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术青,吴义凤,周晓红,侯孔发
(安徽三联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试论管理规范化面向信息化的功能拓展
叶术青,吴义凤,周晓红,侯孔发
(安徽三联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通过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行,以形成管理运行的良好秩序是管理的基本手段和过程。信息化对管理规范化既有推动作用,也提出了支撑性的要求。面向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管理规范化应实现有效的功能拓展,以确保管理信息化稳步持续的发展,并提高管理规范化自身的质效。
信息化;管理规范化;功能拓展
管理规范化,作为组织管理制度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组织管理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任何企业或政府部门要形成正规的管理秩序,长期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势必要经历管理规范化环节。不同时期的管理规范化,有其不同的特点。面对信息化的特殊要求和有利条件,管理规范化需要在功能上有所拓展,以其与信息化的蓬勃发展相适应,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
1.1 管理工作规范。规范,作为日常用语,一般是指对讨论对象行为的约束和限制。具体到管理领域,则是指对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行为的约束和限制。本文所指的管理规范,主要是对管理主体管理行为的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它与管理标准有所区别,后者主要是对管理业务目标、要求、范围等的约束和限定。所谓管理工作规范,主要是指对于重复性管理活动的目标、程序,对每一工序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标准、承办者及其职责权利、考核办法等做出的明确具体的规定[1]。
1.2 管理规范化。管理规范化,主要是指研究制定、推行并不断优化管理工作规范的过程,以及该过程所指向的管理运行达到规范、有序、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状态[1-2]。它是现代管理的基本方法,它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形成和提升管理有序性的基本手段,是管理效能达成的基本保证,是管理成果固化的基本方式,也是管理质效提升的基本途径。
1.3 信息化。信息化一般与具体领域相关,它既指一个过程,也指向一定的状态和目标。一般是指以信息技术发展与运用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核心,以信息平台建设与使用为依托,以领域要素的信息改造和融合为手段和支撑,实现领域形态转向信息主导的持续过程和最终目标[3-4]。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领域信息活动效率的快速提升;通过对相关领域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和流程的整合和优化;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使用,为领域业务活动的展开和效能提升提供技术支撑;通过领域要素的信息改造和融合,实现相应领域管理观念、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全面、系统转变,并最终促使领域整体形态的信息主导。从本质上讲,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对领域信息活动的流程改造和优化,并通过信息活动与组织活动的内在联系,通过“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活动组织—组织活动设计”三者的持续互动,对组织整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组织从思想观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各方面呈现出信息特色。
作为对管理者所展开的管理活动的约束和限定,作为对管理运行流程、方式、方法的系统设计,作为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有机衔接的重要环节,管理规范化传统上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管理秩序是管理工作有效展开的基础。通过管理体制设计和推行,组织建立了基本的管理秩序,各级各层次的管理者被赋予一定的职责、权力,部门间也确定了相互联系和协同作用的基本关系,为管理运行提供了基本的框架。管理规范化在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管理工作规范的设定,使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受到约束和限定,它与管理标准化一起,使组织的管理主体、客体总体上按照既定的标准、规范展开活动,对管理运行秩序的形成、维持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同时通过持续的规范化活动,能够持续稳步地提高这种管理运行秩序。
管理规范化的基本活动包括:“管理工作研究—管理工作规范设计—管理工作规范施行—管理工作研究”的循环过程。其中的管理工作研究既包括对管理工作规范实施情况的评估与反思,也包括对管理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更包括对先进管理理念、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事实上就是一个管理知识的汇聚过程,其结果就是形成规范、有效的管理知识。通过规范的设计、更新和实施,使这些体系化了的、规范而有效的管理知识得以传承。
从管理规范化的作用机理[5]可以看出,管理规范化通过管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既尽可能地实现了管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性和有序性,同时也确保了管理运行于管理目标的有效性,并稳步朝向以组织结构所限定的管理效能最大化前进。管理规范化实际上是通过对组织目标可行的实现路径进行选择、优化,并以规范的形式加以固化并推行,而实现对管理效能的保持。通过持续的管理规范化活动,促使管理效能稳步地提升,直至达到组织结构所限定或规定的效能最大值。
