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17-11-29 10:06王昱予
中国经贸 2017年22期
关键词: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小微企业

王昱予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微企业在区域经济内的发展成为了热门话题,其所扮演的角色在区域经济体中也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的小微企业发展还具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追溯相关理论,从劳动增长,资本增长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以微观层面对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小微企业;区域经济;劳动增长;资本增长;技术进步

一、引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代表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始。这次改革不仅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野为给作为现代经济主要成分的小微企业的产生以及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小微企业在现代我国经济中已经可以被称作最活跃的一类主体,其市场规模和资本保有量都处于较大的比重。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广袤的国土使得巨大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程度较低,从而使得小微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显著,其分部广、種类多的特点对解决地区就业问题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诸多小微企业面临了严重的困境,但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通过与政府的政策靠拢和积极转型,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因此研究小微企业的自身成长过程,深入分析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政策性建议,是十分重要且具有一定意义的。

二、理论综述

小微企业概念最初出现于2011年,由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顾名思义,小微企业主要包括规模相对较小的小型及微型企业,另外也包括了部分家庭作坊式企业和一部分规模不大的个体工商户。2011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从数据角度界定了小微企业的范围,其范围根据不同行业都有不同,依据从业人员数量、资产总额、营业收入等变量共同确定。

小微企业这一概念的提出较新,严格按照这一定义讨论的学术作品并不多,在查找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国内外学者在进行理论分析的过程中往往将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国内外学者普遍支持小微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这一论点,毫无疑问,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对区域经济有正向促进作用。胡东升指出,现代小企业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生产技术进步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来推动区域经济的自然发展。吕永斌则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利用OLS分析法,比较了不同地区之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通过研究投资率、城镇化水平等等变量,实证分析证明了小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面促进作用。另外,还有诸多理论通过人力成本,就业率等等角度对此进行论证。

三、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机理分析

关于小微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类似于西方经济学界经典的经济增长理论。由凯恩斯的投资乘数模型可知,投资的增加可以造成地区性民众收入的稳步增长。同时,在经典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补充了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两个因素。近年,罗默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再添加了技术创新这一重要因素。总的而言,分析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通过劳动增长,资本增长和技术进步三个方面,从微观层面分析。

1.劳动增长

劳动增长即促进就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劳动力的增加带来就业面的拓宽意味着有更多的就业者在各类公司中创造价值,而这些价值的统合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维持往往不易,为了保持其增长的态势,必须让更多的劳动力参与就业。相对于各类大企业,小微企业投资较少,资本的有效构成相对较低,从而使用劳动力的数量相对较多。假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接受外部或者内部的投资总量保持不变,大中小微企业的综合作用维持了就业市场的活力,如果仅仅注重大众企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将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如果资本仅仅支持大中企业的发展,会造成大中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过高,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挤出效应过高,大量的劳动力涌进小微企业劳动力市场,但小微企业的发展存在不足,致使小企业本来能够吸收的劳动力也无法完成就业,从而出现大量的失业问题。

2.资本增长

资本增长即投资增加。一般在衡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是否健康是,一个重要的标准是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否协调发展,这两者的协调关系是一个区域经济体稳步发展的最大前提,根据微观经济学的储蓄-投资恒等公式,衡量两者协调关系的方法是观察投资与储蓄是否相等。如果投资小于储蓄,代表着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产品超额供给,造成社会的经济低迷。如果投资大于储蓄,代表着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经济产品供不应求,造成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考虑到现实情况,由于中国人存财的传统思想,储蓄往往无法顺利转化为投资,从而造成投资和储蓄失衡,进一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小微企业可以扮演一个相对重要的角色。在我国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投资渠道大致可以分为政府主导投资、资本市场融资、个人投资和银行贷款几个方面,后三种较为普遍常见。由于小微企业本身具有资质、信用等级不够的情况,难以获得资本市场融资和银行贷款,所以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可以促使个人投资的增加,即使得更多个人拿出居民储蓄,虽然资金流和资金来源较为分散,但是总量较大,程序简单,符合小微企业用钱急的特点。私人储蓄为小微企业提供投资来源,小微企业也为私人投资者提供投的起的资金流向,虽然安全性和稳定性不如大中企业,但可以刺激区域经济活力,从而使得总体的前景稳步提升。

3.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旧有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主导生产力层面的技术创新,再下放到企业进行实施,历史教训证明,计划经济体的技术创新均低于市场经济体。我国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过去传统的大企业由于有较多的遗留非生产性问题,没有足够的精力用于技术创新,而富有活力的新兴小微企业则完全不同。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一部分小微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并取得了优秀的成果。endprint

企业之间进行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或者服务,而进行产品差异化或者服务差异化的关键,就是技术创新。小微企业为了在市场的竞争中取得发展,必须着力于创新,而他们往往也做的很好。

尤其是我国步入高新技术时代后,小微企业由于其“小而精”的特点具有非常大的创新优势,且专业知识储备和运营模式灵活度都较高,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前景。

四、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尝试对小微企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1.加强融资支持

当前,小微企业发展的最大阻碍是融资渠道不畅,政府作为宏观调控方,需要作出相关举措以拓宽其融资渠道。尤其是在间接融资方面,引导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级金融机构,促进其转变经营理念,提升对小微企业的服务意识。同时,增设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机构,在运营过程中简化相关程序,提高融资效率。同时,设立行业准则,或为小微企业信用担保立法,建立适当的风险补偿机制给予其规范发展的政策助力。最后,为各级服务小微企业的机构提供政策优惠,从侧面提高其积极性。

2.减轻税费负担

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首先要从财税扶持开始。受惠区域应该适当放宽要求,允许地方政府依据其地方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参与税收政策制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各级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小微企业进行分类,将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宏观经济环境等纳入考虑范围。最后,针对相关收费管理,必须加以严格规范,对各类混乱情况提供监管助力。

3.助力人才建设

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在科技层面的发展,与人才是分不开的,可以说人才是企业维持其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对于日渐发展的小微企业,受惠区域应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组织各级单位赴国内外高校进行招聘,以尽可能获得高质量人才。对于人才,按照认定层次基于诸如购房、落户、子女教育等等的相关优惠,促使人才流入,带动小微企业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琪恒,董海涛,关明坤. 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J]. 長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33(02):196-198.

[2]林一文.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小微企业税收政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

[3]罗旭阳. 云南省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6.

[4]林全杰,李建华,李彦超. 小微企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对策研究——以山东为例[J]. 当代经济,2016,(34):56-58.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小微企业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协调性研究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制度创新是产业革命发生发展的关键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营改增”对小微企业的影响分析
小微企业中员工激励制度及流失管理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