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302)
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出要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更是将创新创业推向高潮。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了响应国家创新创业人才与工匠的培育号召,高职院校应强化工匠精神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实现两者的融合。
工匠精神一般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1];是工匠在坚韧不拔的精神指引下,努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脚踏实地,不断提升技艺,创造精品、名品乃至传世之品的过程;是一种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潜心研究,反复推敲,不断追求完美的“工匠境界”;是百折不挠、永不退缩、永不罢休的“工匠意志”;是乐观向上、勇于进取,遇到困难积极面对,永不停息的“工匠品质”;是追求卓越品质,不断推陈出新,敢于创新,创造不朽之作的“工匠信念”[2]。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工匠技能与精神的培育,就是要将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具有精湛技艺的工匠,这是高职学校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竞争力的核心。
创新创业文化起源于美国,是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作用的结果。为了摆脱经济低迷的困境,增加就业,美国政府制定相关制度以鼓励和保护微小型企业的发展。文化上推行实用主义,认为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大学的教育不能脱离现实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哈佛商学院作为创业教育的先行者,迈赖斯·迈斯于1947年开创性地设置创业教育的第一门课程《创新创业管理》,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首次在大学教学中出现,此后美国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大学重要的教育内容,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进而提高国家创新水平,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3]。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也逐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文化。高职学院为了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就必须将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行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4]。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核心任务。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这一使命的软条件。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长,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并没有成正比地增长,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会责任感弱、眼高手低、缺乏恒心和毅力等问题。这就需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校园文化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塑造全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高技能的人才。随着制造业的升级发展,高级“工匠”型人才日益短缺,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向制造业强国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一线工程师、高级技工等高素质职业人才,只有培养出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我国制造业才能走出“大而不强”、产品质量不高、知名品牌缺少的困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创新创业文化的培养是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随着创新型国家目标的确立,实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能工巧匠,而且要培养敢于创新、创业的高质量人才,而这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急需创新创业的文化土壤和生态系统,需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创新创业的培养要颠覆传统人才培养的旧模式,实施文化先行,鼓励学生培养敢于实践、宽容失败的心态,构建创新创业文化,这是高校改革的内容,也是提高就业质量的主要推手[5]。
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文化都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不可分。没有创新创业文化的高校只能是一潭死水,没有生机与活力。德国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知名高校无不是将建立一流创业型大学作为目标[6-7]。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文化应指引学生由学徒到师傅再到创新、创造、创业大师转变,引导当代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创新创业文化与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所必须具备的环境。创新创业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素质,创新与创业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任何创新都需要脚踏实地、精心打磨才能实现;任何伟大的设计都需要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才能成为不朽之作。由此可见,工匠精神的培养推动着国家创新创业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而创新创业能力是工匠精神更高层次的诉求与体现。因而创新创业文化是工匠精神文化的延伸与拓展,是校园工匠精神构建的指引,两者密不可分。
当前,在我国高校培养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文化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怎样实现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文化的融合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
创新创业文化引领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指导实践活动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个人的观念意识,突出表现为创新创业主体的思想态度、人生境界和奋斗目标。创新创业的文化主宰着创新创业主体活动是否开展,决定着创新创业活动主体能力的发挥程度。创新创业观念的树立会使大学生关注创新创业动态,寻找创新创业的灵感,寻求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从而极尽所能地实现个人创新创业的理想[5]。
创新创业和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了不让两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产生割裂,需要在理念上进行融合。这需要在工匠精神教育中有机穿插创新创业的内容,在创新创业指导中渗透工匠精神教育。要想实现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文化的有效融合,具体要做到两方面:第一,要坚持以创新创业文化为引领来培养工匠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始终;第二,要建立“树人先育德,创新先育‘匠’”的主体思想。高校要在工匠精神培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国家所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只有在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础上,才能更加稳固和壮大。
在物质建设上,要着力校园基础设施的整体风格、建筑环境、景观,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校园的工匠文化与创新理念。应充分考察借鉴国内外一流创新型大学文化活动场所、展馆建设经验,对现有场馆等进行改造和完善,以展示最新的创新理念与成果,创造一切便利的物质条件让学生尽情发展个人特长与兴趣,陶冶情操,启发创新灵感。要把校园景观、寓情、寓教结合起来,布置雕塑、书画等作品的庭院、长廊,反映工匠精神文化;划分反映深厚的创新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的园林区块,悬挂刻有学校传统拼搏、创新精神的金字匾额,竖立名人名言、传记石刻,渲染学生的心灵,激发灵感与想象,促进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的培育。另外,网络、电视、广播是高职院校应重点建设的媒介载体,其中网络媒体建设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设立如“名人堂”“创新天地”等专栏来宣传创新创业精神的人物与事件等,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创业文化引领着工匠精神建设,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基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培育应注重培育严谨、敬业、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同时注重与创新创业文化的融合,启迪、鼓励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更广阔的创新创业的领域中,成为创新创业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2):79-82.
[2]沈巧巧,秦蔚蔚.“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启示[J].科教文汇,2016(32):145-146.
[3]包水梅,杨冬.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16(11):62-70.
[4]华坚,赵癸萍,强伟纲.高职院校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路径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92-96.
[5]高振发.常州高职园区创新创业文化的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6(26):43-47.
[6]葛宏翔.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10):116-118.
[7]夏小华.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国、德国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