管理规范化之管理规范,不仅仅包括对管理者管理行为的限定和约束,更包括管理的目标及其分解,包括对管理目标达成的效能评价标准和方法。因此,管理工作规范作为管理规范化的核心成果,它还为管理活动的评价与监控提供了基本的标准,在一定意义上具备管理活动的评价与监控功能。
从理论与实践互动的角度来看,管理规范化通过管理工作研究,一方面实现了对现实管理活动中规律性知识的挖掘,为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养料,另一方面通过先进管理理论与技术的学习与运用,使理论与实践在经验基础上形成了有机联系,在管理工作规范的实施过程中得到了检验,通过管理规范化的持续推行而得到巩固、发展和提升。为此可以认为管理规范化还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实现持续互动的良好平台。
管理机制,与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结构一起,构成组织管理的有机体系。作为管理运行具体方式、方法和路径及其组合,管理机制是组织管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直接对应和决定了组织管理系统的效能。而管理规范化的基本过程,正是这种管理运行机制形成的核心过程。管理规范的设计和推行,是在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了管理运行的设计,使管理运行更加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使具体管理行为有规可依、有方可行、有据可评,减小和降低管理行为的不确定性。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确定了管理的职能区分和职能关系,明确了不同职能和部门在组织运行过程的责权范围,在此基础上,管理规范化对管理具体如何展开和实施,如何稳步达成管理目标的内在机理和模式进行了明确、规范,实际上实现了对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为此,管理规范化,又可称之为管理系统运行机制构建过程。它是组织管理制度设计的末端和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管理规范化源于人类活动认识与实践的有限性,建立在对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有限性认识的基础上,人们通过管理工作规范的设计和推行,使管理运行相对稳定而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并通过对管理工作规范的持续更新,使管理运行的效能得到稳步提升,直至达到管理组织结构所限定的组织管理的最佳效能的过程。围绕管理秩序的维持、管理效能的提升、管理机制的构建等,管理规范化具有六项基本的管理功能。
从信息化的概念及分析,容易看到,信息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建立在对组织从体制、结构到运行的建模基础上的,通过信息活动的激化和强化,并通过信息活动与组织其他活动的持续、有机和高效的互动,实现组织信息效能的提升和优化,并进而转化为组织整体效能的跃升和强化。信息化使信息活动异常活跃的同时,也因信息活动的广泛性、深入性和信息自身的性质,促使事物之间更加广泛、多样而近似实时的联系,它一方面为组织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快速、精确、高效的信息保证,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实时性,使面向现实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消除,为组织系统运行有序性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事物(事务)间联系的多样性、紧密性、实时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管理面临异常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环境和条件。当然,信息化对管理及其规范化的支撑作用也会表现在对其活动效率和效能的提升上。概而言之,管理规范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信息化,特别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平台的构建和使用,需要建立在管理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基础上。没有对管理活动的统一理解,没有对管理信息活动的规范化,就难以构建统一而规范的信息流程,也就难以进行深入、系统的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就难以构建有效而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基于不同语义基础和数据表达标准的管理信息平台之间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互通和互操作。同时由于信息活动是组织业务活动和管理业务活动一个侧面的反映,它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势必要引起管理业务活动本身的规范化、管理对象的标准化,以与之相应。只有适度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运行行为,才能使信息化的效能得到有效发挥,否则,难以使管理信息化的效能发挥出来,甚至反而会导致管理整体效能的下降。所以通常而言,信息化总要以业务活动的标准化与规范化为基础,只有理顺管理运行行为,统一人们对管理运行路径和方法的认知,才能组织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系统的运用,进而沿着信息主导方向从组织结构到运行方式的全面调整甚至变革。
