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志芳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阅读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可如何让他们主动阅读,欢欢喜喜地捧起书来读,依然是令教师和家长头痛的一个难题。揪着孩子坐在书桌前读书不难,难的是让小孩发自内心喜欢上阅读。袁牧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逼着小学生读书终究是无用的,如强按牛头喝水,事倍功半。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求让学生爱上阅读的途径。
一、引导小学生走近阅读
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见环境和氛围对孩子读书的重要性。现在,“三迁”很难做到,但为孩子创设读书的小环境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创设读书的环境,关键要做到两个字:“关”和“开”。在家庭中,父母首先要“关掉”孩子读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的思想,要认识到开卷有益;其次要关电视、关电脑、关麻将机,给孩子营造一个清静的读书环境。除此之外,家庭还要做到开“家庭齐读”之风,家长率先垂范,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
校园是孩子们学习的乐园,不能只成为孩子们作业的海洋。教师要“关闭”“分数就是一切”的思想,让孩子真正进入书的殿堂。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很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大家都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進图书馆、阅览室,让他们进入书的海洋。为了方便学生阅读,班级还可开设“图书角”,图书角的书是流动的,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好书放在那里,常读常新,学生们的阅读量不断增加。长期下来,校园浸染书香,营造出浓浓的读书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仅仅为学生创设一个阅读的环境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而恰恰这是最难的工程。对此,教师可以专门开设阅读课,让学生自己“唱主角”。该课可设置主持人,学生们谈自己在本周看了什么书,书中内容是什么,自己的收获又是什么。在课上,教师要营造气氛,让学生“引经据典”,谈自己读书的独特认识和感受,让学生充分投入。不知不觉中,学生会渐渐爱上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就决定了应把阅读当成跟呼吸、吃饭一样重要的事情,这样也能为学生树立一个阅读的榜样。教师自己读的好书多,会让教学效果非同凡响。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主动去阅读孩子们喜欢的书籍,同时也能及时发现他们在阅读取向上的问题,避免他们被粗劣和价值观不良的读物“侵蚀”。
二、指明有效阅读的途径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教师不仅要带领孩子走入阅读,还要指明有效阅读的途径。
首先,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很多孩子读了不少课外书,但作文还是很差。其实,阅读的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阅读经典,要深入思考。阅读不能不求甚解,只求走马观花了解“剧情”,而没有对书中精美的句段、细节描写、重要章节进行仔细揣摩,消化吸收,这样,书读得就没有多大作用了。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因此要让孩子精读。教师在指导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应该给他们设置些“障碍”,让他们更注重书中的精彩之处,要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才能真正把书读进去。“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句话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其次,读书要有选择性,要适合自己。有的家长和教师总是认为开卷有益,因此在给孩子推荐读物上不加选择,拿过来就让孩子读,这也体现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果戈理《死灵魂》中的比什伽秋,什么都读,他并非饱学之士,而是缺少鉴赏力的傻瓜;《庄子·列御冠》中的朱泽漫,他学了一门特殊的杀龙技术,其实没有什么地方有龙可杀,他才明白世间无龙,其本领白学。如此说来,如不加选择地开卷,总会事倍功半,害多益少!
好的书籍让孩子受益匪浅,而内容低俗的书则会荼毒孩子的心灵。所以,选择好书、适合孩子读的书意义重大。一般来说,小学生在低段时可多让他们读一些童话、神话、寓言等故事性较强的书,这些简单有趣、宣扬真善美的情节和人物他们也喜闻乐见;小学生到了中段就可以尝试看一些少儿版的名著,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选择喜爱的书;小学生到了高段,可以读一些成人读的读物,但教师更要帮他们把关。◆(作者单位:江西省分宜县第二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