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少玲
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语用”训练不尽如人意:要么目标不明,落点不准;要么脱离文本,浅尝辄止;要么练点宽泛,贪大求全;要么手段单一,拓展肤浅……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准、精、巧”地把握“语用”训练点,要“实、活、妙”地进行“语用”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由“理解内容”到“学会表达”的华丽转身。
一、准确定位目标,“语用”训练有的放矢
新课标中“语用”教学目标的指向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准确地把握“语用”训练目标,成为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燃眉之急。教师必须依据课标的学段要求、各年级的教材特点和各单元的读写要求,以及教学重点,确定明确、合适、集中的“语用”训练目标。例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根据课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和“习作教学”中“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的要求,以及单元导读的“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的提示,还有语文园地的习作内容,等等,其“语用”训练目标可以确定为:感悟“举止特别”的描写方法,并学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一位教师在教学时,就以此为目标,以探究青年的“举止特别”为课脉,层层推进。第一,让学生读文,找出“举止特别”这个重点词语,探究“举止”的意思。第二,让学生再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引领学生品析“举止”,体味“特别”:一是品析青年看鱼的语句,感知作者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青年“全神贯注”的特点;二是品析青年画鱼的语句,感知作者通过“动作+联想”的方法,表现青年“画技高超”的特点。第三,引领学生品析描写青年长期看鱼、画鱼的语句,感知作者通过描写青年的“忘我”境界,表现他“坚持不懈”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立意。第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运用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刻画一位“特別”的同学。在合适的目标指引下,整节课课脉清晰明了,“语用”训练步步深入,扎实推进,效果良好。
二、利用文本资源,“语用”训练木之有本
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言尽意未尽,意尽情犹在”的地方,是不可多得的“语用”训练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文本资源,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行文立意,进行恰如其分的想象练笔。例如,《父亲的菜园》一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生动细致描写,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一位教师在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品析描写“父亲”行动的语句,并进行想象补白,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教师先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开荒、填土的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作批注。学生交流后,教师利用课件出示语句:“①每天天还没亮,父亲就……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来。”“②父亲还没来得及整理他新辟的菜园……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③父亲没有气馁……脚板也磨起了泡。”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锤击”重点词语,深刻地感受“父亲”的高尚品质,并通过朗读,表达对“父亲”的敬佩之情。然后,教师利用语句①的空白——“父亲”上山做了什么事?怎么做?语句②的省略——“父亲”冲进雨中,做什么?怎么做?引导学生对“父亲”开荒、抢救菜园的动作、神态、语言展开想象,进行细致、贴切的描述。这样,“父亲”栩栩如生的形象以及执著、勤劳的个性特点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这样利用好文本资源,“语用”训练就如有本之木,枝繁叶茂。
三、借助言语范式,“语用”训练渊源有自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言语形式丰富多彩,教学时,我们应该聚焦文本中的语言范式,根据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学情,引领他们感悟、积累、运用,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奥秘,从而提升言语表达的品质。例如,《穷人》一文的言语范式鲜明,特别是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段:第一,引导学生朗读,思考“写了什么”。第二,引导学生品析语句,探究“怎么写”——第一句,写她想到了丈夫;第二、三句,写她想到了结果;接着,写她产生的幻觉;最后,又写她想到了自己。学生明白了心理活动描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想想自己,想想别人,想想事情的结果,想想由紧张害怕而产生的幻觉。第三,通过追问“为什么要这么写”领会独特的表达意图:如实呈现桑娜因“穷”而纠结的心理,更表达了她那体恤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第四,创设语境,学习“怎么写”。西蒙在文中也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相关细节的研读琢磨,还原西蒙临死前的心路历程,然后让学生运用感悟到的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描写方法,适当运用省略号,将西蒙临终时的心理活动描述出来。这样,借助言语范式,读、悟、写巧妙结合,“语用”训练就能水到渠成。
四、运用适宜方法,“语用”训练姹紫嫣红
“语用”的训练方法多种多样,相互融通渗透。教师要准确把握“语用”的拓展点,再根据教学目标、学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适时、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演示讲解、互问互答、游戏比赛、角色扮演、情境再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言语范式进行模仿与借鉴,从而实现“感悟、积累、运用”三者的和谐相生。例如,《一面五星红旗》一文,“语用”训练点可以确定为: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通过动作描写与反衬方法,表达他对五星红旗的爱,并让学生运用这样的表达方法,来描写自己对一种事物或一个人的爱。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课文的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画出作者给人印象深刻的“举、抽、系”三个动作,并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语句。接着,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作者遇到的危险,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极度困难的处境”。教师又利用“追问”——“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了”,但哪一样东西不但有影有踪,而且与作者相伴相随?从而体会作者用“筏子和背包的无影无踪”来反衬“五星红旗的有影有踪”,表达他对国旗的爱。然后,教师让爱惜红领巾的学生示范解、系红领巾;让学生演一演是怎样爱护书籍的;利用多媒体播放收拾玩具的视频……观看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个动词说一说,表达自己对一样东西的“爱”。最后,教师让学生或利用提供的情境,或选取生活事例,用几个连续的动作抒写对一样东西的“爱”。这样,以文本为“根”,多种途径做实“语用”训练,“语用”之园必定会姹紫嫣红。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三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