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宾
纵观部编版教材的编排,小学语文教学十分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乡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在阅读教学资源的选择上,笔者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价值取向等为依据,力求选取乡土文化中一些贴近儿童生活的民俗、童谣、典故等材料作为阅读教学资源,从中感受它们的韵律美、内容美、思想美。在资源应用上,让学生通过诵读和体验、访问和探究、传承和创新等方式加以应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阅读教学资源的选择
乡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乡而不俗,土而不粗”,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学生丰富的阅读资源,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我们在选取阅读教学资源时,着重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价值取向为依据,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有利于学生发展,能够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有利于文化传承的材料作为阅读教学资源。
1. 关注多元文化,选择恰当资源。语文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既要从乡土文化中把美的资源引荐给学生,又要激发学生热爱这些乡土文化,努力做一个乡土文化的传承者。
(1)欣赏儿歌童谣等,感受乡土文化的韵律美。儿歌、童谣、莆仙赞句、经典戏段等,承载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的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情趣、思想感情和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为了让学生记住乡音,不忘乡愁,笔者在低年级读本中大量选取了儿歌、童谣、莆仙赞句等内容作为阅读教学资源。如端午节快到时,笔者选取“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日,初六嘴翘翘”这首端午歌谣来欣赏。告诉学生,以前为了过端午节,在五月初一这一天就忙开了。各家做各种好吃的,准备各种材料过端午。低年级的学生,就选取短小精练、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来阅读;中年级的学生则适当选取一些较长的童谣、赞句等来阅读;高年级则选取一些经典戏段(莆仙戏)来欣赏、传唱。儿歌、童谣等不论长短,用方言读来都节奏感强,韵律非常美。学生在阅读这些资源时,不仅欣赏了乡土文化的韵律美,同时也被这些强烈的地方特色文化深深吸引。
(2)筛选故事典故等,珍视乡土文化的内容美。莆仙典故、民间传说、生活故事、童年趣事等内容美的阅读资源,极受学生欢迎。我们珍视这些内容,并汇入读本。比如莆仙典故《聪明花开》,讲述一位叫柯潜的孩子智力神奇变化,最后考取状元的故事。这典故启迪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天才是勤奋换来的,等等。学生阅读这些资源时,情感得到共鸣,不仅感受到乡土文化的深刻寓意,而且也为家乡的文化感到骄傲。
(3)甄别民风民俗等,凸显乡土文化的思想美。乡土文化因和漫长的封建社会相伴相生,期间自然会有一些不良的民俗风情渗透其中。因此,教师应甄别这些民风民俗,选取一些能凸显思想美的民俗文化作为阅读教学资源,推荐给学生。
2. 关注学情兴趣,确定读本主题。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阅读兴趣不同、阅读要求也不同,因此,在选择阅读教学资源时,我们自编的校本教材《桑梓小阅》分别为低、中、高三个学段的读本。低年级以童谣、儿歌、谜语等作为首选内容,中年级以“四大名果”的传说、民间故事、童年趣事等故事性较强的材料作为资源,高年级以文教典故、风景名胜、戏文剧本等知识性较强的材料作为资源。
同一主题但不同年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同,以“莆田过了两个年”这一民风民俗为例,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是童谣、儿歌之类,就将童谣的形式选入读本;中年级学生喜欢故事性强的资源,就将“做大岁”这个故事选入读本;高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兴趣也更加广泛了,就将“做大岁的由来”这类探究性的内容选入读本。根据学生的兴趣选取阅读教学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这些读本,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二、阅读教学资源的应用
在阅读教学资源的应用上,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阅读材料,主动理解和体验,主动探究和创新,为学生打开一扇继承优良传统的窗口。
1. 诵读与体验并行。
儿歌、童谣、谜语、赞句等皆朗朗上口,适合小学生诵读并加以体验。如:童谣《道一糕》是一首拍手歌,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诵读一边与同学合作,做互相拍手的体验。再比如《枇杷赞》,可以让学生按本地方言合作读。学生用方言诵读与体验后,感受到阅读资源带来的乐趣,体会到了莆仙文化的深厚底蕴,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口口相传。这样不仅唤醒了大家对乡音的保护意识,而且也很好地将这些资源传承了下去。
2. 访问与探究并行。
有些阅读资源需要学生通过访问长辈了解事情的全貌,更要探究其形成经过等,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通过访问与探究,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如莆田过两个年(除夕和大年初四),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习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笔者先引導学生阅读“做大岁”的习俗,接着让学生回去访问长辈,了解为什么要“做大岁”。学生了解了还不够,笔者又引导学生去探究因这一事件而形成的其他习俗。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后,更加喜欢阅读这些资源,更想深入了解乡土文化,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了。
3. 传承与创新并行。
能够选入读本的均为优良的民风民俗,都是值得继承和发扬下去的。可一些习俗虽然是好的,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的做法不一定合理。比如学生阅读莆田锦墩村的元宵节习俗《铁树银花》一文时,笔者先告诉学生,“铁树银花”是一手民间绝活,它的形成与当地村民多以打铁铸鼎为业相关,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是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听了惊讶万分,非常肯定它的存在意义。此时,笔者抛出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再读文本,看看有哪些不赞同的地方?通过文本的阅读,学生提出疑问:文中介绍要把铁水浇到荔枝树上,树不会烧伤吗?来年还能结果子吗?落到地上的铁水岂不是浪费了?笔者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说说: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让这个习俗更合理、更有趣?有什么新的想法?学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并鼓励他们用书信或邮件的形式写篇建议书给当地的村委会,希望学生们的创新形式,能给当地带来更有观赏性的习俗。
总而言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乡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合理选择与应用这些阅读教学资源,推进文化的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塑造出有文化底蕴的新一代接班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笏石中心小学)endprint