近些年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分析,多数学者在探讨过程之中侧重于对理论的论述,系统的开发和体系的建立较少,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信息资源整合,我们需要全方位思考,为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一个完善的框架。
于淼、王宁[16-17]侧重于信息整合的体系建设,基于ER-P体系构建,对E-R-P体系的构建过程和相互的关系提出信息资源集成方法,把集成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效果显著。王宁[18]在掌握了信息资源中数据交换的优缺点后,在系统中做了调整,建立了一种完整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系统体系,探讨了数据信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模块的构建及实施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章成志[14]在构建信息资源整合框架中指出信息资源整合平台的建设,用计算机设备演示三维模型,介绍了体系结构的构建和信息资源整合的方法。
何蕾[19]以Web信息资源整合为目标,对网络信息整合的Web应用程序和标记语言做了详尽的分析,研发了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的操作平台,分析了操作平台的优缺点,构建相应的框架,指出用标记语言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加工和发布,运用Web技术进行处理的方法。孙杭麟[20]对标记文档与数据转换的相互关系做了调整,建立了基于标记语言的交互技术的信息共享框架,从数据搜集、数据交互和数据共享等子系统做了阐述。田霖[21]综合Web Service技术的优缺点,建立了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的框架和核心发展技术,投入实践,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严安[22]以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中语义的应用,构建出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的框架,详细阐述了信息的搜索功能,指出数据之间的关联,提供用户索引界面。另外,吴占坤[3]也对XML和Web Service等技术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以上的研究都是基于Web的信息服务可以为政务信息整合提供高效的基础发展条件。但因为信息的不稳定性和用户需求的差异性,使构建信息资源整合体系缓慢发展。
张玉涛[23]认为主题图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组织工具,利用主题图分析方法,建立和完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体系,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信息资源的主题,首先以信息资源为条件,明确建设思路,再以主题为节点建立搜索关键词,再标引信息资源语义,为用户快速定位,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刘秀如[24]为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同样也以主题图进行研究分析,打破信息分散局面,建立公安信息资源整合框架,分析了主题图式的构建模型,对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建立过程做了详尽的说明。
翟姗姗[25]以用户兴趣度为对象论述了信息资源整合模块,在充分研究自动分类和自动聚类技术后,提出了以用户兴趣为目标,分析模型的设计过程和功能模块的配置,做出资源整合的框架,投入实践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韩永青[26]指出可以运用自动聚类技术即把物理或者抽象的集合分组由类似的信息源组成多个信息资源,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有效结合。它的特点是可以综合利用多个信息量进行分类,分类结果直观,比传统的分类方法更细致全面合理,这样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就更简单方便。韩永青在文章中以省级政府网站为例,介绍了聚类技术的操作方法和实践过程。利用聚类技术进行资源整合的研究学者有很多,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如何改进聚类算法本身存在的不足,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苗地,商晓帆.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理性认知[J].现代情报,2008(4):2-5.
[2]史超,殷利梅,王雁.大部制改革推进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J].电子政务,2008(12):91-95.
[3]吴占坤.电子政务中的信息资源整合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4]王宁.电子政务中信息资源整合的建模方法与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5]何振,蒋冠.试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内涵与特点[J].图书情报工作,2005(2):64-69.
[6]马文峰.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63-75.
[7]胡昌平,汪会玲.信息资源整合的多视角分析[J].情报科学,2006(9):1281-1285.
[8]苏新宁,章成志,卫平.论信息资源整合[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9):54-61.
[9]朱胜坚.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6(2):21-24.
[10]侯艳筠.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概念与内容[J].湖北档案,2006(6):13-15.
[11]刘志光,戴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现状、问题与对策[J].广东社会科学,2008(3):83-87.
[12]潘淑春,马亚敏,沈利峰.农业数字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33-40.
[13]张德云.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原则与方式[J].情报探索,2012(5):55-57.
[14]章成志,苏新宁.信息资源整合的建模与实现方法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10):60-63.
[15]冯仁德.重庆信息资源整合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04(8):226-227.
[16]于淼,王延章.基于实体-关系-问题建模体系的政务资源整合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5):647-651.
[17]王宁,韩胜菊,李怀明.基于实体-关系-问题建模体系的信息资源整合建模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2):295-302.
[18]王宁,王延章,叶鑫.一种基于数据中心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架构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9):67-69.
[19]何蕾.Web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的技术研究及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2):139-142.
[20]孙杭麟.基于XML交换技术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研究与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21]田霖,于建军,王建白.Web Service技术在教育资源整合中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4(12):2136-2141.
[22]严安.基于语义Web服务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0):19-24.
[23]张玉涛,夏立新.基于主题图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9(7):160-162.
[24]刘秀如,杨永川,闫红丽.主题图在公安信息资源整合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4):206-208.
[25]翟姗姗.基于用户兴趣聚类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6]韩永青,黄科舫.基于聚类技术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