信息化通过人、物、信息、事之间关系的强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越来越紧密、广泛而深入的关系,这种不断紧密的关系超越了个人和单个物品,超越了组织之间的间隔,甚至超越了一般的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这种持续扩展和膨胀的相互关系,使得管理面临日益复杂和不确定性的环境。这种复杂和不确定性变化集中体现在管理环境变化的多样性、快速性,以及变化的不确定性上。它要求管理建设与发展必须有效应对这种环境的变化,具备高度的适应性。这一方面要求管理目标必须能够响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同时组织更需要根据环境变化和自身条件,重新选择和调整自身的发展目标,这种目标的选择往往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目标的多样化、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对管理的组织结构乃至管理运行的具体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阿什比的“必要的多样性”定律指出,管理系统的复杂性需要与管理对象系统的复杂性相适应。作为管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管理规范化活动理应为管理活动的环境适应性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管理规范化作为对管理主体行为的系统化约束,作为对管理运行的持续优化,对信息化乃至管理的信息化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规范”支撑。信息化无论是对于单个社会组织或者整个社会而言,都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过程。管理信息化的阶段性成果需要通过管理运行得以体现,也只有人们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使之真正成为管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管理效能提升的推手,才可以说组织或社会正处于信息化的进程之中。这种在运行上的体现过程正需要管理规范化这种管理运行设计手段加以保证。通过基于信息流程优化的管理运行再设计和持续优化,使管理信息化以某种强制的形式加以推行,为信息化的快速展开和取得效果奠定基础。二是为适应信息化所带来的环境变化提供“动态规范”支撑。以管理环境变化的多样性、快速性和不确定性为特征的管理复杂性,倒逼管理自身的复杂性。管理规范体系本身就是有效的确定性的组合体。要适应管理环境的复杂性,管理规范体系自身也必须通过某种方式提高其复杂性。从目前来看,主要通过管理规范的模块化和管理规范组合的多样化来实现这种管理的适应性。针对管理环境的复杂性要求,通过将管理活动区分为基本的管理活动和基本管理活动的组合,将管理规范化的规范设计过程,进一步延展为对基本管理工作规范的模块化设计和对管理规范模块运用的规则设计。针对稳定性更强的基本管理业务工作,仍然按照传统的管理规范化的思路进行规范设计,以形成基本的管理运行规范模块;针对基本管理业务工作的组合,则更加侧重于基本管理规范模块的组合方式和规则的设计与推行。以此种方式构建动态的管理规范体系,就可以实现对管理复杂性要求的动态适应。通过持续的管理规范化进程,可以使这种模块化的、动态组合的管理规范体系更加合理而有效。
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带来的是信息活动成本的极大降低和信息活动效能的极大提升,而管理活动的主体就是信息,管理规范化的关键——管理工作规范体系的设计,其主要过程也是信息过程。因此,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平台等等信息化的要素,势必对管理规范化活动产生较大地促进和支撑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它为管理规范体系的更为精确、合理地构建提供信息和方法支撑。在信息方面,它能为管理工作研究提供更为丰富而便利的信息支持。通过互联网能够获取关于先进管理理论、理念、技术方面的信息,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也使管理工作研究建立在丰富的现实数据基础上,使管理工作研究成果更具针对性;通过仿真、模拟技术的运用,可以更为快速、有效地辅助管理工作研究,大大提升管理工作研究的质效。另一方面,它可以使管理规范化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以往的管理规范体系,大多以纸质的管理工作流程图的形式或悬挂于墙上,或收录于书本、手册中,不便于学习、掌握和更新。信息化所提供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可以使管理规范体系电子化,从而依托EDA、PDA等终端设备,可以实现管理规范查阅、学习、反馈和更新的实时化、动态化和多样化,也便于管理规范的遵循,促进了管理规范相关知识与管理实践的互动,促进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循环速度和效率。
通过以上的分析,容易看到,信息化实际上实现的是将信息技术优势转化为信息资源优势,进而将信息资源优势转化为组织信息优势、组织整体优势的过程;管理规范化实现的则是将管理的有序性转化为适应的稳定性,并通过稳步改进,提高管理活动有效性的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管理规范化是信息化的基础,为信息化成果的巩固和持续推进提供支撑、创造氛围;而信息化反过来既要求管理规范化具有动态适应性,又为管理规范化的效能提升、功能拓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协同,共同推动管理在新时期面向科学化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总体来看,信息化要求管理规范化的支撑,又对管理规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还给管理规范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这些都使得管理规范化相比较于以往,在具体管理运行的内容和方式上呈现不同的特点,促使管理规范化的功能拓展。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先进技术的学习与运用,是管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方面。在当今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管理先进技术层出不穷,为管理效能提升提供了大量的机遇,这就为管理规范化在技术运用方面的功能发挥奠定了基础。技术运用必须与管理实际相结合,在管理工作研究对管理实际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方法和技术,综合讨论先进技术在管理领域运用的可能行、可行性,研讨适用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并统一管理思想,融入到管理运行规范的设计中,通过管理运行规范实施环节,在固化技术运用的同时,发掘新技术运用的其他潜力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新一轮的管理规范化进程中加以解决。
知识管理是现代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规范化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载体,一方面强调先进理论与技术的运用,另一方面也强调管理经验的归纳、总结和提高。通过管理规范及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实际上完成了管理知识的一种挖掘、显化和体系化的过程,它既是理论研究材料的重要来源,也是组织内部管理知识的重要来源。通过管理工作研究和管理工作规范设计,进一步促进了知识的收集、规范和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平台。
组织学习是组织适应环境的必要手段。管理规范化通过管理工作研究,搜集、整合不同个体和渠道来源的关于组织管理环境的复杂性信息,进而与组织管理内部状态结合起来,加以分析和研究,为组织战略调整和组织结构调整提供原料,并通过管理工作规范的设计为前者的制定、调整提供支撑。从以上来看,管理规范化,特别是管理工作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组织学习的重要过程。这一过程通过规范的制定与实施的反复循环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学以致用的有效形式。
组织学习是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其关键还在于形成和完善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良性、长效机制。以管理规范化为基础,可以有效构建这种长效机制。一是针对环境的动态变化,可以通过管理规范体系内部要素的动态整合,实现管理自身的多样性。二是通过对管理工作研究自身的规范化和技术强化,提高管理规范体系的精确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提高管理规范指导管理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管理的环境适应能力。三是通过管理规范化的持续、动态循环,使管理规范及其体系持续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以确保其适应性。通过强化管理工作研究、强调管理规范要素的动态组合、强调管理规范的动态更新,能够形成组织环境变化的长效机制。
管理规范化是促使管理业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稳步达成管理目标,并使管理效能稳步提升的基本过程。管理规范化一般而言,具有管理秩序的形成和提升、管理知识的汇聚和传承、管理效能的保持和优化、管理活动的评价与监控、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平台、管理机制的创建与优化等六项基本功能。面对信息化的适应性要求,以及信息化对管理规范化的推动作用、管理环境的变化要求,管理规范化在技术运用、知识管理、组织学习、长效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具有功能拓展的潜力。为进一步推动管理规范化的深入发展,还应在管理规范化的指导理论上求突破、在业务管理规范体系的适应性建设上求发展、在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上求创新、在管理适应环境变化的长效机制构建上求深入。
[1]李习彬.社会系统三元运行理论与规范化管理[J].管理现代化,1995(2):8-11.
[2]李习彬.全面政府运行设计:思路、内容与意义[J].公共管理高层论,2008(1):103-107.
[3]王豫生.信息化概念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9):72,85.
[4]朱帅军.“信息化”的概念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0-19.
[5]叶术青,古平,李秀春,等.管理规范化的效用机理研究[J].物流科技,2010(3):130-132.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s'Expansion of the Management Normalization as to the Informatization
YE Shuqing,WU Yifeng,ZHOU Xiaohong,HOU Kongfa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Anhui Sanlian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It's a basic approach and course to form fine circulating orders,by enacting and implementingmanagement norms.Informatization has its stimulativ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normalization,and also has its requests to the latter.As the deepening of the informatization,management normalization should expanding its functions effectuall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former,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itself.
informatization;management norms;expansion of the functions
F272
A
1002-3100(2017)12-0028-04
2017-10-17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5zy075;安徽三联学院校级特色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5zlgc005。
叶术青(1977-),男,安徽东至人,安徽三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规范化管理、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